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初仕(1 / 1)

鐵血殘明 柯山夢 1070 字 2個月前

“新任安慶府桐城縣正堂楊姓,為公務事。照得本縣擇於十月一日到任,由安慶往桐城上任。迎接書吏、各役俱在練潭縣界伺候,不許遠迎。來役不得雇替,執事務要嚴明,衙門應各修整,必須清潔,勿許泰侈。六房科職掌事宜須知冊,各房吏先行齎投查閱,勿得違錯取究。應用夫馬合先遣牌知會,為此仰前去著落兵房,各該吏書照依開後夫馬轎頁,各數一一遵行,毋得違誤取究。計開大轎一乘,中轎一乘,坐馬二匹,摃架三副,棕套三件,其餘煉兵、吹手、傘夫、皂隸、執事、各役等項悉照舊例俱練

潭伺候

須至票者。右諭六房書吏準此。崇禎七年十月一日行,定限上任日繳。”楊爾銘擱下毛筆,對著紙麵吹了一口,還要待墨跡稍稍晾乾。他所寫的是到任紅諭,一會便要先給桐城縣衙,告知他們自己到任的時間。更早之前還向桐城過一張到

任預諭,這樣桐城那邊會先把交接的手續準備好。

幕友轉身對等候的龐雨道,“龐班頭等會便可遣人回桐城,告知他們楊大人十月一日到縣界。”

龐雨躬身應了又問道,“楊大人可還有家眷要來安慶彙合,是否需要在下留人在安慶等候?”楊爾銘搖搖頭,那幕友對龐雨和顏悅色的道,“暫時未有其他人來,等堂尊在桐城安頓好了,再遣人回四川接些家人來,大人以前的書籍也在四川,屆時再派人來安慶接一

下便可。”

龐雨打量了一下屋中,行李非常簡單,大概楊爾銘中進士之後就沒有回過四川,等到補缺之後就直接上任了。經過這兩天接觸,他對這個幕友和楊爾銘的關係也有些了解,幕友姓孫,是楊爾銘的親戚,曾經在重慶當過幕友,得知他中進士之後才趕到京師,大概楊爾銘的家裡人也

知道,這知縣年紀太小,請外麵的人當幕友都不可靠,隻能找自家親戚穩妥些。

楊爾銘突然抬頭對孫先生問道,“那位黃先生,是否還要跟去桐城,要不要為他備一匹馬?”

孫先生遲疑了一下,還沒有等他回答,龐雨低聲回道,“堂尊的那位友人,黃先生已經回京了。”楊爾銘和幕友都露出驚訝的神情,這兩日那黃雲濤在向他們施加壓力,希望他們去慶元錢莊貸新的八扣三分,這樣算下來的話,楊爾銘要多出五百兩的債務,所以他們一

直沒有同意。現在龐雨突然說黃雲濤走了,自然讓兩人吃驚。

“他臨行托小人將一封書信交於堂尊。”

龐雨將一個信封遞交給孫先生,孫先生把信封微微開口,就看到了裡麵的借契。

孫先生神色微微一變,隨即恢複常態,看了龐雨兩眼後把信封轉給了楊爾銘。

龐雨見信封已經到了楊爾銘手中,乘著楊爾銘還沒打開看,便低聲道,“小人先把紅諭交給馬快,讓他們先送回桐城,好讓縣衙那邊多些預備的時間。”

楊爾銘抬頭看看孫先生,見孫先生點頭,便對龐雨道,“那請龐班頭先把紅諭出。”

龐雨一躬身,拿了那到任紅諭退了出來,在外邊交給何仙崖,讓他安排一個馬快辦理。然後龐雨便在天字號房外的樓道等候,楊爾銘的房中比較安靜,但龐雨知道兩人肯定在低聲商議。因為這是二千兩的大禮,在蘇鬆、漕運、鹽政這些地方大概是普通,但

在安慶算是很了不得了。

過了片刻那房門吱呀聲響,孫先生剛走出房門,便看到龐雨候在樓道中。

“龐班頭可否隨在下走一走?”

龐雨連忙跟在孫先生背後,兩人出了客棧,便在大街上隨意行走,龐雨知道這幕友是擔心客棧人多耳雜,外邊街上反而都是些陌生人,不用擔心偷聽。

“這次在安慶耽擱得久了些,因九月上任不吉,一定要等到十月初一上任,請龐班頭不要介意。”

“小人不敢,無論堂尊和孫先生有何安排,小人無不遵從。”龐雨客氣的回答,他也想起似乎曾聽唐為民說過,一月、五月、九月這幾個月上任有些不太吉利,當時唐為民自己都想拖到十月的,大家都是這麼說的,但又都說不出原

因來,龐雨當時以為隻是吏目這樣,原來流官也是這樣。

孫先生回頭看到阮勁遠遠跟在後邊,不由笑道,“這些快手對龐班頭倒是忠心耿耿。”

“其實小人當這班頭不久,隻是無甚私心,所以他們願意為在下做事。”

孫先生嗯了一聲,他準備進入正題,不由帶著些戒備的轉頭向龐雨問道,“那黃先生走的時候,也未跟我們告辭,他有沒有托你帶什麼話?”

龐雨知道這幕友來探底細來了,他最想知道龐雨有什麼要求,然後再看能不能辦到。

“黃先生說,桐城民亂不久,他有些不敢去,但他個人猜測,所以會民亂,是地方民壯沒有著實點檢,若是有忠勇之士帶領壯班,那民亂一早便平了。”

孫先生恍然,原來龐雨是想要壯班,當下問道,“桐城的壯班額員多少?”

“一百九十二。”

看樣子孫先生對地方上的衙門事務十分清楚,他並沒問壯班現任班頭是誰,這種班頭任命就是知縣一句話而已。目前征收的壯班銀是攤牌在田賦中的,每年足額征收的,每人工食銀是六兩,一百九十二人每年是一千餘兩,壯班實際人數隻有二三十人,其他的都是空餉,大多被各房

分了,龐雨現在拿出了兩千兩銀子的大禮,自然不是為了空額,而是要實在的壯班工食銀。

孫先生大致算了一下,三年的壯班銀子是三千多兩,龐雨是有賺的。龐雨繼續道,“小人親曆桐城民亂,亂民初始隻有二十八人,且都是烏合之眾,實際當時隻需十餘青壯,還不需刀槍,人手一根白梃便能平了亂事。何至於最後差點動搖南直隸半壁,聽聞還驚動了內閣和皇上,小人心中頗有些憤憤不平。究其原因,當時快班和壯班徒有其名,楊芳蚤大人雖是儘責,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局麵最後不可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