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你好,1973(1 / 1)

1973年2月2號。

除夕。

又是一年春節,今年過年周秉義和郝冬梅雖然沒能回來,但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卻是回來了。

周誌剛特地請了假,趕了回來過個好年。

在西南地區這幾年,周誌剛無時無刻不牽掛家裡,今年稍微鬆了點口子,他立馬向上級遞交了申請。

去年年中,周蓉和蔡曉光結了婚,按道理來說,結婚第一年她應該在男方家過年的。

一來是風俗如此,二來嘛,周家和蔡家的地位差距有點大,一個是高乾家庭,一個是普通工人家庭。

不過,蔡家並不是那種把門當戶對看得比較重的家庭。

蔡曉光和周蓉的婚事,雙方家庭都很滿意。

周家滿意的是蔡曉光這個人,顯然,他非常喜歡周蓉,以蔡曉光的性子,周蓉嫁過去之後,肯定不會受什麼委屈。

蔡家滿意的同樣是周蓉這個人,兒子喜歡,他們做父母的也就喜歡。

至於,聯姻這種事,壓根就不在他們家的考慮範疇之內。

此外,蔡家和周家之所以關係好,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憑借小青山村的典型事跡,蔡光華不僅坐穩了商業廳一把手的位置,而且還在上麵掛了號。

1972年春天,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小青山村跟著江遼省代表團一起,踏上了開往南方的火車。

紙是包不住火的,在有心人的推動下,小青山村是關係戶的傳聞頓時在代表團裡傳開了。

彼時,代表團裡的其他企業紛紛懷揣著異樣的目光。

不少人私底下更是討論,等到了會場,可得好好看看小青山村的笑話。

一把椅子賣十美金?

傻子才會買!

然而,等廣交會正式開始後,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小青山村竟然憑借一把平平無奇的椅子,一舉拿下了十萬美金的訂單。

在這個年代,十萬美金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東方重托,幾千人的大廠子,曆屆最好的成績也不過是三十萬美金。

人家賣的是什麼?

重型拖拉機,哪怕是最便宜的一輛也得幾百美金,而小青山村賣的是什麼?

椅子,木頭做的椅子,一把十美金。

十萬美金意味著所有客商一共訂了一萬把椅子。

甚至,如果不是考慮到無法交付的問題,小青山村工廠接到的訂單還要更多。

一看到小青山村創下的‘奇跡’,許多跟著參會的企業當即眼紅了。

同時,也有不少同行升起了copy的心思。

不就是一把椅子嗎?

隨便找幾個木工師傅,誰不會坐?

你賣十美金?

好,下一次我隻賣八美金,退一步而言,即便是賣五美金一把,也不是沒有賺頭。

這些企業的心思,並沒有瞞過李傑的眼睛,他知道那些來展位上套近乎的,打得是什麼主義。

彆說是七十年代,就是到了21世紀,抄襲同類商家的事也是屢禁不止。

況且椅子確實也沒什麼技術含量。

會被抄襲這件事,他早就有心理準備。

反正以小青山村的產能,也無法滿足所有的客商。

十萬美金的訂單,足夠讓他們忙上一整年了。

因此,72年秋季的廣交會,小青山村工廠並沒有繼續參加。

等代表團回來後,李傑也知道了會上發生的事。

秋天的展現會上,出現了大批的同類型椅子,不論是外型還是原材料,幾乎和小青山村的產品一模一樣。

為了獲取更多的訂單,友商之間更是打起了價格戰。

然而,令許多企業意外的是,他們的成績並不怎麼好,即使降低了售價,成績最好的,也就拿下了一萬美金的訂單。

這成績,完全無法和小青山村相比。

事後,江遼省代表團的團長還特地問過李傑,為什麼同樣是椅子,外商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不僅是代表團團長有此疑問,蔡光華同樣也有類似的困惑。

當時,他正準備向全省推廣小青山村模式,挑選部分符合條件的知青點,成立同樣的工廠。

對於這個問題,李傑給出了解釋。

小青山村生產的椅子,看似很尋常,老師傅似乎都能學會,但真到了生產那步,差異就出來了。

眾所周知,不同人種的身體是存在差異的,李傑設計的曲線,明顯更貼近外國人的體型。

這一點,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

另外,外國人也不傻,春天時,同樣的椅子賣十美金一把,到了秋天,椅子的價格直接跌倒了五美金一把。

雪崩般的降價,著實讓人看不懂。

但看不懂歸看不懂,卻不妨礙他們獲取更多的利益。

降價?

慢慢降,降到滿意為止。

根據代表團的口述,展會臨近結束時,甚至有人開出了兩美金一把椅子的地板價。

兩美金,拋開所有的成本,估計還要虧一點。

但畢竟是外彙,有些企業為了創彙,虧一點也捏著鼻子認了。

秋天展會上發生的事,也讓蔡光華驚出了一身冷汗。

這價格戰打得太過慘烈。

幸好他還沒有正式實施‘向小青山村’學習的計劃,如果真的把廠子建起來,拚了命的生產同樣的商品。

等到來年,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

倘若和秋天一樣,屆時能不虧本就算不錯的了。

有鑒於此,他及時叫停了推廣計劃。

不過,有些事情一旦起了頭,就沒法停下了來。

蔡光華也不是徹底的叫停,而是換了個主題。

到底換什麼主題,他還特地問了問李傑的建議。

李傑沒讓他失望,一句‘學習小青山村精神’成了新的口號。

號召全省知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製宜的選擇合適的生財之道。

不要盲從。

小半年過去,這句口號傳遍了全省的知青點。

隨著口號的傳播,小青山村知青點徹底出名了,同時,身為主導者的李傑,也跟著出了大名,報紙都上了好幾次。

既有市裡的,也有省裡的。

簡而言之,李傑成了全省知青的學習對象,成了大名人。

多虧現在的媒體還不夠發達,在他的刻意要求下,他本人的影像資料並沒有傳開。

這也讓他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