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時代潮頭(1 / 1)

第23章時代潮頭

1982年,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

元旦當天,官方刊印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多重責任製,如包產到戶、小段包工、聯產到勞等等,都是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

二月。

電影《少林寺》在內地公映,以一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億的票房神話。

烏義縣這邊同樣是觀影如潮,李蓮傑成了全國聞名的武打巨星。

這一年,全國人口正式破十億。

同樣還是這一年,第一批參加高考的大學生與78屆大學生,在同一年畢業。

陳大光、巧姑、陳光榮等第一批考上大學的18人,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家鄉。

隻有少數幾個留在了上學的地方。

像陳小飛,他就留在了燕京,他準備留在燕京發展,走仕途。

選擇這條路,燕京的起點肯定比地方要高。

京官高半級嘛。

那裡機會也會更多。

對於那些沒有回來的大學生,陳家村內部並沒有什麼議論。

考大學是為了啥?

成為城裡人!

當乾部!

反倒是回來的這批人,關起門來,沒少被家裡人說。

糊塗啊。

大城市多好啊,留在那裡,說出去多有麵子。

回到烏義這個小地方,能有什麼發展前途?

但,他們還是回來了。

這批人回來,最高興的肯定是烏義縣縣委班子。

來得好啊。

這年頭的大學生,真的是捧在手心的天之驕子,縣委、市委,全部都很重視這批歸鄉的大學生。

然後。

他們迅速入職,開始跟著楊春收一起籌備小百貨市場。

從80年開始,政策逐漸鬆綁。

兩年過去,從事小商品交易的老百姓越來越多,但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這些從事小商品交易的個體戶,沒有固定的場所。

全是打遊擊。

過去這兩年,一直有呼聲,想讓縣委批地,專門搭建一個小商品交易集市。

此前,縣委班子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他們擔心政策還會再變。

直到今年,看到上麵的一係列動作,然後再李傑和楊春收的建議下,縣委班子終於下定決心。

建!

日用百貨、小五金、小針織、小塑料、小玩具、服裝等等都被劃歸到百貨市場的範疇之內。

縣裡批地撥款,建一個800個攤位的小商品交易市場。

不過,這年頭的政府也沒錢,隻能搭那種露天的交易市場。

由縣工商所進行管理。

巧姑、陳大山等人,兵分兩路,一路在工商所,還有一批人在陳家村紡織廠工作。

是的。

陳家村已經從專門的襪子工廠,變成了一家紡織廠。

當然,主業還是以生產襪子為主。

陳家村生產的襪子,質量好,價格實惠,很受當地百姓青睞,那些走南闖北的個體戶也會從陳家村進貨。

不過。

這些都不是陳家村的主要營收。

真正賺錢的是外彙出口。

第一筆外彙訂單是陳小飛拉來的,他學英文的時候,經常去各種英語角,期間,他認識了一個外國留學生。

對方家裡是做生意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