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1 / 1)

新書 七月新番 3247 字 2個月前

從武功到長安,短短一百多裡路,說遠不遠,驛騎一日可達,右扶風任何軍情都能迅速傳到魏王處。

說近也不近,承宮帶著弟子們,就足足走了好幾天。

他們夜晚在亭舍置所休息,亂世裡被廢棄的亭一級建製,在一月以後陸續恢複,加上魏王花了大力氣派鄧曄等人剿匪,隻要人多點,一般不會有事。

隻是住宿是在不敢恭維,甚至隻能睡在亭舍院子裡,因為裡麵優先供過往的官吏軍人居住。

至少,還有擋風的牆和遮雨的屋簷,比承宮少時好多了。

他還與弟子們不忘複誦論語。

“陋,如之何?”躺在曹喜上,承宮觸景生情問了這麼一句。

弟子們立刻應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承宮露出了笑”前一句呢?“

“子欲居九夷。”

“出自哪篇?“

“《子罕》第九。”

前半夜就在他們複誦中過去,而到了次日一早,很多人起來就在抽空繼續看書。連曾抄過論語全篇的人都寥寥無幾,隻能幾個人合看一卷,還是零零散散的,但沒事,承宮就是他們的課本!這年頭授業多靠口述,想成為夫子的前提是驚人的記憶力。

再上路時,仍舊是一路論經吟誦,偶爾在渭水邊停下做飯洗沐。

承宮最小的弟子年才十六,長這麼大,從來沒離開過武功縣,此刻隻動容地說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這樣的情形罷?”

承宮一數,人數還真差不多。

這愉快的氣氛在望見長安城牆時,就變成了震撼,弟子們鮮少有來過京師的,都被這裡的巨大繁華震驚,但承宮則是暗暗感慨“遠不如太平時節了。”

但至少在魏王控製下恢複了秩序,比他那被赤眉鬨過後,至今仍水深火熱的老家琅琊好了無數倍。

距離三月初一還有兩日,弟子們憧憬著想要進城去,卻在城門處遭受了奇恥大辱。

因為一口右扶風口音太濃厚,大弟子訥訥詢問守門魏兵入城可需憑證時,對方沒聽懂,看他們風塵仆仆,不少人鞋履都破洞了,隻當是難民,招呼道“要入籍的難民在城門口登記,再由人帶汝等去歇腳處,人多了一並帶去上林縣落戶屯田。”

對讀書士人而言,這無異於奇恥大辱,承宮哭笑不得,親自出麵問清楚後,才知參加射策考試的人不必入城,徑直去城南太學即可。

“太學……”

承宮了然,帶弟子們沿著城牆往南走。

距離南郊越近,承宮就越是緘默。數年前,離開琅琊輾轉入關後,承宮帶著夫子徐公的親筆信去拜謁一位太學高弟,想在太學旁聽,卻遭到了羞辱。

“太學生每郡每年定額十人,乃郡中舉薦,要麼就得有師法傳承,亦或是家財,你有麼?”

他有麼?

承宮一窮二白,除了一顆好學之心,什麼都沒有,他低下頭,隻表示自己不想擠占名額,隻願能站著聽幾堂課,聆聽聖人之學,更被好一通嘲笑。

他這才知道,太學中早就說派係盤根錯節,博士們敝帚自珍,除入門弟子外,他人一律不得授業。

時隔數載,太學卻對他,對他的弟子們敞開了大門。

戶籍混亂,漢時符傳幾乎荒廢,如今魏王治下各郡人士不管去何處,都要在當地官府開具名為“介紹信”的身份證明,蓋了印章才算數。

交上此物後,才得以入內,承宮身後的諸弟子,又發出了一聲聲沒見識的嗟歎。

太學建築不管遠近,都有長廊相連,上有屋簷,讓學生們雨不塗足,暑不暴首,若能在此就學,不知比武功那株大槐樹好多少倍。

“若吾等能在此聽夫子授課,該多好啊!”弟子們眼睛裡滿是憧憬。

老王莽當初擴建太學,給太學生修了“萬區”的宿舍,也就是能住進來萬人,戰亂時一度作為軍營,如今軍隊撤走,又迎來了各路考生。

隻是在承宮眼中,昔日鬱鬱蔥蔥的樹木在上個寒冷的冬天被長安人砍光燒火,門板都拆了不少,也罷,夠擺下書案就行。

他們住入太學生舍後,發現這兒蒙了厚厚的灰塵,並非清掃,還得他們動手。

“夫子,我找到了此舍先前所住的名冊。”

一個弟子清理床榻底下時,發現了好東西,弄出來吹乾淨灰,念出了上麵的人名“舍生前隊蔡陽縣白水鄉……劉交?”

……

接下來兩天,入住太學的考生越來越多,或騎著高頭大馬,翩然而至,或統一著素裳結伴而行,身後還有伴讀書童挑著一整套用具。

漢儒太重師法、家法了,魏王這次射策考試引來的鮮少是獨狼,不論官學的博士弟子,還是私學的各路士人,基本是統一行動,要麼不來,一來一群,像承宮這樣夫子親自帶隊參考的亦不在少數。

各家入住後區舍後,少不得拜訪左鄰右舍,論一論各自的家法。

“吾等乃是《小夏侯尚書》傳人,當世顯學,有弟子千餘人,在關中者亦有數百。”

“小夏侯亦出於我《大夏侯尚書》,我家可是參與過石渠閣之會的。”

“大夏侯還是出於我《歐陽尚書》,吾等才是尚書正統,漢武時便為顯學。”

“哈哈哈,諸位不要爭了,吾等乃是河內伏公弟子,此番多達百人入京,伏公乃是漢初伏勝尚書正統傳人。”

各路尚書傳人在那追溯了半天淵源,隻有在麵對《古文尚書》的弟子出來露麵時,才一起將矛頭對準了他們“偽經,異端!”

與尚書類似,詩、禮、春秋也是各學派爭奇鬥豔,莽末大亂後,他們很久沒像今日一般齊聚一堂了,仿佛響起了太學曾經的盛況。

“這就是士林,攀資曆,尊故舊,動輒辯經,論數百萬言之家法、師法。”承宮沒有加入進去,他的夫子徐公不是春秋三大學派之一,隻傳經不授傳,連和各派學閥說話的資格都沒有,他已是夫子的得意門生,卻連入太學一觀的資曆亦不能得……

承宮將舍門關上,發現弟子們被擾得有些緊張。

有的人是來見了長安外圍繁華,又見其餘弟子家世顯赫,自慚形穢。

其餘人則是聽到外頭諸生在那論師法,就像在講殷周古言一般,自己竟半點都聽不懂,頓時慌了神。

“讓彼輩辯去罷。”承宮笑道“魏王詔書裡說了,此番於經術,隻考小學,不考五經!”

承宮心中對魏王感激不已,若非這次獨特的射策考試……

“我承宮這鄉野小儒,還有我出身低微的弟子們,此生根本不可能來到赫赫太學中,與五經正統傳人們,分庭抗禮,爭個高低啊!”

……

太學一共有五片建築,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為成均,水北為上庠,水東為東序,水西為瞽宗。

除卻辟雍之外,其餘四處都被魏王征用,作為考試場地,提前一天派官吏上門,將考試場地告知諸生。魏王原本還想按照姓氏筆畫徹底打散,但考慮到這是第一次選士,不管考生還是舉辦者都手忙腳亂,規則尚不完善,為方便管理,還是按籍貫分配考場了。

“人數遠不如設想中多啊。”

作為欽定的主考官之一,奉常王隆這幾天將名冊反複看了幾遍,一共才來了兩千餘人,比預想中的三四千差了很遠,不由皺眉“在京的博士弟子大多參考,當真有如此多的五陵私學弟子全體抵觸?”

王隆現在也有點摸清自己師弟的脾性了,愛憎分明,比如對待有恩情的老師揚雄,那是百般維護,不將揚子雲捧上聖壇誓不罷休。

但對忤逆他的人,魏王明麵上不會說什麼,但就像五過長安而不入狠狠教訓京師人民一般,這些私學弟子一時衝動,搞不好,就會遭到一生禁錮,再做不了官……

“也不儘然是如此。”

少師杜林小心翼翼地說道“還有不少是耽擱在路途上了,所至多是五陵、長安人士,最遠是提前得知消息,安排車馬入京的河內伏湛,除此之外,河東、右扶風不少士人還在路上,但大王不許考試時限挪後。”

二人說話間,一行重兵保衛的車馬也進入了太學,全是宮中的荷甲親衛,還有繡衣衛張魚相隨,所載的那一筐筐,便是試題!

這還隻是今天合在一塊考的經術、數術、常識三科,他們好歹參與出題,知道些究竟,至於明天的“策論”,由魏王親自定奪,沒有人知道第五倫究竟會出個怎樣的題目來折磨考生……

王隆、杜林對視一眼,向前朝太師張湛行禮,他作為主管文教的官員,剛入宮麵見過第五倫。

“太師,不知大王有何口諭?”

張湛還是永遠板著臉,說道“大王隻言,此番考試,關鍵隻有一點。”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兩個字,大王說了三遍。”

孝義是第五倫的人設基石,他受限於此,可不好公開招募“受金盜嫂”之輩,縱是其他方麵能不重私德,但選士考試不同,信用與公正尤為重要。

“故而,須得反複告誡,諸生凡有作弊者,當場逐出,永不得錄!”

“而監考官吏及定分者,但凡有徇私舞弊,皆重典懲處!”

張湛負責文教還真是對路了,他雖然在治郡時是個老好人,但管起教育來,卻端莊嚴肅崇尚禮節,一舉一動都有定規。

不過,張湛的思路本是先效仿第五倫在老家的“義學”,先興小學,哪怕如第五倫要求的,在蒙學教育就將數術、常識等加進去,他也認了,畢竟張湛也不是個醇儒。

然後循序漸進,再建設好郡學,再謀求恢複太學乃至於射策考試。

但第五倫卻反其道而行,決定以最終的考試來反過來影響國中文教側重點,還預言道“隻要世人知曉策論、數術、常識皆為選士標準,平素自然便會加以矚目。”

張湛說不過他,隻暗暗感慨“隻望這是國家再興文教的開端罷!”

說話間,官吏稟報,說隅中已到!

“擊鼓。”

“開考!”

……

隆隆鼓點在太學中響起,傳遍了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四館。

承宮與弟子們所在的是上庠館,考場乃是過去太學生上課的學堂,畢竟專門的考舍也來不及造。

雖然戰亂裡太學曾被亂兵衝入,案牘都砸了當柴燒,但第五倫這次花了重金,好歹讓每個考生都有一張案幾和蒲席——不少還是宮裡拿出來的,這又是值得士人們唱讚歌的點了。

每個考場容二三十人,有兩名未央宮裡抽調出來的官吏,一前一後分彆站立,站在前麵的黑袍獬豸冠者笑吟吟的,後頭的卻是佩著劍,目光森森然。

“聽說站在後頭的,是魏王軍中布置在每個隊的督戰吏,專門殺調頭逃跑的士卒。”

“那彼輩來作甚?”

“似是抓徇私舞弊者。”

此言讓考生們都抖了三抖,同時又有人憤然起身“魏王視吾等為賊乎?”

那儒生覺得受了羞辱,竟拍案而出,還沒開考就棄考,在門外還遇上了幾個同伴,漢時儒生有個性者還真不少。

但想要進入體製,就必須向體製的規則低頭,不是麼?大多數人還是服從順應了這種規矩,公平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好事。

鼓點敲響,預示著隅中已到,也就是後世的早上9時左右,考試時間一共三個時辰,從隅中、日中一直到日昳,相當於六個小時,等大夥肚子饑餓,晡時到時結束。

筆墨、刀削自帶,但考試用的三份空白簡牘已擺在麵前,上萬卷空白竹簡上哪去找?隻能將三公九卿官署裡的多餘簡牘都抽調出來救急。

經過此事,第五倫痛定思痛,已經決定,在來年射策考試開始前,將成熟的紙張發展出來,而不止於杯水車薪的宮廷私人用紙……

題目在開考時發到各數十個考場的文吏手中,再由他們抄在掛在牆上的布告上,讓考生們瞧見。

經術題和太學射策並無區彆,過去是分學派舉行,將疑難問題書於簡策,考生隨意擇取其中一策,解答策中所書的問題,學官據以評定成績。

如今則是公之於眾,讓眾人埋頭在簡牘上寫下答案。

經術四題,一題十分,兩題涉及論語,一題乃是孝經,需要根據題眼補全上下文,而後還要解一解。

這是承宮每天都在教授弟子們的事,答起來頗為輕鬆。

然而等他看向第四題時,不由一愣!

“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況習是之勝非乎!於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啥?這是啥?

看體例很像論語,但承宮敢肯定,孔子和他弟子們,絕對沒有說過這句話!

這莫非是某個論語學派關於“學而時習之”的家法、師法?承宮卡住了,

“不是說不考五經及家法、師法,隻考小學麼?”

竊竊嘀咕在考場內響起,承宮抬起頭,才發現諸生也陷入了迷茫,眾人也搞不懂這是出自哪本經典。

“不許交頭接耳。”監考的官吏如此嗬斥,負手而立,在有人勇敢地站起來詢問時也沒給出解釋。

“原來不止是我不知。”

這個發現,這讓本已陷入絕望的承宮驚愕後鬆了口氣,既然眾人都不知道,那就無妨。

連出自何處都搞不清楚,也無人讀過,自然隻能胡編亂造,湊些自己的想法上去。

有人則乾脆空著不寫,但亦有人因為實在是想不起這句話出自何處,竟崩潰得大哭起來,遂被後頭的武官“請”出了考場。

一點小事都承受不了,還當什麼官!魏王可不需要遇事捶胸頓足隻知道嚎的人。

承宮吞咽口水,他的弟子們也不好受,有人迷茫地左顧右盼,有人握筆的手在抖,亦有人死死抓著自己的頭皮。

鼓點每半個時辰敲一次,當敲到第三次時,主考官開始公布數術考試的題目。

隻有四道,一道五分。

第一道是“方田”,也就是算田畝麵積,每個治民官每年都要做的事。

“有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問為田幾何?”

不僅要求有答案,還要有解答過程,這是簡單的乘法,實在是過於簡單,很容易就能算出答案。

接下來三道分彆是“粟米”,算收成;“商功”,算作業麵積,最後一道居然是九章中極難解的“方程”。

題目是越往後越難,承宮也勉強算出”商功“,方程直接未能得解。

再看考場中,抓耳撓腮者不乏其人,承宮憂慮地暗暗歎息,他的弟子們,大概隻能做出兩道來。

當鼓點再敲兩遍,考試時間隻剩下半個時辰時,常識題才被公布,一題,十分。

第五倫倒是沒出“母豬的產後護理”這種偏門問題,隻讓諸生將宿麥從種到收再到如何食用的全過程寫下來……

馬不停蹄地跪坐了三個時辰,承宮的手已經很酸痛,考場中一些士人被前兩科的難題折磨得幾近崩潰,到最後一題已經筆都提不動了,甚至有人是哭哭啼啼地寫的。

從來沒見過這麼可怕的考試,他們此生難忘。

承宮從小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好,倒是提前一刻完成,他還有時間將簡牘上的墨跡吹乾。再檢查一遍,若有錯漏,還可以刀削將字削掉重寫,這也是簡牘作為考試用具的好處之一。

當最後的鼓點敲響時,監考官開始下來收卷,有人因未能寫完,竟失態地當場崩潰,哀求再多給他片刻……

“大王有詔,多片刻都不行!”

文官皺著眉索要簡牘,有個考生竟情急之下抄起了案幾上的刀削,也不知要捅彆人還是捅自己!

眾人驚呼連連,就在這時,一直跪坐在考場後的武吏幾步上來,將刀鞘敲在那人的手腕上,讓他的凶器脫手而出,而後把手一扳,將其押了出去。

這隻是一個小小插曲,承宮也不知等待那人是怎樣的結果,他隻關心自己的弟子們。

將十多名弟子攏到一塊後,眾人抱著筆墨回舍中,走著走著,年紀最小,先前還憧憬地說“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小弟子甚至擦起了眼淚,哽咽著說他好幾道題沒答出來,給夫子丟人了。

承宮轉過身,看著哭泣的愛徒,還有其餘低著頭,沒了士氣的弟子們,真像一群興致勃勃出了家門,卻被雨水淋了一頭的小雞仔。

他知道他們在難過什麼,這幾日的長安、太學之行,好似讓這群注定一輩子呆在武功小鄉邑裡的弟子,觸碰到了改變人生的機遇。

這種機遇本是絕不可能,但魏王卻見太學和仕途的大門,向所有人敞開。

接下來看的,就是你能否抓住這個機會。

承宮也一樣啊,糾結於某道難題時,他也會想起自家漏雨的廬舍,滿是補丁的布被,妻子看著見底米缸發愁的麵容,還有戰亂時盜匪路過的朝不保夕。

亂世裡,在如今最穩定的魏國謀個官職,讓自己和家人得到保護,無疑是最鐵的飯碗。

但他們,真的有機會邁過門檻,登堂入室麼?

“當然能。”

承宮不知道自己和弟子們能否跨過那道坎,他現在隻能笑著繼續勉勵他們“明日,不是還有三十分鐘策論麼?”

他的手輕柔地放在小弟子的發髻上,就像老母雞用翅膀嗬護自己的孩子。

“等一切了結,不管成不成功,我都要帶汝等,進長安,去未央宮闕前看看!”

……

昨日,承宮笨拙地用故作自信給弟子們打氣,好歹勸住了幾個心態崩潰,已經打算放棄直接回老家去的弟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跟著他們窮困潦倒的夫子,穿著唯一一身沒補丁的衣裳,再度來到上庠館。

他們發現,今日來參考的人已少了好幾個,或是作弊、崩潰被攆走,亦或是因無法接受昨日經術、數術各一道的大難題而退縮了。

有人還在為昨天那道經術題究竟是來自哪個典籍而議論,承宮沒有理會周圍的聲音,閉著眼時,儘是妻子默默給自己準備行囊的身影。

直到鼓點再度敲響,他才睜開了眼睛,滿是鬥誌!

黑衣黑冠的考官進來了,可以看出,他了臉上帶著驚訝,但也有興奮。

今日的策論題,乃是魏王親自所擬!是命題作文!

幾個字被寫在布告上,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漢家氣數已儘》!?”

……

ps明天有加更。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