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配好任務之後,眾人便迅速重新投入到了緊鑼密鼓的工作之中。
常浩南之前並沒有參與殲轟7的改進工作,所以姚夢娜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向他介紹項目進展情況的任務。
作為一架並非全新設計的飛機,殲轟7的機體內部已經沒有額外的空間去塞入其它的電子設備,隻能大體維持原樣,改造過程中的難點實際上主要來自於過去幾年相對高強度使用所導致的機體形變。
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結構件的時候,如果完全按照原來設計圖上的數據造個新的出來,反而有可能換不上去。
這其實是二手機翻新,或者說中期壽命升級時普遍會麵對的問題,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大修一架消耗的時間反而比造個新的出來還要長。
在未來,工程師們一般會用三維激光掃描和3d打印來解決這類問題,但是放在1997年,常浩南他們隻能靠人工測量變形加上老工人的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還是因為舊飛機的底子所帶來的。
殲轟7在設計的時候,華夏空軍連裝雷達的飛機都沒有幾架,根本沒有考慮過要進行電子戰改型這樣高大上的升級。
因此並沒有預留出足夠的傳輸線空間,飛機電源也不是模組化設計。
姚夢娜他們在先期改造的時候,隻能選擇讓幾個子係統共用同一個電源線和公共地線。
“關於飛機的空間問題,雖然機體結構沒辦法大改,但我們可以拆除一些不必要的設備,至少把被動雷達用的接受天線得裝進飛機裡麵去。”
彆的東西常浩南都可以暫時不要,反正這架殲轟電7在計劃中也更接近f16cj那樣用於執行sead(當然在華夏這邊還有反sead)任務的防空壓製作戰平台,而類似ea6b和ea18g那樣的專職電子戰飛機肯定還是要在未來的殲11平台上全新設計。
但作為整個改進的基礎,被動雷達的信號接收天線是絕對不能省的。
“不必要的設備?”
站在飛機旁邊的姚夢娜和唐長鴻都是一愣。
飛機這種東西上麵哪會有什麼不必要的設備。
“就比如機炮。”
常浩南說著走上前去,拍了拍殲轟7機身右下角的一門雙管23mm機炮。
“機頭位置肯定還是要留給原來的平板縫隙天線,這樣我們就需要兩根天線分彆負責下半球和上半球的被動信號接收。”
“上麵我們可以稍稍改造一下飛機的垂尾,而下麵麼,就裝在原來機炮的位置。”
實際上這也是後來幾種電子戰機的通行做法,畢竟隨著時代發展和近距格鬥導彈技術的進步,能用上機炮的空戰已經越來越少。
至於讓電子戰飛機去狗鬥這種事,更是正常人都乾不出來……
“可是拆掉機炮的話,飛機的作戰能力會不會……”
新型號飛豹的總負責人唐長鴻還是比較顧慮。
這不僅僅是航空工業部門的事情。
90年代中後期,航空兵部隊的訓練方式和組織能力還都遠沒有後來那樣靈活。
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教條的意思。
比如就在今年年初,空軍搞的新戰法演訓,那都是要在全軍層麵上進行動員的。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由於近三十年以來航空兵的整體訓練水平都實在一言難儘,如果不搞這種嚴格限製,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