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

【天寶年間,府兵製早已崩潰,唐玄宗早先改府兵製為募兵製,由此節度使開始自行募兵,並負有監管軍事與行政之權,實力強大。各地節度使逐漸集軍權丶行政權和財權於一身,勢力膨脹。】

【邊軍由於常年對戰少數民族,戰鬥力彪悍,致使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麵出現。】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丶平盧丶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丶奚丶契丹丶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丶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

【由於內地多年無戰事,守備空虛,安祿山叛軍一路長驅直入】

【叛軍所過州縣,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開門投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擒殺,安祿山很快就控製了河北。 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大宋。

“哎……”

趙匡胤無奈的歎了口氣。

“不限製將領,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外重內輕,一旦出現叛亂,盛世崩塌,國家傾頹啊。”

正因為是見多了這種事,甚至自己都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大宋的開國政策。

隻是未曾想到會被後代們執行成那個樣子。

“兩千的帝製,不斷的查漏補缺,卻終究隻是拆東牆補西牆,最後乾脆直接消失了……”

說實話,看過了明朝崩潰的原因,看過了清朝崩塌的原因,又知曉自己大宋滅亡的緣故,趙匡胤又對先前的曆史比較了解。

所以,他此刻,多了幾分曆史上沒有的感悟。

“……”

可他是皇帝,說不出帝製不好來,隻能是在保持製度不變的情況下想辦法。

“秦丶漢丶魏晉丶唐丶宋丶明丶清。”

“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吧……”

至於那個滅了大宋的元朝?

一個不滿百年的王朝,不在他大宋的學習範圍之內。

大唐。

“河北……”

看著天幕上地圖給出的畫麵,安祿山軍很快便占領了河北全境,並進入河南,讓李世民一時心塞,隻覺得差點一口氣沒上來。

“募兵製…”

“節度使…”

“這就是那宋國限製武將的原因嗎?”

意識到這就是因為領教了大唐時候的教訓才有的製度,讓李世民不禁一陣的頭暈眼花,隻覺得天旋地轉。

真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他大唐也不能免俗,總會出現一些令人血壓飆升的‘意外’。

不是外敵,就是內亂,要不就是宮廷政變。

“這才幾年呢?!”

“從這李隆基坐穩皇位,才幾年!!”

李世民不禁唉聲歎氣。

真是想要王朝一直昌盛下去,是一種奢求。

幾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或許很長,長到唐玄宗從明君到躺平。

但是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卻不長。

盛世到末世,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

“那大明的軍屯崩塌,我大唐的府兵……”

李世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龐大的係統性問題。

“這安祿山都造反了,你為什麽反應這麽慢啊……”

“整個河北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你難道就沒有一點察覺嗎?!”

看著天幕上那一片被染成其他顏色的地圖,李世民有些不能接受。

你就是貪圖享樂,好歹腦子清醒一點好不好!

人真是喜歡走極端的動物。

現在李世民感到生氣,甚至想起了宋高宗和嶽飛。

“為什麽那宋高宗如此防備那嶽飛,而你李隆基又對這個安祿山如此信任啊?!”

“難不成真如這天幕說的,你最愛的是這安祿山?”

“你有龍陽之好?!”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命安封常清兼任範陽丶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任命六子李琬為元帥丶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此時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返回,高仙芝丶封常清隻能臨時在長安丶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使得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洛陽。】

【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丶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丶高仙芝,啟用病廢在家的哥舒翰,統兵駐守潼關】

大唐。

李世民:“???”

李世民看的一臉懵逼,甚至沒有反應過來。

這河北全境已經丟失,長安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潼關,外實內虛,但是叛軍畢竟隻有河北一地,隻要將其困在河北,必不可長久。

“臨陣斬將,聽信讒言?”

“兵新募,不堪用,駐守潼關有什麽問題嗎?”

李世民畢竟對當時的情況不了解,沒有敢把話說滿,但是……

即便是再傻的人,也能夠知曉,邊境的虎狼之軍,與新兵蛋子之間的差距。

任誰去統兵,也應防守為先啊。

李世民突然想起了當初蘇瑾玩那《全麵戰爭:三國》時候的畫麵。

感覺十分應景。

邊軍就好比那呂布,新兵就好比那些被呂布一個追著打的曹軍。

完全不需要任何戰術,直接就是降維打擊。

“李隆基,李隆基……”

“你到底想要乾什麽?!”

殺了兩員大將,李世民心中顫顫巍巍,幾乎可以預料到後麵發生什麽事了。

大明。

永樂時期。

朱棣歎了口氣。

“可惜了。”

“高仙芝丶封常清丶哥舒翰皆是良將啊。”

“國朝名將凋零……”

“朕若是能得其一,也不用費力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