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龜縮自保(1 / 1)

蕭容衍坐於窗欞敞開的書房裡,皺眉細閱皇兄送來的密信,他剛將信紙點燃,就聽見兩隻鳥雀嘰嘰喳喳飛來,落在窗口,相互啄著,撲扇翅膀玩鬨。

蕭容衍抬手將其中一隻接到手上,輕撫著那鳥雀的羽毛,眸色深沉同張岩道:“魏國與大梁聯合,意圖從南北兩麵夾擊攻我燕國,實則……是為了威懾晉國。”

先前白卿言帶兵,晉國將大梁打得落花流水,而魏國與西涼意圖聯軍攻大燕,又是晉國派兵前往西涼與晉國邊界,威懾西涼,魏國處處被晉國掣肘,自然心生不滿。

大梁吃了敗仗,也是心裡憋著一口氣。

所以,他們不敢直接對晉國出手,便想拿他們以為的弱國大燕……來殺雞儆猴,威懾晉國。

更彆說,魏國眼饞燕南沃土之地已久。

大燕暗自圖強這麼多年,早已經不是魏國和大梁以為的那個國弱民貧,任誰都能來欺淩一番的大燕了。

眼下時局逼迫,大燕……也該亮刀了。

大燕必需讓列國知道,十多年之後的大燕,早已非昨日大燕,誰敢來惹先掂量掂量脖子夠不夠硬。

蕭容衍下定決心,抬頭問張岩道:“燕使到哪兒了?”

“估計不出兩日應當就到大都城了!”張岩恭敬回稟。

“你去告訴燕使,此次不必向晉國求援,直接告訴晉國的太子,就說……大梁和大魏要聯合攻打大燕,燕帝聽聞此事怒急攻心,危在旦夕,你是來請瀝皇子回國……恐怕就是見陛下最後一麵了!”蕭容衍語聲沉著。

“主子,這……”張岩抬頭,目光錯愕。

“既然,大燕要亮刀,那我們的皇子……便不能留在晉國,以免將來被人用小阿瀝扼住頸脖!”蕭容衍一字一句。

張岩聽蕭容衍如此說,便明白蕭容衍是什麼意思,大燕還想暗地裡徐徐圖強怕是不成了,在這麼藏斂鋒芒下去,列國便會以為大燕軟弱可欺,誰想立威便來踩上大燕幾腳,奪走大燕幾座城池。

尤其是大燕出兵助戎狄之後,其他強國見不得一個他們印象中的弱國小國……竟然有餘力助戎狄,便想要來踩滅大燕的氣焰,來為他們立威,壓製的大燕隻能僻處一隅,龜縮自保。

所以,大燕必須讓他們明白,如今的大燕已經不是曾經的大燕。

曾經的強國大燕,回來了。

“屬下明白!這就去同使臣彙合,將主子的意思傳達!”張岩抱拳退出內室,又從角門出,快馬離開。

蕭容衍輕撫著手中鳥雀的羽毛,垂眸凝視鳥雀的腿部,卻未見白卿言給他帶來隻言片語,抬手將鳥雀放了岀去。

雖然沒有給他帶來隻言片語,可是鳥雀腿上不見他綁上去的絹布,白卿言定已經收到了他的信。

昨日他陡然聽說太子妃身邊的嬤嬤探望鎮國公主之時,鎮國公主突然吐血,外麵都在傳震國公主此次怕是真的命不久矣,酒肆中有不少人談論起此事,都在擔憂若此次鎮國公主真的撐不住去了,那日後若是晉國再有戰事哪位將軍堪用。

雖然蕭容衍知道白卿言吐血多半是演給太子府的人看的,可還是掛心不已,原本要再次夜闖白卿言閨閣,誰知道白府竟然多了不少太子府的暗衛,想來是太子派去保護白卿言的,蕭容衍隻能打了退堂鼓。

今日一早,蕭容衍便親自登門拜訪,雖然被白家二夫人劉氏阻在了前院,還好他送去的鳥雀到底是被白錦稚拿去了清輝院。

他指腹摸了摸鳥雀的腦袋,視線落在翠玉筆洗裡那一片灰燼上。

大梁和大魏聯合攻燕,並非沒有破解之法,蕭容衍心中已有成算,便沒有那麼著急。

上次大燕與北戎聯合攻南戎,因晉國施壓……大燕對北戎稱因為有皇子質於晉國所以不好再同北戎聯合攻南戎,便隻能作罷!

此次,大燕以燕帝為借口,將小阿瀝接回燕國,北戎那邊兒可以以大梁與魏國聯合攻燕為借口,調回謝荀。

蜀國被晉國滅了之後,大梁要攻燕,要麼借道於晉國,要麼……就是走水路。

既然大梁攻燕是為了威懾晉國,便不可能借道晉國,那便隻能走水路……用水軍。

大梁北麵臨海,水軍一向強悍,可真要拚銳士強悍、國民齊心,大梁拚不過大燕!

隻要大梁的水軍敢踏上大燕領地,大燕……必會讓大梁水軍有來無回。

北戎嘛,之前與南戎糾纏,糧草消耗不少,這眼看著已經快要入冬了,北戎與晉國和大梁邊界相鄰,往年戎狄犯大梁和晉國邊界燒殺搶掠是常事。

今年也是因為大燕駐軍的關係,遲遲未動……

隻要大燕駐軍撤走一半,北戎必定按耐不住或向晉國劫掠,或去劫掠大梁。

如今對大梁有兩策,其一……讓北戎劫掠大梁,使大梁分兵,但……此法還是不能讓大梁和大燕之戰避免。

或讓北戎以晉國多管閒事……阻北戎向南戎複仇管的太寬為由,聯合大梁攻晉,比起威懾晉國……有什麼比直接打晉國更直接?!

且,隻有將大梁拖入同晉國的戰局之中,大梁才能無力分身,畢竟……和大梁對打的是如今仍是強國的晉國。

現今的戎狄……尤其是北戎,在大燕幫助下,也與南戎一般建立起重甲騎兵,戎狄馬匹彪悍列國所不能及,北戎願意和大梁聯手,隻要有人好好遊說大梁,大燕再獻上寶物,大梁難免不會心動。

屆時,大燕後方無憂,蕭容衍……便要發兵,在列國還未反應過來之前,滅魏!

蕭容衍抬手將鳥雀放出窗外,兩隻鳥雀纏綿繞飛,繾綣飛入院中那棵高樹之中。

蕭容衍眯著眼,凝視透過高樹枝蔓投下的斑駁光點,大燕隱忍被列國欺淩的世代已經過去了,數十年來篳路藍縷,舉國同心,如此艱難走到今天這一步,已經無需再忍。

隻不過,這些年來,列國勢力交錯,無一國敢先行滅他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