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度,非常複雜。
空間是幾維構造,物質是幾維構造,就算做出再多的數學解析,也根本是無法證實出來的。
從邏輯上來說,就隻能找到一種符合現有科學發現,不和已發現的科學規律,產生無法妥協衝突的理解方式。
所以趙奕、愛德華-威騰以及張祁燦的工作,並不是要證明空間具體有多少個維度,而是找出一種符合科學發現的理解方式。
最終他們得到的結果是,空間要以三維的方式去理解,對應的質量點、物質則是更高維度,同時,能量受到維度的限製,可以在多種維度中自由穿行。
幾年前,趙奕和愛德華-威騰一起的研究,發表過一篇有關質量點的理論論述,認為質量點是高維產物,以此來說明三維空間無法裝下‘高維’物質,來解釋空間擠壓的產生。
現在的論證最終也是以三維空間、高維物質來解釋,倒也算是一個巧合了,隻不過能量不在局限於三維,不再局限於宇宙內,而是被理解為‘能適應多種維度’的性態。
當然了。
現在對於三維空間、高維物質的理解,比原來就要深入太多了,原來就是定義高維質量點,來解釋空間擠壓的存在。
那是一種定義,也是一種設想。
近幾年時間,最新科技的研究有了很多進展,好多都和空間存在直接關係,並從多種方麵詮釋了空間的性質。
比如,反重力技術能做到排斥空間隔絕。
Z波技術,可以壓縮空間。
空間鏈接技術能過達成無視距離的無質量粒子傳輸。
這些性態的發現,和物體的理解差不多,實際上,人類理解物質也是如此,包括重量、體積、形狀、顏色等多方麵,而不是直接去說明‘物質是什麼’。
以‘三維空間、高維物質’的角度,他們推導出了一些結論--
空間鏈接技術就像是把兩個不同位置的空間進行單方向的共享,而光能的傳輸效率和‘共享信道的穩定性’存在直接關係。
如果想要達成更完美的信道,就必須要更完美的接洽,也就是建立出更堅固的通路。
建立信息的通路,自然需要消耗能量,而建立的信道越穩固,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這一部分能量和隔絕空間擠壓的反重力技術類似,需要有一部分能量被空間所吸收,被吸收的能量越多,信道也才會變得更穩固。
也就是說,空間鏈接的建立,同樣有一個‘效率’問題,一部分被吸收的能量,直接實現了空間鏈接,另一部分則是浪費掉,或是被空間白白的吸收,不產生任何作用。
其中的能量具體怎麼劃分,就不是單純理論可以推導出來了。
這還是需要實驗支持。
理論的解析已經給予了明確的方向,理論推導工作差不多就可以結束,接下來,趙奕回歸到了實驗工作中,和研發組一起,研究內部光束布列,對於光能傳輸效率的影響。
實驗結果結合底層理論解析,才能夠一起推導出全部的理論技術邏輯。
空間鏈接技術就是趙奕結合實驗發現研究出來的,他對於鏈接技術非常了解,有了研究的具體方向以後,就可以直接著手設計實驗,改變內部光束通路,來研究光束性態和信道穩定性建立之間的關係了。
趙奕來到了空間鏈接技術的研發組。
近兩個月時間,研發組一直在做相關的實驗,隻是效率非常的低,連續的實驗隻找到了三個,改變後不影響鏈接建立,卻能影響到光能傳輸效率的光束位置。
趙奕來了以後,實驗效率立刻不一樣了。
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研發在一口氣找到了十一處,能大大影響到信道通路穩定性的位置,還有二十三處影響稍小的位置,再加上之前的實驗結果,已經能推導出很多的結論。
幾何數學中,兩個點確定一條直線,三個點確定一個麵。
幾十個光束性態對信道穩定性建立的影響,也足以讓研發組得出很多結論,更不用說,有著因果思維能力的趙奕了,他以大量的條件,使用因果思維馬上反推出了理論技術邏輯。
在完成了研發工作後,他和愛德華-威騰、張祁燦一起,總結了一份以最新科技發現,看到空間、物質邏輯相關的報告。
同時,他和空間信息科技公司的研發組,一起向上級申報了‘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
趙奕還和空間科技信息公司達成一致,並為奕星科技公司,申請使用了這項新技術。
雖然是自己帶隊研究出的技術,但技術牽扯實在太大了,奕星科技想要使用,也必須要向上級申請,並全程做好保密工作。
——
上級部門,馬上就接到了三份報告。
一份是‘以最新科技為基礎,看待空間、物質的維度方式’?
什麼東西!
放一邊!
還是讓專業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去研究吧!
一份是‘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
“這個——”
“有點意思啊!”
單單是實現能量的跨距離傳輸,就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
國際上有一種叫做無線充電的技術,常規理解就是‘以電磁波或其他感應的方式來傳輸電能’,實際上並非如此,無線充電就隻是做到接觸式的傳感充電。
重點是,接觸!
正常的邏輯下,隻要存在接觸,就應該叫做‘無線’。
現在的‘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才真的是完全沒有接觸,就可以跨越難以想象的距離,去完成光能的超遠距離傳輸。
當上級部門領導層,看到了‘光能跨空間傳輸技術’都被直接驚住了,有些人知道趙奕申請和愛德華-威騰一起做研究,還和空間鏈接技術有關,最開始隻認為是,對空間鏈接技術進行一定的完善。
現在他們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哪裡是什麼完善空間鏈接技術,直接就是完成了革-命性的升級,把空間鏈接技術升級為了‘空間能量傳輸技術’。
“如果是再下一步,豈不是能完成物質傳送?”
“能量,再進一步就是物質!”
“這個說得通!”
上級部門馬上召開了會議,會議上都是一片驚歎,然後他們討論起了相關技術的應用,卻發現暫時沒辦法去真正應用。
怎麼用?
這種技術一看就非常的高端,但放在民用領域似乎沒有任何意義,而其他領域也不知道該怎麼用。
他們一時間想不到用法,就討論起奕星科技申請使用技術的問題。
穀/span這當然沒問題。
但因為牽扯到超高的技術,肯定是要高層會議才能夠決策的。
高層一係列的會議後,同意了奕星科技使用最新研發出的技術,唯一就是技術所有權以及保密問題。
前者,趙奕也參加了會議,並和其他方達成一致,所有權歸屬國家、空間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趙奕個人三方。
趙奕占據了一定的技術所有權,愛德華-威騰和張祁燦,則是隻能拿到獎金了,因為有資格拿到最新科技所有權的,就隻有在趙奕一個人。
保密問題,自不用多說。
和Z波技術使用的授權一樣,所有和空間鏈接設備相關的技術應用、製造,都必須要空間信息科技公司來參與完成。
這根本也不算是問題。
奕星科技是純科技公司,並不是製造業公司,他們研究的是技術,負責的是設計,具體製造本來就是要靠其他企業來完成。
——
在完成了技術使用申請以後,趙奕就開始論證,建造環繞太陽運轉的空間能量傳輸裝置的可行性,論證主要是圍繞詳細數據進行。
最主要的就是能源傳輸總量以及設備本身的消耗。
任何能源供給的設備,都必須要做到輸出大於輸入,因為建立空間鏈接、維持能量傳輸通道,肯定是需要能量支持的。
這一部分能源損耗,甚至要比供給Z波衛星裝置,維持內部磁場以及其他電路損耗更多。
趙奕並不是要詳細的做計算,因為還沒有詳細的設計,他隻能評估一個差不多的數值。
“接收端最低也需要兩百千瓦以上!”
這是估算出來的數據。
現在普通的Z波發生衛星,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功率,平均在100千瓦左右,考慮到每天隻有一半時間,能夠轉化太陽能,功率平均就在50千瓦左右。
如果要維持能夠建立通往火星的Z波壓縮通路,功率就必須要提升八倍以上,也就需要四百千瓦,再加上建立通路所需的兩百千瓦,總計就需要六百千瓦左右。
接下來趙奕找到了國家天文台著名的天文學家周霖教授,詢問了一下太陽周邊建立衛星的可能性,最主要是詢問距離太陽多遠,不會受到外部強風暴,也就是物理風暴的乾擾。
周霖非常的有耐心,還不斷提醒著,“現階段,建造環繞太陽衛星是不可能的,太陽風暴、射線電子風暴、強輻射,都會對衛星裝置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趙院士,我建議你,還是不要去想建造環繞太陽——”
“嘰裡呱啦——”
周霖連續說了一大堆,趙奕也隻能耐心的聽,後來才回答說道,“如果隻考慮物理性乾擾,十萬公裡差不多就足夠了。”
“太陽表麵的強風暴,起落最多有五萬公裡,十萬公裡的距離,就不會受到嚴重乾擾。”
“但也不一定,如果遇到了表麵強噴發活動,十萬公裡也可能會受到一定的物理性影響。”
趙奕得到了答案。
十萬公裡!
按照周霖的解釋,十萬公裡基本上是安全的,也有微小的概率會受到物理乾擾,但乾擾的程度很小。
因為有足夠強度的材料保證,高溫、高輻射、電子風暴等,都是可以得到解決的,最怕的就是物理性乾擾,比如突然性的強風暴。
哪怕材料的性能再好,內部承受能力再強,受到強物理性的乾擾,裝置也肯定會出問題。
趙奕得到了準確數據以後,就開始了詳細的計算。
如果是距離太陽表麵十萬公裡,光能強度大概是地球附近的一千五百倍以上,再通過空間能量通路,同麵積傳遞到接收端的大概是七百倍左右,就能最高實現轉化七萬千瓦的功率?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多少的太陽能,就能轉化多少的功率。
哪怕是使用壓縮單晶矽太陽能電池板,轉化功率最高也隻有百分之四十,高太陽能可以增加厚度,提升一定的轉化率,但全部算在一起,最高比現有隻提升十倍。
那麼和Z波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同麵積轉化的功率,最高也隻能達到一的千千瓦。
“因為是空間能量傳輸來的光能,可以對電池板的外形進行重新設計,比如螺旋構造,最大程度的上進行吸收,轉化率就會大幅提升。”
“最高也許能再提升五倍,達到五千千瓦?”
這隻是理論上的數據。
實際上,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最高轉化也許隻有三千千瓦,甚至兩千千瓦。
但是,不管怎麼說,哪怕是五千千瓦的數據,和七萬千瓦的數據,依舊相差非常的巨大。
另外,他的計算是基於‘和Z波衛星太陽能電池板同麵積傳輸’,實際上,發生專門傳遞能源的衛星,肯定會把傳輸範圍最大化,最少提升個三倍、四倍是很輕鬆的。
那麼就會剩餘大量的太陽能,無法被直接傳遞、使用。
剩下的能源怎麼辦?
趙奕皺起眉頭仔細一想,隨後又鬆開了,臉上露出了笑容,“也許這就是實現奕星科技盈利的第一步。”
“真是沒想到,第一步會是能源,會是太陽能!”
大量能源浪費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建立更多的‘接受端’,分散接收所有的能源。
那可是輕鬆發電超過十萬千瓦的清潔太陽能。
十萬千瓦什麼概念?
發電廠的大型電機容量,才是以萬千瓦作單位,也就是足可以頂得上一個發電廠的電機。
這個電量也足以保證供應幾萬戶普通家庭的用電。
當然了。
現階段來說,發射環繞太陽的聚能衛星,來為普通家庭供給用電,絕對是非常不合算的生意,大概率會很久收不回成本。
但是,哪怕隻考慮民用領域,也足以支撐快速收回成本。
比如,推廣‘太陽能汽車’,十萬千瓦的持續發電量,足以保證五千台汽車持續運作,最主要是,汽車隻需要安裝個小功率的接收器,就能二十四小時不斷的運作,並不需要任何的加油、充電操作。
每一台汽車的能源動力端,賺上五十萬人民幣,賣出一萬台就是五十億人民幣。
這個汽車生意,算起來真是錢途廣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