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七月中旬,朝鮮公子箕準站在前往滿番汗的途中,心中忐忑不安。
“彼輩所求,隻要不太過分,皆可允之,不可得罪於大國。”
從王險城出發時,朝鮮王,亦是箕準的父親箕否如此囑咐他,這也是朝鮮對秦朝的一貫態度。
中原盛傳,箕氏朝鮮乃殷商三仁之一,箕子的後代,事實的確如此,但根本不是《洪範》記載,商亡後,箕子入朝拜見周武王,才得以封建,那是周人自己的包裝美化,事實遠沒那麼一團和氣。
就箕準從家族口口相傳的史詩裡得知,八百年前,為了躲避殘酷殺害殷人的野蠻周邦,箕子帶著封國軍民北遷,投靠同為子姓的孤竹國。但周人對這支“遺醜”念念不忘,派遣召公北征,在幽州之地建立燕國,並將箕氏進一步驅逐到遼東,還必須常年留子弟在燕國為質。
這種屈辱的處境,一直持續到五百年前,箕氏朝鮮乘著山戎大入侵燕國之際,脫離了燕人控製,進一步東遷,來到了鴨綠江以東的土地,在這片夷濊雜處的地方立足,建立城郭,延續殷商的文明。
又經過二十代人積累,一百年前,朝鮮疆域寬廣,口數滋生,成了半島上的文明中心,夷濊部落皆來朝拜。
時值周室衰微,中原諸侯力政,那一代朝鮮侯頗有誌向,見隔壁燕國稱王,朝鮮侯也自稱王,並與燕國在遼東交兵,想要奪取這塊土地。
結果很難堪,朝鮮雖然可以吊打周邊夷人部落,可卻被裝備了弩機和騎兵的燕軍打得落花流水。非但沒奪取遼東,還被燕軍殺過鴨綠江,丟了整整兩百裡土地,最後不得不屈膝請和,雙方以滿番汗為界。
那是七十年前發生的事,箕準此刻想來,真是曆曆在目。
七十年前那場戰爭讓箕氏朝鮮認識到了自己的弱小,燕已經是七雄末流,卻強大到朝鮮無法戰勝,中原還有四五個更能打的呢……
好在燕昭王有誌於中原,對窮山惡水的朝鮮並無興趣,朝鮮這才能躲過了滅亡的命運。
時代的變化卻比朝鮮預想的快,忽然之間,他們眼中強大的燕滅亡了。稍後,海對岸的齊也亡了,燕齊貴族絡繹來投,也帶來了一個可怕的名號:秦!
秦的強大,秦的殘暴,朝鮮皆有耳聞,當滿番汗被秦軍占領,樹立起黑色的秦旗時,朝鮮不敢越過邊境半步,去“收複故土”。
雖然很害怕貪得無厭的秦朝入侵朝鮮,但朝鮮卻也不想與秦接觸。
秦之先人惡來,乃是殷商的奴仆、臣子,如今卻赫然為中原天子,朝鮮貴族心裡難免有點不平衡。
在朝鮮內部,一部分人希望能與秦貿易往來,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隻要秦不來乾涉自己,朝鮮也裝聾作啞,不要有任何動作。這樣一來,立足於(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