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全新的空戰形態!(1 / 1)

第1047章 全新的空戰形態!

2003年,3月6日。

鎬京,閻良。

天氣晴好。

對於閻良這樣一個主要麵向飛機製造廠和試飛院的機場來說,其實很少能夠見到這樣「壯觀」的場麵。

畢竟,就算有多個型號在這裡試飛,考慮到指揮部門的承受能力,也幾乎不會出現多架飛機一起升空的情況。

但今天,情況卻全然不同。

停機坪上,數十台保障車輛和上百名地勤人員,正熱火朝天地為十幾架不同型號飛機進行著起飛前的各項檢查和準備。

除了那架最顯眼的空警2000以外,還包括4架殲11B/BS,4架殲10A/AS和3架殲轟7A。

以當前華夏軍機的生產速度而言,這幾乎就是從去年八月份到現在為止,近半年時間裡交付的全部新型飛機了。

無一例外,全部都在生產時就加裝了數據連結收天線,因此可以被納入到預警機的指揮係統當中。

至於更早前生產的那些……

那沒辦法,就隻能等中期返廠的時候再加裝了。

至於比殲8C還早的那些老型號,則受製於基礎硬體水平,完全沒有進行此項改造的可能。

顯然,這十一架飛機將作為今天試飛當中的「友軍」,來檢測空警2000的通信丶控製和指揮能力。

上午十點整,隨著飛行指揮員的一聲令下,第一架空警2000飛機從停機坪上緩緩滑出,來到待飛區域準備起飛。

由於大型飛機的爬升率和速度均較低,加之起飛時的尾流可能會對後續飛機造成影響,所以出於效率考慮,其它11架戰鬥機將稍晚15分鐘後起飛。

另外一邊,常浩南等人今天也破天荒地沒有像往常那樣,等在塔台的控製中心觀看試飛情況。

而是出現在一輛SX2190底盤的通信車旁邊。

反正都已經有數據鏈和中繼通信飛艇了,那在11架飛機以外再加個地麵終端來查看情況,也屬於捎帶手的事情。

於是,常浩南和王曉模等一眾人,就這樣成為了華夏第一批直接見證信息化空戰的幸運兒……

半小時後,12架飛機分彆在四處預定空域完成了集結——

為了最大限度測試數據鏈中繼通信的有效範圍,三個型號的作戰飛機被分彆安排在了相距約80-100公裡之間的三片空域。

其中殲10和殲11各自在8000米高度同向飛行,大致形成了一道呈直線的空中之牆,以模擬對一整片區域內空中目標的攔截作戰。

而殲轟7則是從1500米以下的另一個方向切入,模擬在低空活動丶對地麵目標進行戰場遮斷的對地攻擊機。

而作為指揮所的空警2000,則單獨盤旋在前三者大約120公裡的位置附近。

考慮到我軍主要麵對的AIM120B隻有約70公裡射程,不可逃逸區則更短,因此這一位置基本可以保證預警機本身的安全。

當然,在實戰當中,預警機作為高價值目標,本身也會有專門的護航機隊。

但眼下這畢竟是測試而非演習,而且華夏空軍目前安裝了數據鏈的戰機攏共也就這11架,所以就不浪費在模擬護航上麵了……

……

預警機將要探測的目標,是從西北某機場起飛的一批殲7B戰鬥機——

雖然其本身的性能已經落伍,但是得益於乾淨而簡單的外形,米格21/殲7在無翼下掛載的情況下RCS並不算大。

相比於本身目標特徵太小,掛了角反射器又太明顯,而且沒辦法飛太高太快的靶機來說,有時候反而是更好的測試對象。

常浩南甚至想過,日後要不要參考美國的QF4和QF16靶機,搞一批退役的殲7改成專業無人靶機。

這樣甚至可以用來做實彈測試……

總之,對於1473/1493這樣90年代技術水平的機械掃描雷達來說,可能要到距離目標150公裡,甚至更近一些的位置上,才能穩定探測到對向來襲的兩個殲7雙機編隊。

這個距離對於發射中距彈來說自然足夠,但要想提前掌控全局,則還嫌太短。

而且機頭雷達的掃描範圍也十分受限,隻對航向正前方大約40-60°的錐形區域內有效。

比如現在,位於前方的兩個四機編隊就剛好麵臨這樣的情況。

因為在起飛之前,他們並未收到目標來襲的具體方位信息,目前隻是在大致朝著西方搜索而已。

其中一架殲10的座艙當中,帶隊長機飛行員徐文兆正朝飛機的左右兩邊不停掃視著。

儘管明知道那些米格21不可能突入到自己視距以內的位置,但作為一名華夏飛行員,他已經習慣了單機,或是與幾架同型機一起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探測盲區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

因此,時刻注意自己周圍的情況,已經成為了刻入他骨髓當中的習慣。

如果不是飛行計劃不允許,他甚至會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滾轉,以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