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路行將儘,初過北峽關。
幾行紅葉樹,無數夕陽山。”
史可法立馬北峽關鎮西南的一處山頭,此時已近黃昏,北峽關周遭山巒如海,在殘陽映照之下自有一番雄秀氣象。
龐雨無心欣賞詩情畫意,與同行的唐為民低聲交談幾句後,來到史可法身側,“大人請看,山下便是北峽關鎮,此處又名泉水鋪、硤石。
往北三裡有小關鋪,再往北就是舒城地界。”
史可法俯視山下,兩條河流自北而來,穿過山穀中的盆地,北峽關鎮就坐落在兩條河流之間,兩條河道環繞全鎮,並在鎮尾彙合,從山頭看下去,就像一艘土石製成的大船坐落河中。
北峽關離桐城縣治六十裡,自古就是江淮要地,是從河南前往安慶最便捷的通道,三國時著名的夾石之戰就發生在此處。
明代在此處建鄉鎮,是桐城五鎮之一,特設巡檢司一處,不但陸路控扼南北通道,鎮旁的河道還可以直通樅陽出江。
南北狹長的鎮內商鋪眾多,是典型的商道小鎮。
在七月二十三日,從廬州傳來警訊,流寇馬守應所部流竄潁州一帶,鳳陽府在年初遭遇大難,朝廷正在追究責任的時候,各路官軍不敢懈怠,在鳳陽方向嚴密戒備。
馬守應見勢不妙,又向舒城方向而來。
這是從潼關出關流寇中,最先出現在南直隸附近的一支。
史可法新官上任,作為東林黨的後起之秀,同為東林的張國維給了他足夠的支持,此次又情報及時,決心保衛安慶全境。
接到警訊之後,史可法帶領龐雨安慶兵、潘可大池州兵、許自強吳淞兵共五千餘人,先在廬江邊界布防,楊爾銘留守桐城籌措糧草,但派出了在地方上頗有權威的唐為民作向導,負責幫忙與地方協調。
隨後接到舒城警訊,史可法又帶領兵馬趕到北峽關,阻止馬守應所部進入桐城。
駐防軍隊中人數最多的,是許自強所領吳淞營,兵額為三千人,實際兵數約為兩千出頭,與潘可大所部類似,其中充斥著大量充數的乞丐青皮,能打仗的就是百餘家丁。
但吳淞兵長期處於安定的江南,龐雨對這些家丁的戰力也比較懷疑。
大軍今日剛到北峽關,關北已經有不少百姓在向南逃亡,傳聞在小關一帶有人遇到了流寇的零騎。
雖然見到官軍到來,但關內百姓仍絡繹不絕的往南,目的地是桐城縣治,顯然對官軍的能力不太信任,還不如桐城的社兵。
史可法匆匆來到這個山頭,就是要查看地形,倒是符合兵家的常理。
“有山河為憑,確是古峽雄關。”
史可法指著關城道,“本官便在此處設防,隻要穩守此關城,那流寇休想踏足桐城。”
史可法說罷意氣風發,環顧四野夕照,似乎又入了神,龐雨回頭看了一眼官道,軍隊還等在山下,此時日頭偏西,似乎不是觀賞風景的時候,首要臨時安營,部署今日防務才對。
旁邊還站著許自強和潘可大,級彆最高的是許自強,署都司銜,領的兵馬也最多。
龐雨給許自強打眼色,希望他去提醒史可法。
許自強有點發福,看起來更像個鄉間富紳,看到龐雨的眼色一臉詫異,不知道龐雨是什麼意思,龐雨又不好出聲,隻得又去看潘可大。
潘可大與龐雨的級彆相同,都是指揮使,但潘可大對龐雨的怨念頗深,雖然知道龐雨的意思,但根本沒打算搭理,把腦袋轉在一邊。
龐雨指望不上彆人,隻得湊近史可法道,“北峽關確是桐城鎖鑰,大人運籌帷幄調遣得當,定能保得桐城無虞。
但今日時候不早,是不是先安排大軍暫時紮營,明日再調派人馬分駐。”
史可法點頭道,“龐將軍所說有理,那便讓大軍入關。”
“這…”龐雨遲疑一下道,“道台大人你看關城狹長,實際房屋不多,決計住不下這數千兵馬,加之天色已晚,要讓百姓騰挪頗多不便,可否先調一部入內固守,其他人馬駐紮城外。”
史可法皺眉細看了一番,北峽關所處的盆地中有兩條河流,附近水源豐富,盆地官道兩側分布著成片稻田,北峽關的關城有牆,麵向南北兩麵的城牆有包磚,但關城狹長,其中駐軍不便。
盆地內無論關內關外,都不能容納大批軍隊駐紮,城外近郊隻有南邊的丘陵上未耕種的地方可駐兵,但條件就差多了。
“那龐將軍便領所部…”史可法一句話沒有說完,後麵潘可大突然出聲道,“稟道台大人,末將自薦領兵固守關城。”
龐雨神色不變,潘可大估計也看出來了,北峽關這裡住宿條件最好的,就隻有關城,後麵再要找大型的村鎮,隻能是南邊十裡外的下梨橋鋪了,住在裡麵有關牆和河流防護,也比城外更加安全。
而且因為是商路要道,裡麵商鋪眾多,隻要住進去了,還能從那些有錢的商家勒索些好處。
史可法頓時露出為難的表情,似乎沒想到這事也有人要爭。
還不等他做決定,許自強又站上一步,“稟告大人,小人也自薦駐守北峽關。”
潘可大客氣的道,“許大人客兵遠來,我等安池兵馬豈能讓客兵辛苦,還是請許大人留駐後方,這守關的粗活,我池州人馬當仁不讓。”
龐雨垂著眼,聽著兩人在旁邊爭執,偶爾偷眼看一下史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