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河東(1 / 1)

秦吏 七月新番 1471 字 3個月前

韓信不得不承認,攝政上個月鼓搗出的“羽翼營”確實有很大用處。

不止是主度飲食、蓄積的“通糧四人”與鹹陽溝通,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連大軍接下來需要多少糧食才能維持作戰都算得清清楚楚。

也不不止是軍法、旗鼓、股肱之士,他們要麼是經驗老到的老吏,紮過的營壘比韓信打過的仗還多,亦或是法不容情的軍正,按照不同級彆層數,將大營的賞罰、秩序等細節一手包攬,起碼韓信不必過問親攬小卒罰二十以上之事。

“韓將軍,最精細的河東圖輿皆在此。”

負責“主三軍行止形勢”的三人效率也很高,他們給韓信送來的,遠不止是秦始皇帝時禦史府所藏的河東郡地圖概況:

河東郡,南倚析城山、王屋山,橫亙大河北岸,俯視中原大地,紛河、繪河縈繞其右;漳水、泌水包絡其左,既可以用於農業灌溉,又有利於漕運轉輸;西出臨晉渡河,便可以到達關東腹地,南越中條山,至河內,過孟津就可到達三川梁地,而穿過上黨山地,東出太行,更可俯瞰趙國核心區域……

就是這樣一片兵家必爭之地,竟還有發達的文化的經濟,作為唐堯、夏朝之墟,兩地曆史悠久,又被春秋霸主晉國用心開墾了許多年,如今已是土地豐饒,民人纖儉。有戶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六十九萬二千九百。縣二十,萬戶大縣二,分彆是:

安邑縣,巫鹹山在南,鹽池在西南。魏絳自魏徙此,至魏惠王徙大梁。有鐵官、鹽官,為郡治所。

平陽縣,韓武子玄孫貞子居此,最初為韓國都城,後為秦所並,有鐵官,為郡北連同太原的北部大城。

緊鄰大河渡口的縣有四:蒲版(山西永濟)、汾陰(山西萬榮)、芮城、下陽(山西平陸),分彆對應蒲津、龍門、封陵、茅津。

河東境內又有根倉、濕倉,皆為屯糧十萬石的大倉,分彆位於蒲版及安邑。

以上種種信息,都具化在輿人們奉攝政之命,測繪的新地圖上:除卻城邑道路間的距離外,敵軍相互支援要多長時間外,還有地形概貌。壘土成山,霍太、介山、中條,山脈和河流都被很好的還原了出來,就好像在從天上俯視一般。

“真是毫纖俱現!”

這是韓信的評價,他是淮南人,此前從未去過河東,不熟悉那裡的山川地貌,能在半個月內,便得到這樣一張這時代最精確的河東地圖,於他而言,大有裨益。

這也是黑夫設立肱股羽翼的目的,不可能每一場仗都靠統帥的靈光乍現來打,沒了良將就隻能抓瞎亂來。

與其如此,毋如集眾人之智慧才能,準備好一切細節雜事,製定軍事計劃,讓將領隻需要去考慮,如何才能將計劃落實,創造勝利。

山川地形是死的,敵人部署卻是活(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