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鐵杆莊稼”(2/2)(1 / 1)

樓縣,龍固鄉。

成為嘉穀林業事業群正式員工的餘磊,被抽調至此協助建立文冠果種植合作社。

餘磊第一次發現,與人打交道,比種樹辛苦多了。

思想觀念問題、股權問題、乾部作風及能力問題,以及長期運行當中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極度貧困的樓縣猶如一個弱小的嬰兒,嘉穀在投資前要做的,是先扶他練習走路,就像保姆一樣。這是一項最基礎,也是最艱難的工作。

可以看到政府的努力: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片區項目規劃等方麵的工作都在推進。工程也不可謂不多:修路、打壩、移民、栽樹……

但餘磊切身體會到的,是不少農民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不肯冒風險,對此興致乏乏。他們更在乎的是如發放農村低保、冬季取暖煤這樣直接拿到錢物的扶持舉措,尤其在意是否按標準發放下來,數量和質量會否打折扣。

“這樣不行,我們必須讓他們明白,加入合作社不需要他們出錢,隻需要出力,而且,這也是為他們自己而乾的。”餘磊找到鄉長建議道。

政府上下的全力配合並不隻是說說而已。

縣高官王清華在全縣工作大會上公開發言,如果有哪個部門哪個人為了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而罔顧大局,不用給他麵子。遇到不能解決的事,嘉穀可以找地方乾部,也可以直接找他。

縣高官的態度,決定了政府上下對嘉穀的態度。哪怕是為了出現在縣高官的眼簾中,基層乾部都願意放下身段,和嘉穀工作人員談論項目推進的細節。

但是,態度有了,觀念不一定跟得上,龍固鄉鄉長就感覺頗為為難:“農民沒種過文冠果樹,看不到長遠利益,思想工作不好做啊。”

餘磊並不滿意他的推脫,深呼吸一口氣,道:“我,是在隔壁市長大的,土生土長的晉省人。我知道不少晉省人都羨慕有煤可挖的地區,那收入是噌噌往上躥。但那是以前,現在煤炭豐富的地區,也在想方設法尋找更多的出路,靠礦產致富很難指望得上了。”

“外出打工也不容易,在外紮根很難,總漂在外麵也不是個事兒,結了婚以後就不想出去的大有人在。隻有讓土地增值,讓大家回到家鄉,形成真正的農業產業,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樓縣人如果不甘於貧困,就絕對不能錯過加入嘉穀合作社的機會!”

一口氣說下來,餘磊自己都差點愣住了。

曾幾何時,他一個滿腦子裡隻有煤炭的礦業人,居然能說出這麼有“深度”的話?

就算把當臨時工的日子算上,他才加入嘉穀多久啊,嘉穀真是有毒!

但是,他對自己的這一改變樂見其成。

經曆過嘉穀的培訓後,他意識到,嘉穀的合作社,正在悄然改變著很多人的“活法”。

把零散的種植戶、養殖戶和經營者凝聚起來,其實並不一定最符合嘉穀的利益——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合作體係中,農戶明顯因此提高了與龍頭企業進行談判的地位。

做煤炭工人則不一樣。就拿他父親舉例好了,經曆了煤炭行業幾十年起伏的工人,還不是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把握?即使是行情最好的時候,也就漲了點工資;行情一下跌,隨時會被煤企踢出去。

事實證明,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單個都是很弱的,在市場經濟中,他們都是弱者。

嘉穀係合作社誕生之初,就提出了“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成果與農民共享”的口號,也一直努力在做,也是社員覺得合作社可信可靠,才會合力走到今天。

他不知道合作社的優勢能持續多久,又會在什麼時候轉變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因為沒有什麼是永恒的。但起碼眼下,合作社最符合農民的利益。

龍固鄉鄉長自然不知道餘磊心裡的波濤洶湧,但他知道上頭領導對於嘉穀的看重,硬著頭皮,還是給了準話:“這樣吧,我會加大宣傳力度,動員所有的村乾部,挨家挨戶的走訪……一定不會拖嘉穀的後腿!”

餘磊這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

底下的人怎麼開展工作,齊政並不在意,以他現在的地位,很多時候,隻會看結果。

事實上,動作快的鄉鎮,已經開始熱火朝天地在嘉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始了文冠果栽種。

在龍固鄉的隔壁山頭,齊政和縣高官王清華彎著腰,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及至文冠果基地時,背上的襯衣已經被汗水浸透。

“這就是文冠果?真的能成活嗎?”王清華看著半人高的樹苗,有些糾結道。

有一句俗話說:在山上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還難。

下決定的時候不覺得,但直麵實物的時候,他才直觀地體會到,自己的仕途將維係在這一株株半人高的樹苗上,不免心有惴惴。

“當然能成活!”背後一個洪亮的聲音傳來。

一位體型微壯的中年人漫步過來,聽到王清華的質疑,不假思索的回應道。

齊政輕咳一聲,介紹道:“這位是我們嘉穀的文冠果技術顧問馬專家,也是他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的難題,被業界稱為‘文冠果雜交之父’……”

馬專家的人生堪稱傳奇,他本是一名報告文學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抗旱節水的文冠果一見鐘情,從此矢誌不渝研究文冠果,成為了一名文冠果專家。

他的夢想就是在荒山、荒坡、荒原,甚至沙漠、戈壁裡都種上文冠果,讓西北綠起來,把大西北建設成為一個山川秀美的地方。這很符合嘉穀的理念,因此嘉穀實驗室主動邀請他合作研究,並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又經過七八年的培育,才得到新一代穩產高產的文冠果品種。

王清華連忙與他握了握手,道:“對不起,是我妄言了。”

馬專家大手一擺,聲若洪鐘道:“沒事,你的顧慮也沒錯。文冠果確實是一種移栽成活難的植物。在研究培育文冠果期間,我失敗了很多次,也正因為一次次的失敗和嘉穀實驗室的加入,才解決了這一難題……”

文冠果是深根性樹種,在水肥充足、光照強的條件下,一年就能長二米多高,杆長得高根就紮得深,挖苗時隻能帶二十公分,而且主根發達了側根就弱了,所以移栽成活率就低。

而要規模化種植,首先要解決移栽成活率低的問題。經過實驗室和馬專家的聯合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嚴格主根側根長度、藥水泡根、泥漿蘸根和塑料包根等繁雜的移栽技術措施,才保證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

當然,成活率很重要,但果實收獲才是重點。

“明年就能產果?”聽完馬專家的介紹後,王清華驚喜莫名。

隻有能賺錢的生意才能長久的做下去,如果是能快速賺到錢的生意,能更長久地做下去。他都賭上了仕途,自然希望文冠果能源林的生意能快速賺到錢,從而形成互惠互利的關係,進而幫助扶貧工作繼續。

“不僅能產果,還能多產果,產好果。”馬專家得意地笑道。

而說到這一點,他就不得不佩服嘉穀了。

他自認是一個外行,隻會最簡單粗暴的培育方法——精選全國56個地方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發現那一棵苗掛果早、掛果多,就摘下來進行進行第二代育苗。這樣連續選育,以培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

而嘉穀加入研究後,這一進度大大加快。也不知道是不是嘉穀氪金夠豪爽的緣故,經過四代選育,新一代文冠果品種高產性能就已經極其穩定。

一般文冠果都是三瓣的,也有個彆四瓣的,但新一代文冠果兩年就開始掛果,而且出現了大量四瓣五瓣的果子。

“真是個氪金的世界。”馬專家內心也不得不如是感歎。

縣高官王清華才不在乎誰的功勞更高,他隻在乎能不能保持穩產高產:“我了解到,文冠果樹齡可達300餘年,新品種的盛果期能保持二十年以上吧?”

各地的文冠果產業化嘗試可謂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它們大都是由野生采集而來的,前期發展較快,後期卻陷入了低產的死胡同——換言之,文冠果退化的速度超乎想象。

也是因為嘉穀一貫良好的聲譽以及成果頻出的過往,很多人才敢相信文冠果新品種產業化的可行性。

齊政笑了,輕撫文冠果葉片,語氣輕鬆卻不容置疑道:“您放心好了,種植文冠果的農戶起碼可受益三代人,這可是一年種,百年收的‘鐵杆莊稼’!”

讓作物一年比一年高產,他不敢斷言;但保持作物品質穩定什麼的,他最拿手了。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