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科研數據(1 / 1)

8月28日的清晨,孟謙如同往日一樣早早的來到公司查看這一天的新聞,“最近的媒體眼裡好像隻有大A股啊。”

這幾天,股市越來越熱,入眼就是:

《專家表示A股至少衝到8000點,有望突破10000點》

《牛市三駕馬車,華夏經濟持續上漲,軟妹幣愈發強勢,資本市場製度變革成功》

《16歲少年炒股3個月賺1000萬》。

接下來一段時間不得不讓蘇天悅每天把跟A股有關的新聞都剔出去再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

不過28日這一天,有一條消息還是突出了大A股的重圍,國家教育部推出了《高校人才培養建議書》,建議書中提到:要進一步推動更符合就業目標的人才培養體係,嚴格治理不正學術之風,加強學生的創新動手能力,加大對高校教師的考核機製,提升論文質量。

為了給到下麵更有價值的指導,這次建議還比較明確的指出了高校教育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並提到了一些改革方案,擺在最前麵的話題就是高校教育過度脫離社會。

建議表示,大學不應該成為學生們的象牙塔,真正的象牙塔應該在學生的心裡,相反,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個緩衝帶,是幫助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的過渡期,因為絕大部分的學生,終究是要走向社會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是有偏差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他們以為的那個社會跟真實的社會根本不是一回事,他們在大學裡想象出來的爾虞我詐其實放在真正的社會上,可能都是小兒科。

而建議提出的辦法包括,及時更新教學教材,擴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根據不同的專業靈活設計學生的實習時間,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嘗試實驗大一不定科以及放寬大一學生轉專業難度。

而對於不正學術風氣,教師消極教學,學生普遍逃課,論文注水嚴重等問題建議同樣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並給出相應建議方案。

總結下來就是大學老師不再是鐵飯碗,不好好乾就開除,對學生不能過度放縱,混文憑的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教育,督促,甚至是勸退,加大對論文的審查力度,而在學術風氣的問題上,這是國家近些年來第一次明確表示對打壓下級,搞小圈子,搞學術私人化,搞學術利益化的人進行嚴厲處罰。

即便是在大A股新聞的圍繞之下,這條新聞依然很火爆並且在中午登上了熱搜榜榜首。

因為乾貨滿滿,措施明確,而國家這樣的態度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的國內高校教育效果的。

一些網友的回複也都得到了很大的共鳴。

“大一不定科和放寬轉專業門檻這條絕對是舉雙手讚成啊!高中生有幾個知道自己未來要乾什麼的?我報專業的時候看著那些專業就跟看外星文一樣,根本不知道這些專業以後出來能乾什麼,我還是一個知道我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我喜歡物理,但我看了半天工科專業也不知道我一個喜歡物理的該選什麼。

網上的專業介紹更是什麼說法都有,讓一個高三學生去選擇會影響未來就業的大學專業真的是一件很扯的事情,而讓爸媽選的話根本不考慮我們自己喜歡不喜歡,隻有一條,就業好。

雖然我已經畢業的,但還是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有一年的緩衝期,至少有一個更清晰的理解再去選專業,媒體也彆老是宣傳什麼大學生畢業後專業不對口率有多高了,專業不對口還不是因為從一開始專業就沒選好!

作為一名負責社會調研的從業者,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一個對口的專業其實是很重要的,宣揚專業不重要的人真的有病,相信工作多年的人都知道,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某種意義上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

請不要拿那些個例說話,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大多數。”

“終於可以好好管管大學老師混日子的問題了!我滿懷希望的想要在大學裡學知識,結果遇到的全是一些念PPT的老師,下了課人都找不到,你告訴我能學到啥?”

“學術之風真的不能再放任了,我之前的博導為了一己之私不知道摧毀了多少人的夢想和人生,我以前一直以為學術圈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圈子,希望這次建議之後真的能有所改變,希望未來華夏可以有更多人享受到純粹而又公平的學術氛圍。”

“其實人的天性都是懶散的,很多時候逃課自己也挺自責的,但怎麼說呢,反正學校也不管,大家也都逃課,我也就跟著逃了,但心裡還是希望上大學真的能學到一些東西,當然,前提是我們去上的不是PPT朗讀課。”

“我有一個建議,我覺得大一或者說大二就應該給學生做就業指導,而不是大四要畢業了才給學生做就業指導,你大四的時候給我就業指導告訴我這個專業能乾什麼該乾什麼,我想好好學都來不及了啊,你從一開始就告訴我我的專業未來能乾什麼,應該怎麼做這才有意義吧?難道我上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就業麼?”

人人日報的這條新聞下麵一個白天刷出了10萬+的評論,這在2007年是不多見的,很少有話題能有這麼高的關注度,可見華夏人對教育的重視。

而國家之所以要在這一天發布《高校人才培養建議書》,除了因為快開學了,也是因為一些全球谘詢提供商,包括目前全球四大資訊提供商湯姆森集團,路透集團,彭博以及ReedElsevier發布的一些數據。

其中第一條數據是,截止2007年的6月30日,華夏人才資源總量突破億,科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4900萬,成為世界第一,研發人員總量達到237萬,成為世界第二,這個數據比曾經一世大概有10%左右的提升。

同時,華夏2006年的的SCI、EI和ISTP論文總數達到了萬篇,占世界論文總數的10%,比2005年增加了%,成為世界第二,這個數據相比曾經一世上漲了14%,不過曾經的華夏也是在2006年成為全球論文占比第二的國家。

至此,華夏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全球第二大研發人員國,全球第二大論文國,全球第一大科技人力資源國。

而在曾經一世,2007年到2011年期間,全球研發人員總量年均增長率為%,而華夏研發人員年均增長率為%,是全球研發人員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華夏研發人員數量也於2013年超過米國成為世界第一,並一直保持著第一的位置,這一世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孟謙充滿了期待。

國內在最近幾天還放出了一份《華夏科創藍皮書》。

根據藍皮書所著,以兩院院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官府特殊津貼專家等為主體的國家高層次人才隊伍已經初具規模,專業技術人才的學曆層次快速提升,勞動者素質也有了較大提高。

同樣截止2006年6月30日,我國擁有華科院院士及工程院院士1300多名,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000多名,這個數據跟曾經一世比差不太多,漲幅大概在5%左右。

同時,大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在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也就是973計劃的近3萬人的隊伍中,45歲以下的占了78%。

很多人可能隻關注也隻了解華夏的GDP數據,卻很少有人知道華夏在科研人員,科研投入,論文發展,專利發展等數據的增速上都是超過GDP增速的,常年保持在10%以上。

華夏不是不重視科研,還是那句話,有心無力,很多客觀因素一直限製著我們。

孟謙一直在做的,就是利用先知努力打破限製,同時利用輿論的力量,一直在努力改變一些風氣。

正如今天讓孟謙最為高興的,是這些數據都在熱搜上掛了一天,每一個相關報道下的評論都超過了一萬。

一種科技熱,研發熱,正在華夏萌芽發展,華夏的科研大環境,變得原來越有趣了。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