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官何在?”
話音剛落,翰林學士承旨李維從群臣中出列。
“臣在。”
李維如今除了是學士院的學士,身上還有另外一份差遣。
禮儀院知院!
眾所周知,宋朝的官製很是混亂,同一件事,常常會有好幾個不同的機構負責。
單單禮儀機構,除了傳統的禮部和太常寺之外,還有中樞下屬的太常禮院、禮儀院、製敕院兵禮房,樞密院下屬的樞密院禮房。
這幾個機構中,禮儀院存續的時間最短的機構,僅存續十年便被罷免。
大中祥符六年(1013),真宗改起居院詳定所為禮儀院。
宋朝,固然有冗官之弊,不過,一個新的機構,也不是隨便設立的。
禮儀院的前身起居院詳定所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設立的,這一年,恰好是真宗大肆置辦東封西祀的起點。
故此,詳定所最初設立的目的,便是為了規範東封泰山、祭祀淮陰、供奉天書、聖祖等祭祀活動的。
也正因為如此,即便禮儀院成立的時間稍晚,但禮儀院的規格卻很高。
最初,詳定所的主官隻是翰林學士,後來,詳定所改為禮儀院後,規格更高一層。
禮儀院的主官通常由參知政事擔任,副職則是由翰林學士擔任。
曆史上,天聖元年,樞密副使張士遜請求罷除禮儀院,他給出的理由看似也很恰當。
禮儀院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東封西祀,如今新帝登基,東封西祀結束,禮儀院的事務日趨減少。
按道理,禮儀院不該繼續占著編製,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
然而,張士遜請求罷免禮儀院,真的隻是因為冗官?
怕是不然。
禮儀院的編製不過二十二人,每年的經費開支大約一千七百貫左右,平均下來,一月的開支大概在一百多貫。
一百多貫,對於個人而言,無疑是一筆巨資,但對於國家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張士遜提議廢除禮儀院,明麵上是擔心天子或者太後,重演真宗時期的舊事。
至於,實際目的嘛,則是為了奪權。
將太常禮院被侵奪的權利,重新奪回來。
禮儀院被廢除後,知禮儀院、翰林學士晏殊,以及龍圖閣直學士馮元,被任命為判太常禮院(太常禮院主官)。
前者,晏殊是張士遜東宮時期的同僚,而後者,馮元則是孫奭的弟子,孫奭是北方陣營,準確來說,是張士遜陣營的中堅力量之一。
因此,張士遜推薦馮元,也是應有之意。
這項任命結束後,禮儀院的權柄最終大多歸於太常禮院之手,也就是張士遜一係之手。
而這,也是張士遜建言廢除禮儀院的根本原因。
當然,曆史是曆史,現在是現在,此時的情況卻和史書中卻是截然不同。
李傑登基後,出台了一係列的新政,張士遜以及朝廷百官,壓根就沒空去管禮儀院的事。
】
雖然禮儀院侵奪了太常禮院的大部分職責,但相比於職責侵奪一事,其他的事明顯更為重要。
“詔命有司,朕將於五日後,上祀景靈宮,次日,祀太廟。”
“此戰之功,當以告慰列祖列宗!”
“臣,領命!”
五天時間,雖然短了一點,但上告景靈宮,以及太廟,自有一套規章製度
,對於李維這樣的老手而言。
五天,足夠了!
傍晚。
寶慈殿。
劉娥也收到了前線大勝的消息,得知此事,她心中的憂慮頓時煙消雲散。
此前,劉娥一直擔心前線戰事不利。
畢竟,永清縣城的失陷,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彼時,劉娥擔心景德舊事重演。
景德年間,契丹大軍,差一點,就差那麼一點點就打到了汴梁地界。
好在,今時不同往日。
前線不僅打贏了,而且是大勝!
“許掌宮,擺駕福寧殿!”
殲敵數萬,兩朝未有之壯舉,劉娥覺得有必要和官家好好慶祝一二。
不過,慶祝歸慶祝。
該提醒的,也該提醒一二。
如今,河北路的兵馬大總管是誰?
王德用!
此人,不止是王超的兒子,同時也是曹氏的姻親。
前有曹韋大破黨項,奪取蕭關,後有王德用大勝契丹,王氏、曹氏立下了潑天大功,某些事情,必須要注意了。
比如,繼續讓曹韋擔任樞密副使,已然有點不太合適。
或者說,即便由曹韋擔任樞密副使,往後也不該讓其升任樞密使。
未來的樞密使,當另立人選。
……
……
……
與此同時,易水河畔。
契丹大營也收到了前線的消息,得知大敗,蕭惠隻覺眼前一黑,然後整個人便昏了過去。
“總帥!”
“總帥!”
蕭惠一倒,賬內的諸將頓時慌了神,連忙湊到身前,仔細查看蕭惠的身體情況。
“軍醫!”
“快傳軍醫!”
良久。
蕭惠悠悠轉醒,此時,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便可以發現,蕭惠的眼神中透露出濃濃的死寂。
宛如一潭死水,毫無波動。
前線潰敗,十幾萬大軍,僅有兩三萬人逃回。
剩下的要麼被斬,要麼被殺,並且同樣是後族出身的蕭普古,至今仍是生死未明。
怎地一個慘字了得!
此刻,蕭惠已然想到了消息傳至中京後的局麵。
一旦消息傳至中京,他,肯定是完蛋了。
不僅如此,連帶著他這一支的族人,多半也跟著遭罪。
畢竟,這一戰是遼國難以承受的的敗績!
聯想到戰報中的‘天雷子’,蕭惠的心中隻餘下無儘的唏噓。
宋廷能夠驅使雷霆為己用,此戰之敗,非戰之罪!
這一點,蕭惠明白,消息傳至中京,料想陛下也能明白。
但這場大敗,必須要有人為其負責!
哪怕這場戰爭是陛下決議的,可這世間,君主哪會犯錯?
錯的隻能是臣子!
作為遼軍南下的先鋒指揮官,蕭惠的責任,首當其衝。
“立刻通知各部,不要與宋軍多糾纏,穩步後撤,退至新城!”
吃了這麼大的敗仗,蕭惠很清楚,這場仗怕是打不下去了。
不撤軍,又能怎樣?
繼續打下去,不過是徒增傷亡罷了。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