第一千五十八章 老陳出山(1 / 1)

大叛賊 夜深 1387 字 1個月前

遼東戰略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大明的敵人不僅隻是遼東的滿清,還有蒙古人和駐紮在蒙古的清軍。

出山海關,向東北就是遼東,而向北就是蒙古人的地盤,雖說如今的所謂滿蒙一家已名存實亡,但占據草原的蒙古人也絕對不會想看著遼東的清軍就此覆滅,畢竟蒙古人再傻,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懂的。

更何況眼下鄂爾泰就在蒙古,自退出山西後,鄂爾泰雖然分兵兩路,卻沒有按照清廷的要求把部隊帶去甘肅,反而其大部在蒙古駐紮了下來。

鄂爾泰這樣做的用意很是明顯,原因自然是清廷內部發生了變化,原本滿清的建興皇帝如今已失去了控製清廷的權利,而實際上真正掌握清廷的人已經從建興變成了攝政雍親王。

作為建興的奴才,鄂爾泰可以說是建興最為信任的人,當年建興之所以能夠上位,鄂爾泰起了決定性的因素。而如今雍親王取建興而代之,雖說沒有動鄂爾泰,甚至特意下旨好生安撫,還私下拉攏並給予賞賜,但雍親王的話鄂爾泰哪裡敢信?

早在康熙在位時期,作為康熙的一等侍衛,鄂爾泰可沒少和康熙的那些阿哥打交道,對於這些阿哥的為人品性他是最清楚不錯。誠然,鄂爾泰承認雍親王的能力是比建興強些,而且最重要的是雍親王有一個建興所不及的優點,那就是他的性格堅忍不拔,而且做事果斷。

以目前滿清麵臨的危局而言,雍親王的確比建興更為合適,所謂太平帝王和亂世帝王的不同就在此處。假如是太平年間,建興自然是一個明君,但在亂世,尤其是一個王朝麵臨覆滅的情況下,雍親王或者更可能帶著滿清闖出一條生路來。

但就算是這樣,鄂爾泰依舊是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放鬆。因為他對雍親王這人太了解了,再加上鄂爾泰和建興之間的關係,注定了他不可能真正被雍親王所信任,而如今的一切都建立在他手握著的兵權,由此才拉攏自己的基礎上。

鄂爾泰是個聰明人,他非常清楚假如不是自己手握兵權,雍親王一時間對他沒有辦法的話,恐怕其他的不說僅以山西之事就夠他喝一壺的了。

就像耿額一般,這位建興的重臣,堂堂上書房大臣兼兵部尚書,自山西回到關中後稀裡糊塗就被雍親王給摘了腦袋,而且還以他的人頭向天下宣布了罪狀。

至於那些所謂的罪狀,在鄂爾泰看來根本就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山西之地原本就是守不住的,與其白白丟給大明,倒不如廢物利用一下,而那些山西商賈,滿清待他們也不薄,畢竟給了這些人近百年的富貴榮華,而現在滿清到了如此境地,拿他們的身家財產和性命來報答清廷,不是很自然的事麼?

耿額的死,讓鄂爾泰兔死狐悲,再加上他對局勢的判斷,最終作出了陽奉陰違的舉動,退出山西後直接帶著精銳部隊去了蒙古,而並非回歸甘肅,也沒有去遼東,擺出了一副為清廷坐鎮蒙古的架勢,倒也讓雍親王無可奈何。

所以一旦大明攻擊遼東,不僅要考慮到遼東的戰局,更要考慮到蒙古這邊蒙古人和鄂爾泰清軍的反應,鄂爾泰就算和雍親王再不對付,估計也不會坐視著遼東易手,一旦從蒙古出兵對於大明來講就是一個麻煩。

“考慮到蒙古,總參謀部以為可讓馬帥由山西出兵北上,牽製蒙古的蒙、清兩軍。”對於這個問題,莊岩自然早就想到了,當即手中大棍子朝著蒙古方向一指:“馬帥部將以騎兵為主,調集8000騎兵,再加一萬新軍主力,其主要目的不求破敵,隻求牽製。”

“董卿以為如何?”朱怡成微微點頭,轉而問身邊的董大山。

董大山對於這個計劃大方向沒什麼異議,不過馬功成僅領不到二萬人出兵蒙古,他有些擔心兵力太弱。

雖然這些兵力中有近半是騎兵部隊,可大明眼下的騎兵相比普通步兵並不算強,再加上大明自江南複興以來,由於缺少戰馬,對於騎兵的組建要薄弱許多,而且大明將領中真正能指揮騎兵的人並沒有幾個,再加上訓練時間太短,如今大明的騎兵充其量隻能算得上是騎著馬的步兵而已。

而且8000騎兵,這數量看起來似乎不少,可實際上真正能騎兵作戰的並不多,另外一萬步軍在蒙古草原展開攻勢,其中意外性也極大。

要知道現在的大明已從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轉變,大明軍隊之所以銳利,那是因為擁有大量的火器配備和嚴格訓練。可火器也不是萬能的,如在神州作戰,火器自然能發揮優勢,但在廣闊的草原作戰,再加上地形不熟,大明的戰鬥力必然會打上折扣。

尤其是草原的天氣變化莫測,一旦風雨交加,對於大明軍隊的陣列和火器使用影響也是極大的。所以董大山有些擔憂馬功成這一部是否能夠真正起到牽製蒙古和清軍的作用,一旦敵人僅分出一部分兵力同馬功成周旋,而其主力援救遼東的話,這種情況並非沒有可能。

當即,董大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對於他的憂慮,在場中人也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

“皇爺,馬帥的牽製雖然聽起來不錯,可蒙古之地廣闊,敵軍騎兵來去如風,當年漢武時期,漢軍同匈奴作戰,起初一直未能儘其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直到後來冠軍侯橫空出世,這才扭轉了漢匈局勢。”

說到這,董大山又道:“永樂年間,我大明也曾多次北擊蒙古,但每次雖得大勝,卻未能儘其功,那些蒙古人見我明軍所至望風而逃,而我明軍走後卻又安然回歸,要解決蒙古並非那麼容易,以其牽製同樣如此,所以臣以為馬帥那邊不要報有太大希望,隻令其為偏師,為遼東方向減輕壓力即可。”

董大山的話讓朱怡成表示認可,當即點頭讚同。這些情況朱怡成心裡也是清楚的,同時讓莊岩進一步對牽製蒙古的方案做出調整,以儘力做到完善。

議到這裡,關於遼東的大方向已議的差不多了,這時候朱怡成注意到一直未說話的陳五顯,見到神色躍躍欲試的樣子,頓時笑問:“陳卿可有什麼想法?今日議事諸位暢所欲言,不必拘謹。”

陳五顯聽著頓時咧嘴笑道:“臣並無想法,皇爺知道臣的斤量,這些年來臣隻是想為皇爺,為我大明做些事而已,如今皇爺肯用臣,臣隻願在董帥麾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具體的一切聽任皇爺和董帥安排。”

聽到陳五顯這麼說,在場眾人都不由得笑了起來。要說起陳五顯,這位當年的風雲人物也算是朝中老臣了,當初陳五顯在福建起義軍同滿清作戰,可是聲振天下,而之後兵敗投靠大明,朱怡成對他也是頗為照顧,不僅給了高官厚祿,甚至在之前福建案中更是重用於他,福建案後陳五顯立下功勞,以此報答朱怡成的恩德。

不過,因為陳五顯這人雖然資格老,地位高,但實際上真正的軍事能力並不強,所以他在軍中甚至朝中的地位有些尷尬。

福建案後,陳五顯就在五軍都督府掛職,卻沒有實際領兵作戰的機會。等朱怡成北遷京師後,重建京營,陳五顯這才撈著機會在京營領了一份差。

雖說陳五顯在京營擔任了實際軍職,而且他的軍銜也是上將,再加上這一次封爵他是一等侯的爵位,但其位雖高,卻隻是林建章的副手,主要負責京營的訓練和後勤工作。

對此,陳五顯早就憋的慌了,這一年多來在京營無所事事,所以當得知朱怡成準備讓董大山率領京營精銳去遼東打仗的時候,陳五顯哪裡按捺得住?當即主動請纓要求上戰場為國效力,朱怡成得知後念在陳五顯的功勞和忠心份上同意了此事,這才有今日陳五顯在武英殿參議議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