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反重力神秘裝置問題,M國特彆組織召開了緊急會議。
會議邀請了斯坦福大學的反重力專家、李寧教授及同事,以及從事超導研究、電磁能等領域的學者,參與會議的有上百人。
因為是內部討論會,並沒有媒體記者進行報道。
但是會議中的一些細節,還是被透露出來,M國政-府和軍方都認為,中國研製的神秘反重力裝置,未來嚴重威脅到國防安全,要是不快速趕超,科技競爭也會處在下風。
雖然反重力隻是一項研究,但因為連神秘的反重力裝置,采用的什麼技術都不確定,等於在領域內的研究一片空白。
像是其他的領域,比如核能研究,M國也是處在最前沿,但其他國家也知道核能的原理,並不是不能研究,隻是技術跟不上。
另外,反重力的研究超出想象,也許會牽扯到其他層麵的理論。
這會是一個全新的體係。
不管是從任何角度考慮,他們都必須加以絕對的重視。
會議討論是沒有結果的,因為沒有人知道神秘的裝置,應用的具體是什麼技術,甚至連是否是反重力技術,都不能百分之百的確定。
學者們的討論存在兩個方向地分歧,至於是否是反重力,意見是非常統一的,但具體是超導反重力,還是其他反重力,爭論就比較多了。
會議還是有作用的。
等會議結束以後,M國政府再次進行了會議,參與會議的都是各科研機構的負責人,或是研發相關高新技術的科技公司領頭人,一起針對神秘反重力裝置進行研發討論,最終促使有能力參與的研發的,都要投入一定的經費進行相關的研究。
其實不用M國政府去督促,不管是研究機構,還是相關的科技公司,都會對反重力感興趣,新的科技就代表著新的方向,反重力的應用會非常廣泛,已經有了成功的先例,他們肯定會加大研發投入。
M國政府則開始采用輿論和政治手段了。
各個政-治人物都開始發表講話,“國際技術研發有分工,中國不應該參與研究最前沿的科技!”
“中國應該貢獻相關成果!”
“科技發展促使人類進步,任何基礎的理論、技術,都應該共享出來,反重力並不是中國獨有,我建議所有相關技術成果,應該共享給全世界,更多人參與研究,才能有更快的進步!”
“反重力代表著未來,也許關係到人類征服宇宙的開端,中國應該放眼宇宙,而不是利用反重力,去加強軍事領域的科技……”
“……”
M國政-府當然不會隻做輿論工作,他們還同時采用了軍事上的威脅,比如派出航母編隊耀武揚威,比如,暗自派出特工、間諜,看是否能通過不能公開的手段,得到相關的信息,等等。
這些都是常規操作了。
國內的應對也非常的嚴謹,輿論宣傳上抨擊M國霸權行為,內部研發則采用了最高級彆的保密措施,參與研發的所有人員,包括最底層的技術員,都不能和外界有任何聯係。
反重力相關的研究,都被軍方層層的保護,區域內還特彆建立了屏蔽信號裝置。
另外,針對參與研究的核心人員,也都有專門的警衛保護。
張祁燦、黃鐘等人,都配備了貼身警衛,連他們的家人,都受到了嚴密的保護。
趙奕是最核心的保護對象。
有高層的領導甚至建議讓他去首都中心區域居住,或者乾脆直接去首都軍區的中心,或者住在地下防空洞。
這當然不現實。
趙奕的工作還是很忙的,他要關注理論的整理工作,後來乾脆把基礎的講解,交給了張祁燦、黃鐘等人,他則是重點講解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
在反重力的理論研究上,已經算是告一段落。
有了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足可以支持空中堡壘的研發,甚至可以輻射應用到其他領域。
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是空中堡壘的動力問題。
空中堡壘是非常需要動力支持的,戰略意義角度去考慮,核動力可以說就是唯一的選擇,但是核能研究組的工作,進展並不怎麼順利,有關反重力的核動力裝置,依舊處在設計、論證階段。
高層領導對此也非常關心,因為反重力的技術理論沒問題,動力問題就成了唯一的難關。
動力,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高層甚至考慮過,用反重力的基礎研究,去和E國交換核動力技術,但後來仔細一想就放棄了。
因為,E國沒有完善的艦艇核動力技術。
E國的核動力技術,幾十年來都沒有發展,他們所使用的核動力航母,采用是核潛艇反應堆技術。
E國研製核潛艇用核反應堆的過程中,一直采用“破冰船探路”的模式,先研製新一代的核動力破冰船反應堆,然後再從破冰船反應堆基礎上衍生出成熟的潛艇堆。
這樣做的優點是核潛艇反應堆技術成熟可靠,安全性相對較高,缺點則是破冰船反應堆完全淪為了潛艇堆的驗證堆,需要研製水麵艦艇用核反應堆時,迫於技術難度和時間限製,隻能選擇潛艇核反應堆基礎上研製衍生型號,結果因為功率不足,被迫加上了燃油鍋爐進行補充,才能保證艦艇的高航速。
E國的基洛夫級號就是個例子,基洛夫級號是少見的采用核-蒸聯合動力的艦艇,歸根結底是由於核反應堆的功率不足。
M國是唯一擁有完善艦艇核反應堆技術的國家。
他們最新製造的大型航母,隻需要兩個反應堆,就能保證高速航行,而且能一直應用幾十年。
這才是空中堡壘需要的核反應堆技術。
因為核動力研究非常重要,成為了限製空中堡壘的致命缺陷,高層一直都非常的重視。
這天高層領導乾脆和趙奕一起去了核能研究所。
他們觀看了核動力裝置相關研發的各個小組的工作,過程中也聽了幾個核心負責人的講解。
趙奕來過幾次核能研究所,也對相關技術有過了解。
這次不同的是,牽扯到了反重力核反應研究,核能研究所內部,還針對核動力裝置設計,分成了好幾個小組,進行各部件的研發工作。
陳澤書院士是主要負責人,他介紹起了設計的核反應堆,他們研究的依舊是常規的壓水堆。
但是,陳澤書說道,“我並不看好常規核動力裝置的研發,這是經過詳細論證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要做研究,就一定要應用到反重力裝置的空間罩作為隔離層。”
“但即便是應用到反重力裝置的空間罩,核裂變反應堆也是不適合的,除非是應用核聚變的反應堆。”
高層領導皺起了眉頭。
所有人都期待實現可控核聚變,但相關的研究要突破的技術難關太多,高層和反重力團隊,都認為像是航母一樣的核動力裝置,是目前解決動力的最佳選擇。
趙奕思考著說道,“因為……安全性?”
“對!”
陳澤書說道,“國際上,隻有E國製造過核動力飛行器,但後來證明是失敗的,飛行器無法保證絕對安全,隻要出現一絲泄露,就會成為致命問題。”
“這不是對機組人員,對天空、環境也是巨大的威脅。”
“雖然空中堡壘能建造的更大,內部更能保證安全,但如果出現了安全問題,就會形成巨大的風險。”
“哪怕是有空間罩的保護,而且空間罩是穩定的,參與戰鬥也會出現問題。物理性的傷害,同樣可能會損壞核動力裝置。”
“另外,核動力飛行器,和核動力艦艇不一樣,因為無法使用壓水堆,技術難度會變得更高,我們甚至沒有可供參考的成熟技術,一切都是空白。”
“所以針對空中堡壘的動力,我認為最佳選擇是核聚變裝置……”
他說著自己都笑了。
可控核聚變是個隻能想想的技術,暫時根本不可能實現。
他繼續道,“要麼就依舊用常規的發動力、發電機、推進器,也能讓空中堡壘像是飛機一樣可升可降,靈活性就了保證。”
陳澤書的看法引起了一行人思考。
在空中堡壘的研發上,所有人下意識都覺得,應該采用核動力來解決,因為空中堡壘是要浮在空中,主要是依靠反重力效果,而不像是飛機一樣,利用機翼保證飛行,高速飛行就可以采用渦輪發動機。
空中堡壘肯定不能像是飛機一樣,一直保持高速的飛行,核動力似乎就是最佳選擇。
但是,如果不需要長時間浮在空中,隻是像是常規戰鬥機一樣,執行任務的時候起降飛行,核動力似乎也是沒有必要的。
當然。
這肯定是次一級的選擇。
高層領導有些拿不定主意,就問向了趙奕,“你覺得呢?趙院士?或許不需要設計出,長期懸浮在空中的堡壘,隻需要……”
“不!”
趙奕肯定道,“如果隻是執行任務時起飛,就根本沒有必要建造空中堡壘,可以研究性能更好的戰鬥機、導彈,做防禦就足夠了。”
“……也對。”
高層領導和陳澤書一起點頭。
空中堡壘不能長期浮在空中,就像是航母長期不下水,就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
如果是采用常規動力,想要一直浮在空中,耗費的能源極為可怕,總是用運輸機去運燃燒,就成了個耗經費的雞肋,根本是不實用的。
趙奕思考著問道,“那麼,陳院士,核聚變裝置的研究,有什麼技術難題嗎?”
他繼續說道,“空間阻隔區域,以空間罩當做隔離層,控製難度會縮小很多吧?”
陳澤書點頭道,“我們做過一次實驗,空間阻隔區域內,但是點火難度變的很高,我們隻是成功完成了點火,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反應並沒有正常發生。”
“我很確定是完成了點火!”他強調了一句,有些無奈的搖頭,“我們推測,空間阻隔區域,能有效的控製核聚變,但也限製了反應發生。”
“理論上,空間罩隔絕能量傳導的特點,能成為核聚變裝置最好的隔離裝置。但是核聚變反應的控製,依舊是個難關,現有的理論來說,隻能采用磁力控製方式,但是很不現實。”
他指的是投入的經費。
想要建造磁力控製核聚變的裝置,需要非常龐大的經費,核能研究所有一台簡單的試驗機,也耗費了幾個億的投入,卻連一點收獲都沒有,實驗過程可以說漏洞百出。
國際上都認為,建造完善的核聚變磁力控製裝置,需要耗費的資金是以千億來計算的。
這還隻是理論數據。
因為核聚變牽扯到很多其他難關,單獨建造一個磁力控製裝置,並不能完成核聚變反應堆,甚至說很大可能會做無用功,建造好以後依舊隻能當個試驗品,成本就實在太高了。
趙奕皺住了眉頭,抓住了話裡的關鍵,“陳院士,你們上次實驗完成了點火,但反應沒發生?”
“對!”
陳澤書還以為趙奕不相信,馬上道,“參與的人都可以證明。”
趙奕道,“陳院士,我不是懷疑你,而是覺得,這才是正常情況。”
“正常情況?”陳澤書很不理解。
“是正常情況。我的理論推測出空間阻隔對粒子速度有影響,在空間阻隔區域內,粒子的最大速度會受到限製,這種限製會隨著空間阻隔的效果增強而增強,但不是呈正比,最高能限製兩倍以上。”
“比如,某種溫度下,粒子的速度是十分之一光速,那麼空間阻隔影響下,最高速度就隻有二十分之一。”
“如果粒子的速度超過了限製,就會受到影響而減速。”
“換句話說,空間阻隔效果的變化,直接能影響到核聚變反應速度。如果效果突然增強,就會核聚變反應速度變慢,而固定的空間阻隔效果下,核聚變反應的強度是存在上限的。”
趙奕很認真的說道,“當然了,我對核聚變反應了解的不多,隻能說個大概情況,具體上限是什麼,還是需要實驗來驗證,但我認為,空間阻隔區域下,核聚變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