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不僅對我國民族文化有重大影響,對古代墓葬製度也產生了重大改變】
【從漢代開始,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陵墓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築墓室。】
【西漢的石室墓中雕刻畫像,也稱作“畫像石墓”,墓室結構和布局開始仿造現實生活的住宅,到隋唐往後也繼承了下來】
唐朝的帝王陵被盜得很乾淨,但是還好壁畫帶不走,有部分能保存下來。
荊咕找到的壁畫,是唐高祖李淵的獻陵的陪葬墓壁畫。李淵獻陵的陪葬墓有30座,墓主人大多是皇室宗親,經發掘的壁畫墓有高祖第十五子李鳳墓,高祖第六女房陵公主墓等。
李鳳墓墓室的壁畫保存的比較好,墓室的頂部繪有星象,甬道兩側繪有仕女圖,而過洞西壁繪有牽駝圖。能透過壁畫看到大唐初期貴族的生活風貌。
【到唐朝時期還出現了土洞地宮,利用北方黃土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勻降水少的地理特點,開鑿稱土洞土宮,雕刻了精美雕刻和壁畫。比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洞】
【還有以山為陵。漢朝時漢文帝劉恒有了以山為陵的霸陵,唐代帝王陵也出現了以山為陵墓的形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
“太宗,高宗,都是廟號,看來後人對他們評價很高。”劉恒對後麵的“同行”學自己並沒有生氣,反而與有榮焉,覺得自己果然是楷模。
隻是,這個武則天是什麼人,跟皇帝合葬,是皇後?那也應該是說武後,特意單獨點出來,很特殊?
【東漢時期,未來象征死者對墓地擁有所有權,開始流行“買地券”,一些地區的隨葬品還出現了“搖錢樹”。這也是我國隨葬品中發現的最早的“搖錢樹”。我們現在常說“某某人”是搖錢樹,這個“搖錢樹”就是起源於漢朝】
荊咕放出了出土於四川彭川漢墓的青銅搖錢樹的圖片,高大的青銅樹枝上掛滿了銅錢,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變成了青綠色。看起來綠意森森,仿佛真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樹。
劉徹輕笑: “搖錢樹寓意不錯,若是真能搖來錢就好。朕的茂陵也要來一棵。”這東西寓意好,看起來也不費錢不費事,可以有。
【在墓形上,出現了記載死者姓氏、埋葬年月、埋葬者、易於識彆的墓碑。還出現了表明死者身份、
等級並使塚墓更像官府的墓闕,一直到現在我們也依然在使用】
墓闕能在現在的文物遺址附近常見,一般是一左一右一對,現代人用得不多,但是墓碑基本形製都繼承了下來。
古代平民的墓碑和現代平民的墓碑差彆不大,都是比較簡單的石碑,刻上死者家族關係個人信息等就全了。但是如果是貴族,有身份有條件的,墓碑不但華麗,碑上碑下還有了更為莊重的裝飾品。
【墓碑的發展也是有變化的】
【西漢末年時期,開始有墓碑的雛形。有人在墓前用石碑製成墓碑,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這就成了墓碑。】
【東漢時墓前立碑蔚成風氣,許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還刻上介紹墓主家世生平事跡並加以頌揚的長篇文字,碑陰則詳列立碑人的姓名。】
天幕特意放出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墓誌銘,宋代作家楊一笑的墓誌銘,在現代網絡上流傳很廣,網友還以為是段子。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第一遍讀會覺得很搞笑,然而再讀一遍就覺得很心酸了。多少人與這楊一笑一樣,終身失意落魄,直到死都沒能實現自己胸中的抱負!
【晉代曾經一度禁止立碑,唐宋時準許一定級彆的官員墓前立碑。碑首稱碑額,刻有螭、虎、龍、雀等圖樣,碑身下還有碑座,稱為趺。五品以上墓碑為螭首龜趺,高度不得超過九尺,七品以上墓碑為圭首方趺,高四尺。】
“這個好,石頭的,也不怎麼值錢,總不至於連墓碑也盜吧。”劉徹很滿意,腦海裡已經開始構想自己墓碑上怎麼誇自己了。
“司馬相如,到時候由你來寫。務必把天幕誇過朕的都寫上去。”
司馬相如: "……"
他好難,真得。
每天都有新任務,陛下可以申請加俸祿嗎?
再一看劉徹每次看到天幕出現什麼寶物兩眼發綠的樣子,司馬相如默默把這句話吞進肚子裡。算了,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花的錢也不少,而且白花了一大筆錢,陛下肯定正在生氣,自己就不要找死了..
【明清時墓碑的形製成為了墓主身份的標誌,規定更為細致:一品為螭首龜趺,二品為麒麟首龜趺,三品
為天祿、辟邪首龜趺,四至七品為圓首方趺,圓首的碑為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寬度等等都有了詳細的規定。】
【明清時原則上庶人墓前不許立碑碣,但這種禁令並未嚴格執行。都說死者為大,官府並沒有深究,所以一般人死後墓前大多立有石碑,隻是體小製陋,又無趺座而已。】
現代普通百姓的墓碑基本就是庶民的規製,光禿禿的,沒有碑首也沒有趺座。
古代百姓看到了開始議論: “這個不錯,我們自己都可以做。”“對,也不費多少錢,咱這山裡不缺石頭,就是不識字。”
“請個讀書人幫忙寫寫名字,其他的都可以自己解決。”“好主意,石碑比陶罐便宜,不行的話木碑也行。”
民間都會跟隨皇室的風尚,當皇室流行厚葬的時候,貴族和官員也流行厚葬。那麼百姓也會向往貴人的生活,也會想方設法厚葬,讓自己死後能過得比下輩子更舒服一些。
而且當官員想要厚葬,就會想方設法壓榨百姓,設置各種苛捐雜稅。
現在天幕開始提倡陶俑和石碑後,比金銀珠寶省錢多了,日後大家攀比可能就是陶俑和石碑上攀比,對百姓來說能起到一定的減輕負擔效果。
【前麵說過,漢明帝開始使用鎮墓獸後,後麵的王朝都繼承了下來】
【初唐時期,墓葬中隻有鎮墓神獸和鎮墓武士俑;高宗時期開始出現鎮墓天王俑,並且是腳踏臥獸的姿態。到武則天和中宗時期,多了一種腳踏俯臥鬼怪的式樣。玄宗時期又流行腳踏蹲坐狀鬼怪的式樣。德宗以後,鎮墓天王俑的數量減少,製作草率簡陋不如以前精致。可以看到鎮墓獸的風格與國力是否強盛有明確關係。】
【明朝皇帝搞人殉,真得還不如做陶俑或者木俑。既有藝術價值,又有震懾作用】【給你們看看在墓道環境下,陶俑和鎮墓獸有多嚇人】
唐朝的鎮墓獸造型不完全寫實,帶有很誇張的效果。尤其是陰暗的燈光模仿的是墓道裡的長明燈,放在墓道兩邊比較低,從下往上照亮,就是鬼片裡“骷髏光”的光效。
鎮墓獸的影子被打在牆壁上,被放大後猙獰的像一個鬼怪!“阿娘!怪物!有怪物!”小朋友被嚇得躲在母親背後。
大人第一時間被嚇到後,很快反應過來,隻覺得好笑。
“沒事,那是影子,是影子。”母親安慰著孩子,自
己忍不住想,以前覺得村口那家死過人的屋子總是有鬼影飄,現在看來應該可能也是什麼東西的影子。再說了,哪個屋子裡沒死過人,自家的房子裡還死過她家裡老人,有什麼可怕的……
荊咕無意間的一番操作,倒是給許多古人破除了對鬼怪的迷信害怕。
她又把暗室燈光效果再換成陶俑,陶俑手藝逼真寫實,高大威猛極其有壓迫感,看起來讓人望而卻步。
再放一下殉葬者。
嗯,一堆枯骨。連布料都已經腐爛了。
儘管影視劇或者小說會寫千年後依然保持人形的殉葬人俑,但是很可惜,考古曆史上沒發現過。真要千年不腐,考古學家比小說家還興奮。
朱元璋:
這枯骨,好像是沒鎮墓獸威風,也沒陶俑嚇人。怎麼死了比活著還廢呢,連他剛起義時裝備很差的起義軍都比不過。
【秦漢時期流行厚葬,唐朝同樣盛行厚葬。哪怕是提倡節儉薄葬的李世民,最終也是厚葬】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陪葬墓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以山為墓,比如魏征墓和新城公主墓。】
【第二種是覆鬥形墓,比如長樂公主墓和城陽公主墓;】
【第三種是圓錐形墓葬,這種最多,文武大臣多是這種形製】
【第四種是山形,比如李靖墓,象征著陰山、鐵山、烏德鞬山。我們知道,武將的墓用山形也是起源於漢朝,是漢武帝為了讚美衛青和霍去病封狼居胥驅逐匈奴的戰功,特意讓工匠修建的,冠軍侯霍去病的墓形似他封狼居胥的祁連山,長平侯衛青的墓則是像他首勝匈奴的陰山。】
劉徹和大漢朝臣沸騰了!
“封狼居胥!”
“冠軍侯!長平侯!”
能憑借戰功封侯,把戰功刻入陵墓裡,劉徹以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可以想象霍去病和衛青對他對大漢有多重要。
還好,衛青已經在朝廷上了,雖然目前職位還很低,但是人找到就行。
“朕的長平侯在此,朕的冠軍侯在哪裡!”劉徹眼神狂熱,剛經過馬邑之謀的失敗,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改變大漢的困境。
br />
【除了皇親國戚外,唐太宗的陪葬墓中還有一些身份特彆的少數民族將領,足可以看出天可汗的包容自信】
【昭陵最負盛名的事是石刻“昭陵六駿”和“十四番酋長像”。】
【“昭陵六駿”是陪伴過李世民戰鬥的六匹駿馬,李世民命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兩兄弟設計和雕刻製作,成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巔峰成就】
【可惜,近代時期,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駒被盜走賣給了美國人,目前現存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剩下的四匹為了方便帶走,甚至把它們打碎,幸好被西安民眾發現後阻攔了下來。】
李世民剛剛還在為“十四番酋長像”高興,最近剛剛因為渭水之盟覺得憋屈,聽到這話就知道日後不但能翻身,還能集齊十四個番邦酋長的支持,精神都振奮了,結果馬上聽到自己的馬雕刻被毀:“颯露紫!拳毛駒!”
他的六駿竟然被分屍了,六駿生前都沒有吃過這種苦!
“可恨的侵略者,又是那美國人!”
【“十四番酋長像”是位於昭陵祭壇上的十四位番邦首領的石像,象征著大唐盛世時期歸附大唐的少數民族。】
【可惜,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被毀壞,我們無緣見到】
“哎——”朱元璋也跟著歎氣。
他的偶像是李世民,他也想看“十四番酋長像”,瞻仰學習一下天可汗的風采。
可惜,他也沒見到。
【武則天後來在昭陵也立下了“六十一番酋長像”,一共61尊番酋像,東29尊,西32尊,各分8排,背麵刻著名字,可以判斷他們的身份是番邦首領】
【可惜,61尊石像的頭顱都不見了蹤影。有人猜測是被李隆基登基後毀壞,也有人猜測是被外國侵略者斬頭後帶走。】
【個人覺得兩個猜測都大有可能,李隆基也不是第一次毀墓,殖民者更不是第一次斬頭頭偷走】
“哼,武氏!牝雞司晨,荒淫無道!”
北宋時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時,不僅對武氏嚴厲批判,還在文中各種造謠武則天的殘忍手段。
>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指天怒罵: “武氏篡位,分明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昭陵還有一塊高6.3米,寬1.85米的述聖記碑,讚頌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內容由武則天親筆撰文,中宗李顯手書】
【其實唐朝時期的皇帝的碑文一般由當朝大臣所寫,比如昭陵的碑誌,所請托者大都是以書名世的士大夫,歐陽詢、褚遂良等人。但是唐高宗的碑文是妻子撰文,兒子手書,李治死後應該也含笑九泉】
唐高宗位麵,李治聽到天幕的話笑了,含情脈脈看向此時的武皇後。
雖然皇後後來自己改名叫“則天”,但是因為天幕說了“中宗李顯”,他便以為武則天最多是以太後身份乾政。
他一直都知道武氏很有政治手腕,也很有政治野心。但李治喜歡的就是這一點,這樣武氏才能跟他一起打壓世家,平衡朝堂。
——其實,武則天也不是武氏給自己取的名字,她給自己造字取名為“瞾”,意思是“日月當空”,說自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著萬裡江山。
【對了, “則天”不是她的名字,來源於中宗李顯後來給武則天追封的諡號“則天大聖皇後”。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又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此後無論怎麼追封, "則天"二字一直沒變。】
李世民很高興: “看來這個兒媳做得不錯。”
《論語》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則天”就是取則於天,取法於天。
從唐朝後人追封的諡號可以看出,他們一邊不承認武則天的“武周皇帝”身份,諡號一直都是“皇後”。另一方麵依然是承認她的功績,所以一直保留了“則天”。
李世民不知道還有武則天自立為女皇,改唐為周,聽到諡號都是皇後,還以為是很出色的太後。
了不起就是呂後那樣乾政,但是既然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和後麵的李隆基都不斷追封美諡,李世民認為自家兒媳肯定比呂後做得好。
【武則天武德昌盛,後世,尤其是對女子打壓嚴重的宋明清,對武則天各種造謠打壓】
【比如萬國天樞,明明是武則天打了勝仗,波斯等眾多國家為了誇讚武則天打造的天樞。李隆基上位後讓人融化了天樞,毀了相關曆史資料,還傳成了武則天自己荒淫無道,壓榨百姓來打造
天樞】
劉娥驚了: "原來史書也不一定是真得?"
關於武則天的天樞, 《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裡都有記載。但是變成了武三思提議鑄天樞,並且變成說是為了打壓唐朝揚武周風采。說強迫四夷胡人出銅鐵,勞民傷財,完全不提武則天打了勝仗的事。
後人貶低武則天用天樞為例子時,都是罵她勞民傷財大動乾戈隻是為了宣揚武周打壓李唐。
【公元693年,吐蕃、西突厥、後突厥、室韋四聯合入侵武周。武則天沉穩應戰,屢戰屢勝。最終殲敵七八萬人,擊退了四國聯軍,大唐周邊的國家徹底服氣,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麵。當時來朝見的國家多達兩百餘,遠非曆朝曆代可以相比的。南到南亞地區的天竺;西到波斯、阿拉伯等地。向東則是高句麗、日本等國家。】
【公元693年戰爭結束之後,波斯國王便帶頭發起了為武周鑄造萬國天樞的倡議。得到了眾多國家的相應,數量多達二百餘個。】
【等李隆基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銷毀萬國天樞。因為萬國天樞過於巨大,唐玄宗強行征調兩個縣的居民來推倒天樞,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天樞整整燒了一個月。洛陽尉李休烈實在看不下去了,寫了一首《詠毀天樞》痛斥李隆基暴行。】
荊咕放出那首詩:
“天門街上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計合一條麻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
【因為曆史對武則天這位女子多有歪曲,比如說武則天鑄天樞是勞民傷財,李隆基強征兩縣百姓來燒毀天樞不勞民傷財嗎?】
【兩百萬斤的銅鐵,你哪怕融了煉製兵器也好啊!就這麼燒沒了,敗家子!】“兩百萬斤銅鐵!”劉邦、劉恒、劉啟和劉徹在不同時空同時發出羨慕的尖叫。
“朕好窮,馬車都坐不起,後世敗家子竟然把銅鐵燒的玩。敗家,真的敗家!”劉邦覺得再看劉盈都順眼多了,懦弱是懦弱了點,好歹沒拿李隆基敗家。
“難怪後麵會飄,基礎好,但是不珍惜。一旦得勢就自滿不顧後果。”劉恒認真聽完天幕,他還記得天幕說過這李隆基既親手打造了開元盛世,又親手導致了安史之亂。可能他昏庸並不是因為年
老,而是發達之後原形畢露。
“給朕啊!朕打匈奴多需要!”劉徹眼睛都要紅了,剛剛得到
了名將,但是國庫不充足。漢初時期冶鐵技術還沒有後麵盛世時期發達,鋼鐵是很珍貴的。
現在聽到後世皇帝融了兩百萬斤銅鐵,劉徹恨不得隔著時空帶兵去搶!
“的確敗家。”大秦時期,嬴政警告自己的兒女們,尤其是扶蘇, "爾等不許學。"
大秦滅六國就什麼事都不乾嗎?
他若是因為厭惡趙國就把趙國的黃金銅鐵全給融了,曆代先王大概能氣到從地下爬起來群毆自己。
嬴政其實能看出李隆基為什麼這麼厭惡武則天,說白了還是為了權力,就跟他登基後要擺脫趙太後一樣。
但是,嬴政還是不認可,隻覺得李隆基愚蠢。
“惠文王當年殺了商鞅後若是因為殺師之仇不繼續推行變法,也就沒有大秦的今天。”
政敵鬥死就已經贏了,至於政策,隻要好用什麼不能用,他用政敵的政策強大自己,不正好可以氣死政敵。
【清朝時期, 《阿羅憾墓誌銘》出土於河南洛陽,我們才得以從這位波斯國大酋長的墓誌銘裡看到天樞的真相】
阿羅憾是隋唐時期的一位波斯國大酋長,曾經定居洛陽並且任由官職,還曾經出使羅馬,主持修建天樞。
阿羅憾沿著裴矩的《西域圖記》,一直走到意大利,並且在意大利宮廷見到了當時的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並立碑紀念——即“於拂林西界立碑”,沒錯是個立碑愛好者了。
後來阿羅憾返回洛陽,在武則天打了勝仗後,被任命領導諸國主持修建天樞。阿羅撼在自己墓誌銘中也寫道: “為則天大聖皇後召諸藩王,建造天樞”。
天樞全稱“大周萬國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