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三年九月。
王,章越第三次向官家請求上尊號,這一次章越索性將官家的尊號比上一次又加十字。
這吹捧之意,滿朝文武都覺得太過,但章越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他反正是將拍馬屁進行到底。
幸虧官家還算冷靜克製,對王,章越道,你們上的這尊號實在太過了,朕還是退而求其次,接受了之前‘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的尊號。
上了尊號後,官家下旨在中書門下設【製置官製詳定司】,命章越為製置官製詳定,全麵進行官製改革之事。
有了這個官製詳定所在手,如同當年製置三司條例司,幾乎批準章越設宰相府,這一次如同真的尚方寶劍在手了。
新設的官製詳定司位於中書門下之內。
要改革官製就要從上而下,改製就要從中書門下改起。
中書門下位於文德殿西鄰,中書門下內又分中書五房,宰相議事在政事堂,宰執歇息私人辦事在本廳。
如今要恢複三省,就要把尚書省列入。
於是中書門下就要搞大動作,章越將原先中書門下的左廳和右廳,分彆作為以後中書省和門下省來用。
王,蔡確在東廳視事,章越則在西廳視事,至於原先的政事堂改稱作都堂,作為以後的尚書省備用。
唐朝尚書省有八座議事之稱,分彆是尚書省左右仆射,六部尚書進行最高會議,但宋朝尚書省有名無實,於是便是兩府的政事堂會議。
不過尚書省會議仍有保留,兩省官以上及學士參與,但隻是議論些不重要的事。
所以章越將學士以上參與的尚書省會議,改為三省都堂會議,仍由中書門下下帖子不定時召開。
比之原先政事堂會議隻由宰執班子商議,人數多了。
而且這是‘共議’,也就是沒有皇帝參與下,由官員們集體議論而出的結果。在不少官員眼中,比聖旨還要權威。
而且都堂議事,是按本官官位高低排序。而天子大起居或內殿座次,則是按貼職高低。
經常有像章越這樣年紀輕輕的官員,被官家提拔為龍圖閣學士,一口氣超過了無數老臣身居高位,引起其他人老大的不服。
都堂議事避免了這個情況,就是按照資曆。
這也是向日後三省製逐漸過渡。章越辦事的風格,不輕易一步到位,先放風聲,然後一點一點地試探,逐漸過渡到最後想要達到的目的。
東西分廳後,就是日後中書門下兩省的雛形,至於章越也擺脫了與王,蔡確同處一衙下的羈製。
官員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徑直入西廳找章越商量事,話語可不入蔡確,王之耳。彆看分廳這小小之事,章越的相權可謂倍增。
不過這也苦了原先中書門下的官吏們,本來上政事堂一趟找宰相畫押簽書便是。
如今就要兩頭跑。
還有經常被打回去重寫的時候。不過眾官吏們也看出王甚少支吾事,政事大多是章越拿決斷的,所以大多數是先跑章越所在的西廳。
等章越通過了,王基本也行了。
當然如此所為也是令人側目的,為了避免相權獨大引來王,蔡確的記恨,章越立即補了薛向入中書,成為蔡確後的第二名參知政事。
至於與黨項議和成功的呂公著回朝接替薛向入了樞密院。
因為馮京告疾不視事,王也如願以償地推舉了孫固入樞密院。
宰執的位置就好似蘿卜坑,一個動了,下麵馬上就填上,一個人升遷了下麵多少人跟著升遷。
至於孫固走後,空出開封府知府則由章越和王共同相中的王安禮出任。
其中的人事變動,章越與王私下也是博弈多次,最後也算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能從下麵提拔人,才說明你是真宰相,同時權位也更加穩固。
人事變動之後。
王,章越二相,蔡確,薛向二參,加上馮京、呂公著、孫固,章便是京中二府宰執人選。
都堂上還是兩府宰相三日一議事。
當然新設的官製詳定司也設在章越的西廳附近。
對於官製詳定司便是章越以後改革官製的班底,章越召蔡卞、陳、蘇轍三人入司為詳定官。
章越入西廳後,自也是重新修葺了一番,更像一個宰相辦公居所。
新的本廳裡,章越的起居坐臥被安排得非常周到,供給歇息值宿的大床就放在視廳之後,至於坐臥的器具也是好用而不奢侈。
章越左右看了一圈後非常滿意。
然後他在眾幕僚的陪同下來到正廳。
一到正廳,他便停下腳步,抬頭打量向廳上所懸掛著一塊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