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集體航向,世界讓路(1 / 1)

“在三農發展的今天,不斷的去追逐產量、追逐規模、追逐種植麵積、追逐價格,已經不合時宜了。實際上,我們農產品產量的問題越來越變成質量的問題,越來越變成一個供給側水平的問題,轉變是必須的。”

“今年以來,我國農業領域有兩個產業在結構性改革上進展順利,亮點紛呈。一是大豆產業,二是人參產業……”

不少的目光瞟向齊政。

這是2013年最後一個月,在吉省舉行的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現場,國家農業部韓部長在發言。

座談會上,有各省(區)農業(畜牧)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還有一些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代表受邀出席。

換做另一個場合,齊政也許會作為備受推崇的企業領導而被圍在中心,得到親切的問候和馬屁。畢竟,嘉穀集團在農業多個領域,堪稱是國內的一方大鱷。

但是,在這個座談會上,齊政的左前方,是由原國家水產集團和國家牧工商集團合並而來的中農發集團副總;前方,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加工與糧食貿易企業的國糧集團寧老總;右前方,是承擔著調控糧棉油鹽物資供應和價格穩定職能的國儲糧集團代表……

齊政的左邊,還有全國農資流通領域巨無霸的國家農資集團的領導;右邊,是全國農業裝備領域標杆企業的國家農機院集團高級乾部……特丫的一水的涉農央企!

都說國企在金融、通訊、石油天然氣以及公用事業中占據壟斷地位,掌控著中國經濟的命脈;但即使在不起眼卻關乎國計民生、處於基礎地位的農業領域,國企依然凶猛。

“凶猛”這個詞,咋入眼感覺有點不太適應,令人聯想到那些洪水猛獸似的,但很多時候確實很好的體現了國企形象。

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三十多年,仍然可以感覺到民企和國企就是一句話——不平等。

譬如在這樣的國家級座談會上,受邀企業代表中,民營企業隻有一根獨苗苗——嘉穀,這還是因為會議的主題跟嘉穀密切相關。

也正因為如此,在企業代表團隊內,有種同仇敵愾的氣氛在隱隱流動。

台上的韓部長是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的,或者說,就算注意到了,也不在乎。

他洪亮的聲音繼續在會場內回蕩:“從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的振興中,大家可以看到,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與以往有所不同,不能僅僅停留在多種點什麼、少種點什麼的層麵上,而是要更好地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更充分地將資源向優勢產區集中,以一產為基礎,接‘二’連‘三’,把農業產業鏈條拉長,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譬如黑省的大豆產業園,譬如吉省的人參加工產業園……”

國糧集團的寧老總張張嘴,最終垂下了頭。

國糧集團的業務雖然涉及稻穀、小麥、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肉酒茶等幾乎所有重要農產品,但由於國際多數農產品價格明顯地低於國內市場,國糧進出農產品的意願越來越強,這跟嘉穀將資源向國內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自然也說不出硬話來。

“……今天依然可以看出,技術不僅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生產力,也是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的最有效的手段。農業科技創新上去了,農業才有競爭力。大豆產業的振興,離不開‘嘉豆13號’;人參產業的複興,也離不開‘全擬種植技術’……”

中農發集團副總早有所料,苦笑著拍了拍大腿。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的農業央企,中農發集團可能名聲不顯,但看看其下屬企業,國家水產、中牧集團、國家農墾集團……無一不是赫赫有名之輩;其業務涉及漁業水產、農副食品、農墾開發、畜牧養殖等農業各領域,很大程度上與嘉穀集團重合;擁有更好的生產資源環境,卻沒有在任何一個領域做到革命性創新,也沒什麼好說的。

韓部長的點評還在繼續:“新時代,農業經營方式也應該有所轉變,關鍵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大豆產業集成度極高的大豆協會以及合作社,還有人參種植聯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化集團的代表歪歪嘴,滿臉的悻悻然。

中化集團下屬的中化化肥年銷量超過1000萬噸,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化肥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種子和農藥企業之一;以農業投入品(種子、農藥、化肥)為依托,中化農業正布局農業未來發展,在土地托管、農業服務方麵發力;但和嘉穀組織的那些像狼群一樣的合作社相比,中化的那些布局就不夠看了。

“東北地區出現的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場深刻變革;有了好的起步,中央希望能夠繼續深化……”

韓部長就像是在給嘉穀拉仇恨,每總結一個要點,最後都要拿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的亮眼之處舉例說明。

雖然全程沒有提起過“嘉穀”,但嘉穀又無處不在——在座的誰不知道,這基本都是嘉穀的手筆。

又或者說,韓部長就是在表彰嘉穀。

——反正齊政是當來參加表彰會的。

伴隨著或明或暗縈繞的目光,齊政穩穩的坐著,看著前後左右的中老年央企乾部,似笑非笑。

未來一個時期,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投資貿易規則變化等外部因素;傳統優勢正在慢慢喪失,各種生產資料、成本逐步地上升,擠壓了盈利空間等內部因素,無論是民企,還是國企,麵臨的競爭環境都將日趨複雜。

尤其在農業領域,這不僅僅是背後財力的角逐,更是效率、效益的綜合較量。

嘉穀給出的第一服“猛藥”,就是轉型升級。而調整優化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這劑藥方中,一個都不能少。

很自然地,就從農業部部長口中,提前兩年,聽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鮮表述。

以前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采取的策略是用收儲、補貼等方式刺激生產——好了,供給端拚命地生產,導致產能過剩,以至於資源消耗過度,汙染加重。

齊政知道農業未來的改革需求,嘉穀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於是,在體量不算大的國產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今年均出現了麵貌一新的局麵。

從供給入手,改善供給結構,在大豆產業和人參產業均取得了明顯成效;齊政希望國家看到,而國家也看到了,這就有了“農產品供給側改革”。

當然,現在才是提出概念,離正式推進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就是高層的風向!

參會的國企高級乾部都是人精,他們或許不懂技術,但一定會看風向——不會看風向的家夥,早就在一輪又一輪的篩選中,被踢出局了。

因此,當進入研討交流階段,齊政鼓起戰鬥欲望的時候,麵對的,卻是一張張“慈眉善目”的老臉。

國糧集團的寧老總第一個找到了齊政:“齊董,聽說嘉穀對美國高鴻的整合很是順利?”

齊政一愣,然後笑得暢快,道:“是的,我們準備得很充分,整合效果自然也不錯。”

寧老總笑嗬嗬地又說了一遍賀喜,才低聲道:“我們準備收購來寶集團。”

齊政恍然,貌似這筆收購比記憶中來得更早,但這不是重點:“有什麼我能做的?”

“我是想著,在國糧收購來寶的過程中,嘉穀集團如果能給予幫助,那就再好不過了。一旦我們成功收購來寶,也希望國糧和嘉穀在海外能夠互通有無,互相通氣。”

不管從哪方麵來看,嘉穀集團擁有的國際並購經驗,都比國糧集團豐富,對其並購來寶集團的幫助毋庸置疑。

寧老總的要求並不超出齊政的預計,他一口答應了下來:“沒問題。我給你一個承諾。”

不管怎麼說,國糧走出海外對嘉穀並不是壞事,反正來寶集團不是嘉穀的目標。

而作為競爭對手,國糧能向嘉穀求助,也是嘉穀數年聲望積累的結果。

聲望一說,看不到摸不著,但它應景的時候,就是能發揮作用。

嘉穀這些年,既是做出了實際成績,也是爭取到了大量的支持者。

旁的不說,如今,嘉穀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提供方;同時,嘉穀還是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消費方,中國最大的化肥農藥消費方,中國最大的單體農業科研投資方,不敢說半個農業界都要看著嘉穀的眼色行事,說小半個農業界受到嘉穀的影響基本沒問題。

所以,國糧集團的寧老總打開話閥後,齊政的身邊變得和諧共榮了。

“嘉穀在農業科研方麵的潛力很大嘛,我們是想與你們的實驗室合作。我們也進口了一些良種,可以和嘉穀交換……”中農發集團副總聲情並茂,仿佛說的是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似的。

“最容易合作的方向,應該是農資業務和合作社的合作。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也不是良種,而是組織吧。”中化集團的代表一半是說明,一半還帶著教育性質,聽的其他人直翻眼皮。

“不管是用什麼樣的投入品、種什麼樣的品種,先進的農機裝備都是必不可少的。齊董,我們農機院一定協同嘉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創造更大優勢。”這位氣勢昂揚。當然,農業裝備央企也是少數能在嘉穀麵前硬氣的企業,畢竟嘉穀在農業裝備上一向是以合作為主。

這一刻,這些國企的負責人都選擇了向齊政釋放善意,最起碼,是暫時將敵意隱藏了起來。

很簡單,在政府資源、信用支持方麵同樣有優勢,兼具民企靈活的優勢,嘉穀隻要在繁榮的時候保持警惕,少犯一些頭腦發熱的錯誤,在很長時間內是不會缺少生存空間的。

從韓部長的發言可以看出,高層已經形成了一種超越個人意誌的集體意誌——不管是什麼所有製企業,誰有本事給中國掙臉就支持誰,誰做強做優都是中國驕傲。

順著這個思維走,就是在為國做奉獻;逆著這個思維,就等於是偏離了集體的航向。

齊政的心態就更放鬆了。

所謂,當你足夠出色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