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田官(1 / 1)

秦吏 七月新番 1646 字 1個月前

時間進入臘月,膠東即墨城的秦始皇行宮內,群臣尚在討論在鹹陽設立“工學”“農學”之事。千裡之外的南郡安陸縣,縣田嗇夫尉衷卻已起了個大早,帶著屬下巡視糧倉。

按照律令,衷身為農官,這個月要“令告民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lěisì),具田器,總之,就是要為春耕早早做好準備。

衷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這地位,多虧了弟弟,連家族的氏,都是靠黑夫才掙得的。他生性老實本分,除了種地外,其餘事情不懂,隻想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勿要給仲弟添麻煩。

忍著困意,朝臉上潑了點冰水,遏製打哈欠的衝動,衷坐到了官署中,指著縣城附近的公田地圖,開始給手下的田佐吏們安排工作。

“這片地開春要耕作,種稻與粟,這些則種黍與菽,其餘的地,需要休耕。”

“田佐吏要召集各裡田典,讓彼輩編製田籍,那些因犯法而收回的土地,要算作公田,因爵位增加而給予的土地,也要重新記錄在田籍上,以免收租時有錯漏……”

他眼神掃視手下們,嚴肅地說道:“按律,收取賄賂,匿民田,偽寫田籍者,與盜同法!汝等可知道了?”

眾人肅然應諾,衷這才點了點頭,繼續說其他事情。他也算縣裡有頭有臉的人物了,但要擔的責任,也不少。

作為農官,尉衷不僅要管計戶授田,征收田租和芻稿稅,平日裡還有三個主要工作:

其一,組織生產。衷在安陸,沒事就帶著人在縣城周邊的田地溜達,在田間看到遊手好閒、群飲喝酒的,就上去嗬斥,令這群黔首少年下地去,若他們不從,就要上升要拘留服刑的程度了。

“酒浪費食糧,故民間禁絕酤酒,在鄉下,隻能由裡典來釀,每逢節令祭祀,分予各家一點,少酌即可,若是每天都醉醺醺的,尋釁滋事,哪還能下地精耕細作?”

朝廷還規定,哪怕是為官府做苦力的“居貲贖債者”,每逢播種和中耕季節,允許各自回家二十天從事農作,衷還得派人盯著這些人,彆叫他們跑了。

其二,管理耕牛、農具等生產資料,秦的農業為六國之最,靠的就是牛耕和鐵農具,當彆的國家將鐵器優先鑄造兵刃時,唯獨秦國,幾乎將所有鐵都用於農具……

鐵農具比木石農具堅硬、鋒利、輕巧,不但能夠提高土地翻耕的質量,更能加速土地翻耕的頻率和擴大農田麵積,是農耕利器。

耕戰耕戰,耕的地位,尚在戰之上,反正秦卒狠起來,赤身裸體都敢衝鋒,要鐵兵,打勝仗繳獲就是了!

不過,在平日裡,管理鐵農具的田官,對來借用的百姓卻很大方!

“假鐵器,銷敝不勝而毀者,為用書,受勿責。”

尉衷大概是第一百次向手下們強調這點了,無法購置鐵農具農夫向官府借用,若工具自然損壞,不需賠償,交還原物,官府寫個說明材料備案即可。

“若是借了鐵具的農夫因害怕損壞鐵鋤,不敢用力,那其效用,與木石何異?”

衷乾了三十年農夫,對黔首的苦衷很清楚,所以他做農官這幾年,也待民甚善,已經被縣裡尊為“長者”級彆的人,鄉社祭祀,總是邀請他來宰肉。

不過,同樣是可以借給百姓的東西,耕牛就不能隨便馭使了,若是鞭打太重破皮,或是瘦了太多,農夫和牛倌也要受到懲罰的。

“各鄉、裡擁有耕牛數量要報上來,提前分配好,優先分給有爵者,至於分不到耕牛助耕的人家,田典再去教他們一遍耦耕之術。”

這就涉及到尉衷的第三項重要工作了:從技術上指導農民生產。

除了耦耕外,甚至連每畝地撒多少種子,農官也要給那些耕作經驗不足的小年輕科普。

“稻、麻,每畝撒種用二鬥六升,粟、麥每畝撒種一鬥,菽豆每畝撒半鬥……如此撒種,不疏不密,利於田疇。”

此外,還有極其重要的堆肥漚肥之術,也得由農吏宣傳推廣,多虧了黑夫八九年前的創造,安陸縣每個鄉都已經普及了公廁,還安排了一個管公廁的人,在黑夫提議下,稱之為“所長”,級彆和專門養牛的“牛長”相當,也是沒有編製的公務人員。

所長帶著兩個隸臣管堆肥之事,到了春夏時挑到公田。

眼看公田莊稼在肥料滋潤下,幾乎年年豐收,不少平民便想:為何我家的肥水,流了外人的田?所以在安陸,一些有條件的富戶人家,也開始在自家門前修廁所,並不禁外人使用,城南垣柏家,甚至以賣糞而稱富……

類似的情況,在大都會鹹陽亦有出現,公廁業方興未艾。

但在其餘郡縣,堆肥漚肥依舊方興未艾,哪怕是關中,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也不是三兩年能改變的。更不必說江南等地,甚至連牛耕都未普及,當地越人還在玩刀耕火耨,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一時半會還傳不進來……

安陸農業局長尉衷不必煩惱這些,管好本縣一畝三分地就行,但在膠東的行宮裡,這一問題,卻成了百官支持開設“農學”的重要理由!

……

秦始皇的巡狩並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雖然人馬在不斷移動,但一路上,在鹹陽該辦的政務,也一樣都不拉下——皇帝都在每晚熬夜加班批閱奏疏,臣下哪敢偷懶?

按照秦始皇的習慣,臣子提出的建議,多半不是當場同意,而是讓群臣加以討論,最後彙總意見,再自己拍板。

於是乎,十一月到十二月這段時間,膠東即墨行宮,群臣便就黑夫提議設“工學”“農學”進行了議論。

廷尉葉騰極力支持這一想法,他追溯秦的曆史說,商鞅變法時,出台的第一個重要的“一號文件”就叫《墾草令》!

此法令大體內容是,將一切阻礙農事的民俗、陋習加以整改,經濟上打壓知識分子,閒散人員和商賈,限製遷徙,讓百姓隻有乾農活一條出路,以糧為綱,以農為本。

不僅在中央如此,為了在地方推行《墾草令》,還設置了許多農官,國家級彆有“治粟內史”,郡上有“都田嗇夫”,縣上有“田嗇夫”,鄉上有“田佐吏”,裡中有“田典”。

按照黑夫的理解,就相當於後世的農業部、農業廳、縣農業局、生產大隊、小隊。

衷在其位謀其政,卻對這些東西的深層原因懵懵懂懂,黑夫則再明白不過。

自有政權以來,政府就會直接或間接乾預社會經濟,根據乾預強度不同,後世有了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之分。

但開創了統製經濟的先河,莫過於商鞅的《墾草令》。

在西周春秋時,國家和勞動者之間,橫隔著封建大夫、采邑、宗族等組織,這使國家無法對最廣大勞動者的農業活動進行乾預。

然而,秦卻將這些中間組織統統乾掉或削弱,商鞅變法後,秦對勞動者的控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農官的工作就知道,朝廷恨不得對農事每一個環節進行指導管理。

這種大政府思維,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十分有利,唯一的問題是,廣大農官中,也有不少人是半吊子,或者出身低微,目光狹隘,堆肥漚肥、菘菜等新事物的利好,他們一時半會領會不到。

農官製度雖好,卻唯獨少了專業人士進行指導。

故黑夫敢提議設立“農學”,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覺得,在秦朝重農和農官製度基礎上,進一步搞農業大學,政府出財力,農家出技術,培養農科員,讓他們去往各地任職,讓各級彆農官,多一個“農業技術站”的作用,簡直是水到渠成!

黑夫想的沒錯,對於“工學”,群臣尚存在一定分歧,但“農學”,卻得到了幾乎所有大臣的一致讚成。

最後秦始皇也欽定了此事:“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秦以農立國,設農學可也!必使官吏黔首皆能效神農、後稷之事!”

“陛下聖明!”

群臣噤聲,拜倒稱頌。

黑夫則在心裡暗暗算了筆帳:“天下四十郡,近千個縣,至少需要一千名農科員,若這群人帶著農家的技術去到地方,能給全國農事有多大的提升?”

若他們還能接納黑夫和張蒼“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私貨,將它們傳播到全國,真是前景不可限量。

有了這個基數,未來哪怕這世上已沒了他黑夫,誰能知道,中國不會出一位古代袁隆平呢?

這才是黑夫為這個國家和民族,謀劃的“終身之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秦始皇在膠東一呆就是月餘,為的可不是白菜豆腐,做的也不止一件事。

就在即墨行宮群臣議論,決定設“農學”,使實用之學在這寒冬臘月裡,走向欣欣向榮之時,城外的即墨田氏府邸,卻一片愁雲慘淡。

風雪剛停,即墨田氏的仆役同往常一樣,打開大門,卻愕然發現,一隊黑壓壓的秦軍,已經包圍了這裡!強弓勁弩瞄準門楣,頓時嚇得扔了門板,跑去院子裡稟報。

郡兵曹的官吏曹參,連同一隊直屬於皇帝的郎衛軍,帶著千餘人,將即墨田氏府邸團團圍困,並宣讀了秦始皇的詔令:

“即墨田氏,舉族遷至北地郡大塬,以實邊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