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1 / 1)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160 字 1個月前

門外的細雨,被風扭著打入門內。

徐火勃有幾分發冷,他忍住寒意,從頭到尾站著,將書翻到尾頁,但見篇題是為學。

徐火勃是認真讀了起來,不過這一篇讀來卻覺得平平,不過是說一個勵學故事,舉得例子倒還新鮮,道理也算透徹。隻是比起其他幾篇在社學裡讀的勵學的文章,並沒有太多不同。

徐火勃看到下麵李贄的點評,卻是嚇了一跳,李贄竟然……竟然對這一篇如此讚譽。

徐火勃心道,這作者究竟是誰,竟能得到李贄的盛讚,什麼這……這不是第一篇時文的作者嘛?

府試案首!

徐火勃心想,不行,連李贄都說好的文章,我見得不覺好,是我的不行,而不是文章不行。

徐火勃不舍地翻著書頁,聞著油墨的味道,最後摸著掛兜裡一串錢,咬了咬牙,拿了書走到櫃台前。

“夥計,這本書我要了!”

仙霞嶺位於浙江入閩的要道上,這裡經兩百裡旱路後,即是浙境。

仙霞嶺下小山驛驛站外,迎來新任福建提學道的車隊。

車隊一至驛站大門就有無數人在外等候。

驛站內,福建新任督學陶幼學才下了馬車。陶幼學,字子行,是嘉靖三十五年榜眼陶大臨的弟弟,外祖父董玘也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

陶幼學現在入閩,正是要接替,已任滿三年,右遷浙江參政的原提學胡定,擔當提學官,並住持八月的院試。

陶幼學拿著巾帕拂拭著官服幾處不起眼的灰塵,他出身科舉名門,平日對儀表禮儀都是十分重視,現在身為一省提學自是要為人師表,他不能在行止上出現任何疏忽。

陶幼學沒有理會外麵擁擠的人。而是直接進入驛站裡給他準備的房間,召來兩名早在此打前站的幕賓。

一名幕賓道:“東翁,前任提學半個月前,已是去杭州赴任了。現在提學道衙門內無人。”

陶幼學道:“也好,你先行一步,到了提學道衙門裡,將一切公文全部封存,待本官抵達後。再作處理。”

“是。”

這時喧嘩聲隱隱約約從驛站大門外傳來。

陶幼學問道:“門外什麼聲音?把驛丞召來!”

小山驛驛丞一直在門外等候陶幼學召見,驛丞進門陪著笑臉道:“大宗師蒞臨小驛,本縣生員士子都聚在驛外,想拜會大宗師。”

陶幼學擺了擺手道:“就說本官車馬勞頓,今日不見任何人。”

“大宗師是否先看看帖子,不少生員都是千裡迢迢從省城趕來的。”

陶幼學皺眉道:“本官的話,你沒聽清楚嗎?”

驛丞連忙道:“是。”

當下對方狼狽地退了出去。然後驛丞就派驛卒傳令讓人離開,但是外麵仍是有不少人不走。

一旁的幕賓道:“東翁還未到省城主持院試,就有人想提前來鑽營。”

一般而言,每任督學履新之後。就要進行提考,以防止在當地久了,人情請托。而眼下驛站外聚集的人,就是提前一步來鑽營的,其中既有要參加院試的考生,也有馬上要科考的生員。

他們在這時候來拜見,目的不言而喻。

陶幼學道:“朝廷三令五申,士子竟不知刑罰之可畏。可見閩地不正之風,由來很久。本官要一刹此風,告訴沿路地方。本官主持院試,為防止他人請托,一路上不見任何人。若是再有生員到驛站投貼,一律行賄之罪論處。”

提學官對於這些生員。是可以剝奪其功名的。陶幼學這麼說後,頓時門外一下子就清靜了,人都走得精光,毛都不剩一個。

陶幼學雖仕官十幾年,但為官還是清正的,想到外麵投帖的生員。不由有幾分不悅。

這時候書辦,抱著厚厚一疊的書恭恭敬敬地放在了陶幼學麵上的案上。

陶幼學問道:“這都是什麼書?”

書辦道:“這些都是在閩地書肆上賣得好的書,不少是書院的弟子,本地的生員寫的。”

陶幼學很喜歡看書,每到一地,總喜歡看當地名人的書籍來了解地方風情。這一次擔任提學官,就專門挑了生員裡寫得好的文章來看。

於是陶幼學點點頭道:“放下吧!”

“是。”書辦走後,陶幼學走到案前,隨即翻了一本書,看了幾章覺得不錯,心道,閩地還是有才子的,然後在一張紙上記在此人的名字。

陶幼學又取了一本書看了一會,搖了搖頭道:“此人有名無實。”

陶幼學一口氣看了好幾本書,待動手拿起一本時,看了下竟是李贄點校,不由訝然。

李贄他是知道的,陶幼學一貫反對後七子的複古之風,而李贄也多次寫文抨擊王世貞,所以說得上是誌同道合。此人雖性子偏激了一點,但還是有真知灼見的。

於是陶幼學拿起這本李贄點校過的《閒草集》看了起來,翻得第一頁即皺起眉頭來道:“這等不知所雲的駢文,竟也取作府試第一,我本以為蘇州文風浮華也就算了,沒想到閩地也是如此。”

陶幼學當下想將書棄之,但又轉念一想,既是此人既為府試第一,說明文章還是有可取的地方的。

當下陶幼學又讀了一遍,還是不喜歡這等浮華之作,然後又一目十行地看下麵的文章。看了數篇後陶幼學臉色漸漸好了,心道這本閒草集裡還是有數篇文章可取的。於是陶幼學又在紙上記錄下葉向高,陳應龍等名字。

除了幾人外,陶幼學又掃了一眼注釋,這注釋也寫的不錯,稱得上旁征博引,注釋裡有幾句話的出處,連他也是第一次聽說。陶幼學心想,此請來的校書的必然博學鴻儒才是。

陶幼學翻到了最後一篇,看了幾行,便忍不住站起身讚道;“這篇文章何人寫的?吾當舉之!”

隨即陶幼學想到自己還未履任,知道自己失言,笑了笑又重新坐下。

陶幼學看了下篇首的作者署名,不由不可思議道:“此篇竟是府試案首之作,為何前後兩篇,文風判若兩人?”

陶幼學心道,還好沒有將這本閒草集棄之,否則不僅錯過一篇好文章,也錯過了一名賢才。

陶幼學放慢了速度,將這為學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最後道:“這文章言語精當,我竟不能刪增一字,立意發人深思,可與傷仲永一較長短了。難怪李卓吾稱此為百年一見的好文。”

陶幼學想到這裡,待翻到頁首,但見勘校一欄中,也有此人的名字後,終於不淡定了。

PS;這個月沒有意外都是兩更,今天先讓我喘口氣,明天開始。(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