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燕丹為主使,但是實領其事的是副使,隻是借用了他的名義,說白了就是利用他和秦王的關係。
燕丹隻好安慰自己,不慌,問題不大,反正隻要談成了,外人也不清楚,也是能得到聲望的。
秦國還是自己熟悉,能和秦王談上話的還是自己,真到了秦國,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嗯、還真不是。
燕丹失策了。
因為這次燕王喜派出的副使是將渠。
燕丹直接就麻了,薑還是老的辣呀,燕王喜派的這個人,他的聲望太高了。
他跟自己一起去,那能得到聲望的肯定是他不是自己,起碼大頭是人家的。
將渠年歲已經不小了,他雖然擔任過燕國相國,但是時間非常短暫,在為燕國解了圍以後,就被小心眼兒的燕王喜給冷藏了。
畢竟在燕王喜看來,隻要將渠還在朝堂上,每一天都在顯出自己的愚蠢和無德。
他這麼想倒也沒錯。
因為這就是事實。
但是這次燕王喜為了合盟的成功,以及限製燕丹,竟然又將他給請了出來。
將渠是一個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忠君愛國,遵守信義,為人正直,哪怕被冷落了那麼多年,在燕王喜派人去請的時候,依舊是毅然決然的出山。
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趙國身處四戰之地,百姓皆敢戰敢為。
燕國豈會沒有呢?
燕國位處更為苦寒之地,這片土地更是不缺堅韌頑強的義士,但是在腐朽的燕國,根本沒有他們出頭的機會。
這些貴族鎖死了一切的上升階級,已經徹底爛透了。
即便貴族中有一些具有高尚情操的誌士,但是那又能有幾人呢?
尤其是,如今燕國的王還是這麼一個王。
將渠可以看清如今的燕國,但是他能怎麼樣呢?
他自認自己不是什麼大才之士,那就隻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
能做什麼,便做什麼吧。
一把老骨頭了,最多不過有死而已。
晚冬的風雪尚未停休,燕國的使臣隊伍已經踏上路途。
無論如何,這一次也要挑撥秦國動手,再被趙國打上那麼兩次,燕國就真的徹底要沒了。
這一次,燕王喜痛定思痛,還是覺得和秦國的關係不夠密切,至於自己兒子和秦王的交情,首先根本不夠好,對於這一點燕王喜看的非常明白。
其次,如果真的很好,倒也不是很好了。
所以暗中囑咐將渠,可以暗中觀察秦王作風,若是可以,燕國也可嫁公主給秦國聯姻。
和秦王的關係,還是寡人這個燕王與對方比較密切,更好。
在燕丹還未到大秦的時候,嬴政就已經得到了消息。
畢竟,就連趙國都有人知道要和秦國保持良好關係,燕國怎麼會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呢?
燕國的這些貴族,他們也許做彆的事情不行,但是見風使舵,多麵下注,那可太專業了,不懂這些的根本沒辦法在燕國生存到現在,早就湮滅在曆史小小的波浪中了。
即便燕國不來,嬴政也打算派遣使者前往燕國,如今的燕國實在是太虛弱了,大秦必須拉他一把了,趙國如果有一個穩定的後方,那可真不是一件好事。
遠交近攻的策略還是需要實行的,多死一些燕國人和齊國人,去消耗魏趙,總好過大秦死人。
嬴政沒急著派人去,是因為不需要著急,該急的是燕國才對,無論如何,主動權都在秦國手裡。
這就是強國的底氣。
合盟這種事誰先開口誰就輸了,有求於人的一方總是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或者是讓出更多的利益。
遺憾的是,弱小的一方往往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定力可以堅持到最後。
所以笑的最大聲的永遠是秦國。
今年嬴政早已經定好了規劃,近幾年收獲太多,需要認真消化,不需要打下太多城池。
打下了不能好好消化,隻能留下大的隱患。
但是也不能讓他們閒著,也不能給諸國休養生息的機會啊。
那就隻能是挑動他們打起來,打的越狠越好,反正如今天下的形勢本就一觸即發,稍加調撥,他們自己就會打起來。
最急的依舊是他們,大秦越發強盛,他們如果不再加快吞並的步伐,增強自身,大秦的蠶食,他們也是萬萬無法抵禦的。
今年秦國親自動手,隻需要稍微用用力就可以了,拉一拉燕國,打一打趙國,再打一打魏國,徹底截斷魏趙聯係,使秦國與齊國可以相接壤。
齊國也並不容樂觀,也該給齊國一點支援了,齊國富庶,老給趙,魏,楚三國補血,這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