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1 / 1)

庶子奪唐 江謹言 1132 字 1個月前

大唐立國二十餘載,其間更是征戰無數,朝中名將如雲,但若要說到出身,大部分的武臣無非也就出自三處。

其一,隨李淵太原起家,立元之功的河東係;其二,大唐得關中,定都長安後,以關隴門閥為主的關隴係;其三便是山東出身,已李密舊部為首的瓦崗係,而李恪建議李世民任用的便是山東出身的武臣。

朝中出身瓦崗係的武臣頗多,位處高位的也不少,秦叔寶、程知節、李君羨,但其中文武雙全,堪為名帥,符合李恪口中所說標準的李世民卻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人,那便是李績。

李績乃朝中名帥,幾番外戰建功甚巨,又主河東軍政多年,文武雙全,用為兵部尚書正是妥當。而且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李績出身山東豪族,不會買關隴門閥的帳。

李績雖不是李恪心腹,但也可叫李恪信任,李績曾為李恪舊部,對於李績的政治傾向,李恪清楚地很,李績一向不親近壟斷關西的關隴門閥,主張打壓。

要知道,唐史之上,本該在十五年後,頂著關隴門閥的壓力,力主立武則天為後的可就是代表軍方的李績,大唐打擊關隴門閥勢力能夠成功,李績功不可沒。

李恪所言,其中所含的寓意太過明顯,就差直接說出“李績”兩個字了,可以說,其實李恪說的不是舉薦的人,而是舉薦李績的理由。

對於李績這個人選,李世民同樣滿意,現在任用的兵部尚書是為了打壓關隴門閥,遵行國策,在朝中至關緊要,將來多半是要拜相的。這個人實力、名望不止是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還要能為君王所用。

如果說現在的太子還是李承乾或是本該有機會成為儲君的李治,李世民也許會有幾分猶疑,畢竟李績可不是人人都能壓地住,用得了的,但李恪卻足以叫李世民放心,畢竟李績本就是李恪部下,在北伐之戰中李恪用地同樣順手。

次日,李世民下旨,準長孫無忌所奏,準其辭去兵部尚書之職,轉拜特進,而以李績為兵部尚書,即日自並州還京任職。

兵部尚書,彆稱大司馬,掌國中軍務,在朝廷主張打壓關隴門閥的當口,朝中突然出現了兵部尚書這麼大的人員變動,換上的還是和關隴門閥不對路子的李績,其中用意不言自明,聖旨一下,滿朝上下頓時嘩然。

但這也才僅僅隻是開始,更重要的安排還在後麵,就在李績奉皇命還京就職後,便有給事中張玄素上表,為彰顯朝中武臣擢選之明,請開武舉。

武舉這個詞對時人而言還是新鮮地很,但要理解其中意思卻不難,顧名思義自然就是和科舉相類,隻不過科舉選的是文官,而武舉選的是武臣罷了。

如果說此前遣蘇定方為涼州都督是在試探關隴門閥態度的話,那武舉就是直接要分了他們的利益。這不止是為了大唐的長治久安,也是對關隴門閥挑釁皇權赤裸裸,毫不掩飾的反擊和報複。

張玄素的奏本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人都知道,關隴門閥興盛百餘年,虎踞關西,現在他們麵對的最大的挑戰來了。

以往各朝各代打壓關隴門閥,無非就是清肅府軍,安插武官,這些關隴門閥都是可以排擠的,但這一次不同,這一次朝廷是要從武官選拔這個根子上將關隴門閥在府軍中的勢力連根斬除。

長安城,東宮,光天殿。

“末將李績,拜見太子。”新任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站在殿中,對李恪拜道。

李恪看著站在身前的李績,起身笑道:“大司馬來了,可著實是稀客啊。”

大司馬乃兵部尚書的敬稱,論輩分李績和李恪的叔父們平輩論稱,李恪喚李績一聲大司馬並無不妥。

不過李績在李世民和李恪的麵前一向自持頗低,李績聞言,忙道:“太子這麼說可是折煞末將了,末將也算是太子門下,太子喚末將一聲表字便算是親近了。”

李恪經略北地時,李恪為並州大都督,李績為麾下長史,說李績是李恪的門下雖有些牽強,但卻是也說地過去。

李績的性情李恪是知道的,李恪聞言也順著李績的話問道:“那懋功今日來此所為何意?”

李績回道:“末將剛自宮中來,陛下交代末將就任前先來東宮拜見太子,麵聽聆訓。”

武舉和打壓關隴門閥的事情是李恪提的,而這個兵部尚書走馬上任的第一要務就是此事,李世民要李績在上任前來見李恪也是應當。

李恪想了想道:“懋功乃國中名帥,人人敬重,所謂聆訓之說本宮萬不敢當,可能有幾句話還是要跟懋功提及的。”

李績道:“太子但請吩咐。”

李恪道:“你是即將走馬上任的兵部尚書,是父皇臂膀,也是本宮昔日愛將,本宮不怕跟你交個底,父皇下旨命兵部在禁軍中先行武舉製,最終的目的還是在隴右,這想必你是能猜得到的。”

“此事在朝中多有風傳,末將也有所耳聞。”李績應了一聲,對李恪道。

李世民削弱關隴門閥之意不是秘密,朝中上下早已儘皆知曉,這也是此番政事堂會如此快速地通過武舉之議的緣故。

李恪對李績道:“不錯,正因如此,所以待日後兵部組織禁軍武舉時你務必要記住一事,武舉之選務必不拘出身,本宮就是要借禁軍武舉給天下人,尤其是關隴兒郎打個樣。”

朝廷在禁軍中先行武舉製,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在關隴推行此事,打破關隴門閥對府軍官職的壟斷,而府軍中與關隴門閥子弟相爭的自然就是出身尋常的關隴兒郎,李恪就是要關隴兒郎看到朝廷在武舉中擇能而用的決心,為將來早做準備。

李恪的意思李績也很清楚,但要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科舉出自前隋,已行百年,至今為止,每歲錄用的官員中仍舊是已世家子弟為重,武舉想要做到不拘出身又談何容易,其中的阻力也不言自明。

李績聽著李恪的話麵露了些許的難色,李恪看著李績的模樣也知道李績的顧慮。

李恪道:“此事你隻管去做,朝廷削弱關隴門閥在府軍之勢已是必然,你不必太多顧慮,你的身後便是本宮,本宮處置不了的還有父皇,此事你絕沒有馬虎的餘地。”

“諾!”李恪說著,話也漸漸有些重了,李績聞言,也不敢再猶疑,當即應了下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