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周王(1 / 1)

庶子奪唐 江謹言 1033 字 1個月前

大唐諸地,若論顯重,毫無疑問首推的自是帝王之所,國都長安,其次是輻射中原的東都洛陽,再次就是大唐龍興之地太原了,之後就能數到李恪曾今外駐的鹽糧重地揚州,其次便是成都、江陵、宛城等地。

洛陽之重,隻在長安之下,雖然不是極尊,但倒是正和蕭月仙的意思。

因為李恪借此要給李琨定封,長安是國都,就算李琨選了長安也絕無可能,而太原的封王已經有了晉王李治,李恪不可能奪了李治的王號,所以洛陽或者揚州就是李琨最好的選擇。

洛陽是東都,李世民在平定中原時他的天策上將府一度駐蹕於洛陽,揚州是李恪立儲前的封地所在,同樣有著獨特的意義,這兩個都極好。

也正如蕭月仙所猜想的那般,李恪詢問李琨此事就是為了給李琨定封,李恪既然問了,李琨也回了,那李恪就不會再給李琨定於旁處,反倒顯得自己氣度不足了。

李恪抱著李琨,笑道:“好,既然琨兒喜歡洛陽,那為父給你的王號也就定在洛陽。”

其實李恪在自己還是皇子時一度對李淵和李世民的很多做法很不解。

李淵明明已經封了李建成為太子,為何還要開古未有之先例,給李世民加為天策上將,甚至封號為秦王,兼雍州牧、尚書令、陝東道大行台等隨便挑出一個來權力都能大到嚇死人的頭銜,連國都長安都在李世民的治下,以至李世民的權力和權欲急速膨脹,引起玄武門之變。

而李世民也是一樣,自己是奪門上位的皇帝,明明已經早早地定了李承乾為太子,但還是把李泰封去了東都洛陽,李恪封去了錢糧重地揚州,李治封去了龍興之地太原,後來果然也導致了儲位易主,這不是平白生亂嗎?這些做法一度叫李恪很是不解。

但現在輪到李恪自己了,就在這一瞬間,李恪就理解了李淵和李世民的心理和難處,因為李恪自己也同樣陷入了這種境況之下,自己也沒有做的更好,還是把李琨封在了洛陽。

太子是嫡長不假,但李恪對李琨卻虧欠許多,都是自己的愛子,李恪怎忍心厚此而薄彼,將李璄封為太子,而疏忽了李琨他們呢?

所以現在的李恪又明知這樣不妥,但也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走了和李世民、李淵一樣的路。

李恪說著,扭過頭去對蕭月仙問道:“仙兒以為周王如何?”

凡親王定封,多以古之封地之上的國號為王爵的封號,東周都於洛邑,便在現洛陽地界,李琨既然中意洛陽,李恪給李琨封號定為周王也在情理之中。

蕭月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喜色,緊接著便忙對李琨道:“琨兒,父皇這是在給你封王,還不快謝父皇之恩。”

李琨還年幼,不知道什麼叫周王,更不知道周王的背後意味著什麼,但蕭月仙是曾今仔細叮囑過他的,如果蕭月仙要李琨謝恩,那一定是大事,不可馬虎。

李琨連忙從李恪的膝上跳了下來,按照蕭月仙此前的教導,有模有樣的跪在了李恪的跟前,對李恪拜道:“琨兒拜謝父皇。”

李恪見狀,又抱起了李琨,笑道:“父子之間何必多禮,快起來,快起來。”

李恪耳目聰明,尤其是這麼些年以來的爾虞我詐,給了李恪非常敏銳的感官,蕭月仙的反應雖然隻是一閃而過,但李恪卻已經注意到了。

李恪從來都知道且相信蕭月仙絕不會是一個能夠安分守己的人,她有野心,一直都有,這一點李恪從不懷疑,因為這本就是李恪如此重用她的緣故,因為野心這種東西在蕭月仙的身上是和能力成正比的,蕭月仙的能力大,所以野心也大。

李恪不怕蕭月仙的野心大,因為這一切都還在他的掌控之中,不管蕭月仙怎麼做,蕭月仙都隻是在李恪給她畫的圈裡麵作為,如果有一日,蕭月仙真的出了李恪給她畫的這個圈,李恪自然會出手節製,不消旁人多說。

畢竟李恪自己就是這麼上位的,他就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權力就像一塊大餅,儲位之爭,朝堂之爭,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這塊餅的劃分來進行的,這一點李恪比誰都清楚,其中唯一的轉變就是李恪從那個爭餅的人便成了那個分餅的人。

以往李恪作為爭餅之人,自然有許多擔憂,擔心自己爭輸了,不止一塊都爭不著,甚至會因此丟了性命。

雖然現在李恪成了分餅的人,但是他的擔憂還在,隻不過他的擔憂不再是自己分不到餅,而是有人代替他分餅,甚至有人想從他手中奪餅。

而這個李恪擔心可能會從自己手中奪餅的人不消多說,自然就是武媚娘了,武媚娘對權力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和追逐,從不停歇,以往是楚王妃時她要做太子妃,成了太子妃後又想做皇後,那她現在已經如願成為了皇後,她又想要什麼呢?

以李恪對武媚娘的了解和擔憂,有些事情李恪不得不注意,不得不早做安排。

從後宮到朝堂,李恪都需要一個能夠和武媚娘分庭抗禮的人來製衡她,家世、心機、手段甚至是在朝中的影響力都要不弱下風,這個人自然就是蕭月仙了。

蕭月仙是蘭陵蕭家女,家世足夠地好,甚至優於武媚娘,她為李恪執掌朝外的勢力多年,手段和本事也不缺了,更重要的是蕭月仙的生父蕭銑是帝師岑文本的舊主,她能夠接近岑文本,獲得極大的在朝堂上的助益。

可以說,蕭月仙是在宮內宮外製衡武媚娘的最佳人選,隻有借助蕭月仙,李恪才能在不和武媚娘撕破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製衡武家和武媚娘。

帝王心術,最看權衡之道,權衡之道又重扶弱抑強之法,有些事情李恪儘管不願做,但也不得不做,這個是李世民教他的最後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