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線生機,大道之音(1 / 1)

豬八戒見識孫悟空胸有成竹,不由稍稍放心,真靈也越發的透明,顯然已經在此處支撐不下去,自真靈深處分出一絲印記留在了神座之上,真靈急速下墜,離開了神座,回到了肉身之中。

孫悟空看著已經消失在大羅神座之上的豬八戒,不由歎氣一聲,臉上神色凝重,眼中射出道道金光,元神再次回到了命運長河之上,順流而下,向著未來時空迷霧之中的那道身影再次走去,隻是之前走的路程全部白費,在到達大雷音寺時,定然是趕不上斬去善屍了,因為救助豬八戒的原因至少延誤了孫悟空斬屍的三天時間,無論如何也可能在金蟬子求得真經前斬去第二屍了,如果在靈山之上發生衝突,必然會凶多吉少,少不得要被佛門度化成為了佛門護法打手。

孫悟空嘴角掛著一絲冷笑,微微勾起,看起了多了幾分桀驁,臉上全是堅定之色,他已經暗暗下定了決心,如果真的下不得靈山,寧死不屈,大不了拚了這條性命,也要讓佛教付出一些慘重的代價,甚至孫悟空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哪怕是拚著魂飛魄散,也要給如來佛祖留下不可磨滅的道傷,讓他無望追求混元道果。

想到此處,孫悟空的眼神中多了幾分狠厲之色,金光隱於眼眸深處,臉色卻是越發平靜,慧燈越發的明亮,照耀著時空迷霧,下遊的那道身影再次顯現,隻是明顯距離還是太遠,孫悟空要走到他的身邊,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

孫悟空步履堅定,不緊不慢的,有著特定的步頻,絲毫沒有任何的急躁,到了他這等境界,智慧通達,道心清明,知道所有的事情欲速則不達,哪怕是眼前有著天大的劫難等著他,依舊可以斬滅所有的雜念,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向著前方行進。

孫悟空腳下的命運長河河水激蕩不休,無儘的駭浪卷起無量眾生真靈,跌宕起伏,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一一上演,孫悟空慧眼微微低垂,眼中閃過一絲慈悲之色,神情越發淡然,相比於這些在命運長河之中苦苦掙紮的眾生,他已經算是無比幸運的了,至少覺醒了真靈,照見了真如本性,自命運之河中超脫,修成了混元金仙,見到大道瑰麗,天道玄奧,還有何不滿呢,至少他已經是看過了無數的風景,而這命運長河之中的眾生,卻連自己都不曾看見。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孫悟空頭頂懸浮著慧燈光明更勝了幾分,孫悟空心頭升起了一絲明悟,自從修成慧海之後,再無進步的《清淨自在經》居然有了一絲的增進,緩緩提升著,使得孫悟空智慧再增,慧燈之中的智慧燈油都增多了一些,將時空迷霧驅散的範圍擴大了三分,使得孫悟空腳步更加迅速,照現在這個速度看來,怕是隻需要兩天辦的時間,就可以斬去善屍,成就準聖巔峰的道果。

孫悟空心頭一震,頓時知道了自己此次靈山之行的生機何在,不由將這這一線生機死死抓住,不斷的參悟自己內心的明悟爭取在金蟬子等人完成真經求取之時,使得《清淨自在經》再進一步,定可以將那道身影周圍的時空迷霧驅散。

孫悟空暗暗計算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金蟬子到達大雄寶殿之上,參拜如來佛祖和諸位佛陀菩薩,至少需要幾個時辰,如果在加上靈山賜下大乘三藏十二部真經,交接完畢,最多還有一天的時間。

孫悟空必須在這一天的時間內斬去善屍,才可以有把握下得靈山,即使不行,也有把握保全自己的性命,最多是被佛教鎮壓,不會被佛教度化,甚至如果他起了拚死決心,可以和如來佛祖同歸於儘,這足以讓佛教投鼠忌器,不敢逼他過甚!

孫悟空心神全部投入到了對《清靜自在經》的感悟之中,將自己所有的智慧都投入到了對此真經的感悟之中,顧不得外界的變化,元神呆滯,麵無表情,機械的邁著腳步向著未來時空的那道身影走去,呆若木雞。

漸漸的,孫悟空心神之中有著無窮奧義閃現,元神之中封存的大道真義也是放出了無量光明,緩緩的流淌在心神深處,幫著孫悟空領悟著《清淨自在經》,隻是依舊是太慢了,孫悟空的心神感受著那緩慢無比的參悟速度,道心中於產生了一絲急迫感,雜念漸漸升起,但是此時智慧全力參悟真經,慧劍無法斬滅著無儘的雜念,猶如心中長草一般,雜亂無比,讓孫悟空參悟真經的進度越發的不如意了。

就在,孫悟空倍感失望,覺得自己不可能在一日之內對《清淨自在經》獲得重大的領悟之時,那元神之中自大道深處截取的奧義玄妙之中,突然想起了大道之音,孫悟空大奇,不由側耳傾聽,一開始聲音隻是隱隱約約,聽不清聲音,隻是隨著孫悟空越發的投入,智慧加持之下,大道之音越發的清晰,隻是智慧卻是消耗極大,孫悟空頓時明了,這隱藏在元神深處的大道之音,隻有消耗自身智慧才可以聽得,不由將自己的智慧投入其中,不在獨自參悟《清淨自在經》,大道之音也發的清晰,猶如在耳邊響起。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