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樂(1 / 1)

蘇廚 二子從周 1307 字 1個月前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音樂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樂律與時序,度量衡,天文,朝製,禮儀皆有極大的關係。

一句話,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問題,還是華夏民族一直用來指導民族進步的哲學理論。

音樂和哲學,看起來似乎並不屬於一個範疇。

音樂遨遊在情緒的天空,被用來描述最深刻、最細膩、最廣泛的人類情感世界。

哲學則行走在理性的石階上,以縝密的思考,嚴格的邏輯,揭示人類與自然界本質上的規律。

但是兩者也有共通之處——同屬於人類最高級的思維活動,都超越了語言的羈絆,沒有國界的限囿,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而華夏民族,可以說是最早將它們聯係起來的民族,很早就賦予了音樂以“宇宙信息”的屬性。

所謂“奏律歌呂,合陰陽之聲。”“聖人作樂以紀中和之聲,所以導中和之氣。”

夏祭之後,百官們又開始了繼續關於禮樂的撕逼,定音,就成了重要的一個爭論點。

禮樂禮樂,樂和禮是配套相成的,大宋之立國以來,先後三次定樂,然皆不儘如人意。

其中一項就是標準音高的問題。

太常寺收藏的大樂鐘磬一共有三種:王樸製作的樂器,李照製作的樂器,胡瑗、阮逸製作的樂器。

其中王樸之樂,其聲太高,太祖皇帝曾經明確表示不滿意。

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還是有神秘學因素和情緒體驗在裡邊——“音高則悲,亡國之音也。”

於是仁宗景佑中,又命李照定樂,參照律法以取黃鐘之聲。

但是這又不符合大宋人的當下習慣,似乎過於低沉,所謂“時人習舊聽,疑其太重,李照之樂由是不用。”

到皇佑年間,胡瑗、阮逸再定大樂。比王樸樂聲音略低,而聲律分布相接近。但是鑄成的大鐘,音色又出了問題,聲音弇鬱,所以還是不能用,於是郊廟依舊用王樸舊樂。

但是太常寺樂工在使用王樸舊樂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若用王樸樂,鐘磬即清聲難依,如改製下律,鐘磬清聲乃可用。”

搞了一百年,朝儀禮祭的音樂始終沒搞好。

致仕趙抃也是大音樂家,上書朝廷,陛下此事非我朝樂律大家蘇油蘇魚公不可決。

於是在朝會之上,趙頊將這項光榮而重大的任務交給了蘇油。

蘇油當時都傻了,我啥時候成了我朝樂律大家了?!我手上事情多得一逼,趙公這是要整死我嗎?

趙頊嗬嗬笑,明潤你就彆謙虛了,當年你可是憑樂律之學,從趙公手裡贏取了大白龜的,此事趙公早就給你記在小本本,啊不,筆記裡了。

十二歲發明十二平均律,這麼巧,你敢說不是天意?

看到群臣投過來的充滿對神秘事物的景仰目光,蘇油都無語了,這……這也太牽強了吧?!

沒辦法了,蘇油隻好接下了這個差事。

這差事不簡單。

大樂之作,包括了琴、瑟、塤、篪、笛、委、簫、笙、阮箏、築,鎛鐘、特磬、編鐘、編磬。

其中鎛鐘、特磬、編鐘、編磬使用最多,所謂“於眾樂中聲最煩數。”

而宋朝郊廟之樂,則先奏文舞,次奏武舞。

而文舞容節,殊無法度,難稱盛德。

而武舞容節,則記錄著大宋的建國曆程,包括淮揚底定,荊湖來歸,邛蜀納款,兵還振旅等內容。

每一首都有歌詞,出自神童出身的大文學家楊億之手,稱為《太常樂章三十首》,是太常寺大禮儀的保留曲目。

但是武舞也是亂七八糟,起碼出場方向的和當時宋軍進軍的方向都不對。

因此不光音樂有問題,連舞蹈也要跟著改。

好在蘇油也不是完全的門外漢了,手底下同樣有一大幫音樂人才。

其實十二平均律出來之後,整個禮樂定製,對於蘇油來說就隻有一個問題——定黃鐘。

隻要確定了黃鐘音高,其餘所有的音高都能通過數學運算計算出來。

而黃鐘,是華夏最重要的基準音。

《呂氏春秋》把這一發明歸於皇帝時期的樂工伶倫。

這是一個神奇的音律,《後漢書·律曆誌》: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曆。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引《續漢書》:“候氣之法,為土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於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痺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實其端,案曆而候之。

其月氣至,則灰飛而管通,蓋音聲之道與天地之氣通,故取律以候氣。”

黃鐘這根律管,在冬至日這一天,會“灰飛而管通”。

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對於古人來說,這是最容易觀測的一天。

《漢書·律曆誌》還記載,黃鐘是一個用竹管做成的律管。它的長度為九十分,截麵積為九平方分,容積為八十一立方分。

十分為一寸,八十一立方分為一龠,兩龠為一合,十龠為一升,十升為一石。

往黃鐘律管中盛入黍米,可容一千兩百粒,重為十二銖,它的兩倍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因此《國語·周語》有這樣的記述:“……是故先王製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

所以這不光光是一個音樂基準音,還是華夏民族長期使用的節氣觀測工具,長度單位,體積單位,重量單位。

但是周代的這個單位已經喪失了,曆史上的律長也一直在變化,也沒有真正能夠實用定音的黃鐘律管傳下來。

這就導致了到了宋代,黃鐘到底是怎樣一個音高,變成了曆史的大謎團。

爭論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個。

蘇油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沒有浪費很多的時間。

度量衡功能已經不重要了,蘇氏度量衡,同樣包含了宇宙神秘學的重要內涵——地球本初子午線的兩千萬分之一為一米,結合水這種物質,同樣可以確定體積和重量。

這也是眾多士大夫對理學認可的重要原因——合乎天道。

隻用了一周的時間,蘇油就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總理商周考易局司馬光,在洛陽收集到了一口編鐘,經考訂,乃是十二律中的清聲之一——太簇。

蘇油已經揭開了聲音的高低的秘密——頻率,並且給頻率確定了一個度量單位——振次。同時發明了測試音高的工具——音叉。

這些是理工之前就已經成熟了的手段和設備,鋼琴調音就是靠的它們。

經過推算,周代的黃鐘,其頻率正好在八百六十四振次。

神奇的是無獨有偶,這個音降一個八度,正好與如今流行的鋼琴,鍵盤中間那個音,頻率完全一樣!

那個音是大宋音樂專家們為了得到與人聲最和諧的應和,經過多年調整後最終確定的。

古今神奇的相契,冥冥之中,似有鬼神!

瘋了,士大夫們又瘋了!

蘇油功成身退,獻上了司馬光送來的西周太簇編鐘,理工新製的黃銅律管,標準音高測試用音叉,以及在十二平均律基礎上,由綠箬和王從之分彆撰寫的音樂理論著作——《律呂清要》和《五音正義》,這事情就算結束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