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作為全世界許多水果的原產地,但是自己的水果地位,發展的卻是很尷尬的。】

【在如今的水果市場上,一些水果高端產品都是來自國外。比如優秀的柑橘品質,來自歐美和日本,優秀桃子品種來自日本,優秀獼猴桃來自新西蘭,優秀橙子來自澳大利亞。】

【但是在曆史上,唐朝時期,華夏人就喜歡把獼猴桃當做庭院綠植來栽培,但是始終沒有把這種植物當成水果。】

【明明是一種近在咫尺的食物,為什麼古代人沒有食用?】

唐朝時期的眾多世家貴族懵了。

這獼猴桃,原來就在他們家中院子裡嗎?

羊桃,狗棗聽起來都很陌生,他們隻以為是沒見過沒吃過,沒想到原來距離自己如此之近。

“我們院子裡好像是有這種植物……”一名喜歡種花的年輕官員突然想起澆水剪枝時見過的某種綠植,的確跟天幕上有些相似,與自己親近的官員比劃,“但是那毛茸茸的果子沒這麼大!也就比棗子大不了多少。”

李世民也看到了,喟然一歎:“後世的水果是育種優化後的結果,變得更甜更大了。”

他們當綠植種可能也就看看開什麼花而已,誰會去管果子好不好吃。還以為跟漿果一樣,隻有鳥類才吃,

“我好想也見到過。”房玄齡想起去府中花園裡找夫人時似乎見到過,對比一下天幕上的水果,再看看對方的價格。

實話說,很眼饞!

“那玩意按個賣,還賣這麼貴,我們是不是錯過發財的機會了?”

一言說出所有人的心聲。

世家大族也意味著有許多人要養,需要大量的銀錢,放著可以當黃金的水果扔在家中當觀賞植物,連自己也覺得很暴殄天物。

【日本植物學家田中長三郎曾經對全世界果樹的種類進行過統計,全世界能夠提供水果的植物,包括栽培種、野生種在內,總共有2792種,華夏現有的果樹物種大約有670種,連世界水果物種數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華夏現存最早的農業典籍《夏小正》中,對水果的描述隻有寥寥幾筆,其中隻是記載了桃、李、梅、杏、棗、栗等水果。】

嬴政默默看著麵前的水果,一陣沉默。

大秦能怎麼辦,他們又不是有寶貝不知道珍惜的大唐,大秦是真沒有,就算此時華夏大地有很多水果,也都還在深山老林待著。

那什麼獼猴桃當觀賞植物種庭院,不好意思,老秦人沒這個閒情雅致,還在四處征戰呢。

【唐朝時期,各國來朝,西域的葡萄酒也成了大唐貴族和世家文人的心頭好】

【但是他們在讚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時,肯定都沒有想到,華夏才是全世界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在張騫從西域帶回西域的葡萄之前,華夏的新石器遺址已經有了葡萄酒的遺跡。】

1995年,山東大學考古研究所有了重

大發現,山東省日照市發現了距今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開始釀造葡萄酒;

2004年,中美考古學者又在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時代的河南賈湖遺址,發現了殘留在陶片上與現代葡萄酒單寧酸成分相同的殘留物。

這些都說明華夏可能才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即使在張騫引入西域葡萄之前,華夏也有大量的葡萄屬植物,華夏本土的野生葡萄屬植物多達38種,然而被人忽視,沒有栽培葡萄。

華夏曆史上最早的葡萄,被公認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引入華夏的。

.

大唐的貴族齊齊呆住了,再次尷尬。

自己國家原來有葡萄,也會釀造葡萄酒,但是在曆史上遺失了,結果現在把國外的葡萄酒當做寶貝,高價購買,現在想想,怎麼有些像是冤大頭呢?

宋朝的貴族和商販們同樣開始罵罵咧咧,葡萄酒在大宋時期更為普及,也意味著,花出去的錢財更多。

“原來我們自己就會,還高價買彆人的,真是人傻錢多!”

這葡萄酒可是屬於奢侈品,要麼是上貢給皇室,要麼是高價購買,比華夏本土的水酒貴了好幾倍的價格,現在想想多虧。

“既然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研究!”

一位剛從大食商販那裡高價購買了葡萄酒的商人看著手裡曾經當寶貝的葡萄酒,總覺得自己放著家裡祖傳的黃金不要,非得去撿外麵的土坷垃,真是越想越氣。

“等老子研究出來葡萄酒,高價賣給大食,把這些錢再賺回來!”

【那麼為什麼我們本土沒有把葡萄培育成後來的高糖分且自帶釀酒酵母的果實?

因為華夏選擇了糧食。】

【糧食可以填飽肚子,糧食可以釀酒,甚至因為掌握了用糧食製糖的技術,以致於忽視了本土的甘蔗。】

君王和民間的百姓齊齊點頭。

沒辦法啊,糧食才能填飽肚子,青黃不接的時候,榆錢樹的榆錢都比水果更受歡迎。

人太餓的時候吃酸澀的水果,那胃裡翻江倒海地更難受,還不如吃點樹葉嫩芽或者野菜樹皮。

就連比較受歡迎的水果桃、李、梅、杏、棗五果,棗子因為甜度高糖分大最受歡迎,其次是桃子,因為個頭大能飽肚子被說“養人”。

梅子因為酸,常年被當做醋的替代品;杏子的杏仁氯化物太高,毒性大,李子過敏人群相對較高,嚴重過敏者可能會致命,所以在民間又有“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至於甘蔗,種植地有限,不少北方百姓根本沒見過。

【世界上的甘蔗種類隻有8種,真正的主力有熱帶種、中國種、印度種三大主力,以及割手密這個外援。】

【從漢朝開始,華夏就開始種植屬於自己的中國甘蔗,到唐朝時期完善了製糖技術。主要種植在廣東、廣西、雲南三省,一直到建國初期都是華夏主要的甘蔗品種。】

天幕特意放

出甘蔗品種,尤其是華夏的甘蔗種。

華夏甘蔗在學術上就是以國民命名為“中國種”,儘管許多華夏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也可能根本沒見過。

【20世紀初,當歐美提出“高貴化”甘蔗優化計劃後,用熱帶種與印度種育種,培育出了糖分更高、汁水更豐沛的甘蔗,此後加入割手密,反複雜交,反複基因交流,甘蔗一代代優化後,然後侵入華夏市場。

至於華夏自己的甘蔗,或許隻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中了。】

荊咕的語氣裡帶著淡淡的遺憾。

原本古人聽到香蕉的故事,以為隻是國外有,沒想到華夏已經發生了。

華夏的後輩甚至隻吃過外國的甘蔗,沒吃過自己的甘蔗,這讓古人們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們是窮,吃不起,後世明明條件不錯了,怎麼反而吃不起甘蔗了。”有農人端著飯碗,本來想就著天幕上的食物下飯,可是現在心裡不是滋味,突然吃不下去了。

“哪裡是吃不起,是吃不到。”鄰居陷入回憶,“我那遠房親戚來探親還給我帶過甘蔗,我都吃過,沒想到後人反而吃不到了。哎。”

【華夏古代百姓選擇糧食和蔬菜,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從很早之前,當華夏民族從采集狩獵的原始社會進入封建時代,一直麵臨著饑荒。】

歐洲人重視水果,重視葡萄酒,因為需要從誰貴重獲取足夠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這一點在華夏用蔬菜取代。

所以歐洲人也稱華夏人為“最擅長烹飪植物的民族”。

歐洲人處理蔬菜的生吃等簡單烹飪手法,就像華夏人對待水果的生吃,帶著一種樸素的原始。

【雖然同樣是重農,華夏一直保持著重農抑商。商鞅當年變法時定然也沒想到,他想得是戰時政策,卻一直被延續到了和平年間。】

【重農抑商不僅僅打壓的是商業,同樣還有許多技術的發展。】

水果不如糧食耐儲存,讓它必須流通才能實現最大利益,有了利益才能刺激種植和研究。

漢朝時期,有了許多水果開始人工栽培,但是水果種植技術的飛速提高,得到宋朝。

【宋朝作為華夏古代最富有的朝代,也是華夏古代科技技術發展最快速的時代,也是華夏古代農業技術和水果發展最快的時候。】

除了《橘錄》,還有蔡襄《荔枝譜》,隻不過《荔枝譜》的成書有些與眾不同。

蔡襄是一位福建人,科舉進入朝廷後,與同僚討論起家鄉特產,但是同僚不信。

“福建也有荔枝!”

同僚:“胡說,荔枝明明是廣東的。”

“還有巴蜀之地。”

蔡襄:“我們福建人什麼都吃,怎麼會不吃荔枝。”

同僚:“你都沒荔枝怎麼吃?”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麼解釋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氣,福建明明有那麼多荔枝,憑什麼說福建沒

荔枝!

蔡襄一氣之下(),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給中原之地沒見過荔枝的家夥看看福建荔枝的厲害!

於是,《荔枝譜》就這麼誕生了。

.

漢朝,作為出了名的喜愛荔枝的劉徹,在曆史上曾經建造扶荔宮移植南方的荔枝樹,因為樹被栽死了,當時的負責人被處死,連家人一起被連累處死。

現在看到荔枝原來還有其他醃製方法,劉徹心動之餘,也想到了移植看來不可行。

“原來後世的荔枝也還是栽種在南方偏遠之地,難怪長安種不活。”

後世的栽種技術那麼發達也沒成,看來這荔枝對水土挑剔的很。

一時之間,劉徹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讓這一時空的負責官吏逃過一劫。

【《荔枝譜》裡不但記錄了福建的荔枝品種,還介紹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紅鹽、白曬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種加工方法的詳細步驟,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尷尬。

青史留名的激動還來不及發作,就被爆料這種寫作緣由,現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彆管大家怎麼笑,他們那是嫉妒你名揚後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時意氣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寫豈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沒錯!福建那麼多水果,那麼多好吃的,他一樣的寫一本,豈不是也能成為某個行業的祖師爺?

不止蔡襄受到啟發,其他大臣也受到啟發。

都是考出來的人傑,寫書誰不會來著,寫家鄉的特產,那還不是信手拈來?

.

唐朝時期,荔枝產地的果農們大喜過望。

這麼多方法多好,日後進貢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樣太浪費人力和馬匹了,還不如醃製之後,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銷售,也更方便了,這天幕送得不僅僅是技術,也是錢啊!

【同時因為科技的發展,宋朝關於水果的儲存、醃製等技術也發展了起來,對果樹的繁殖有了新的技術。】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讓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當後販賣也就更為便利。】

趙匡胤不由自得起來。

他的大宋果然還是很不錯的嘛,這些技術既然這麼好,日後能發展的更好!

【明朝的閉關鎖國,不僅僅鎖住了外來的技術,也鎖住了自己的科技文化發展。】

【大明少數與外界的交流就是與番邦國家的朝貢,但是大明優惠的朝貢政策,讓日本大名甚至因為爭著朝貢,發起了“爭貢之役”。】

嘉靖年間,日本已經出現了勢力割據,大名之間彼此互不臣服,光是給明朝派遣貿易使團就各派各的——都知道有好處拿,都想要獨霸好處。

嘉靖二年,日本左京大夫大內義興遣使宗設抵寧波。

沒多久,日本右京大夫高貢遣使瑞佐抵達大明,並且他們更為聰明,知道用大明本地人“疏通疏通”,

() 特意聘請了寧波人宋素卿。宋素卿使重金賄賂寧波市舶太監賴恩,

宴會時得以坐在宗設上座。

因為提前賄賂了市舶司太監賴恩,

哪怕高貢的船隊後到,賴恩各種刁難先到的宗設的船隊。

宗設大怒之下,縱火燒毀高貢船隊,對宋素卿深惡痛絕,一路追殺對方直至紹興城下。

原本是日本大名與大明太監的不作為,但是倒黴的是沿海的將士和無辜百姓。

高貢抵達紹興後,一路劫掠而去,明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戰死,寧波與紹興百姓無辜被牽入戰火,死傷無數。

然而這樣的戰役完全沒讓朝廷發現真正的問題。

事後,給事中夏言反而上奏,說倭禍起於市舶,嘉靖皇帝聽其建議,開始裁撤福建、浙江兩市舶司,隻留下廣東一處。

.

朱元璋氣到已經沒力氣暴起了。

他氣得臉色發青,話都說不出來了,抓住自己胸口的衣服,狠狠錘了幾下,朱標幾個兒子連忙高喊太醫,太醫嚇得顧不上冒犯連忙給他頭上紮針,好驚險才把朱元璋搶救過來。

“臣有罪!”等朱元璋一緩過來,太醫立刻跪下請罪。

朱元璋大怒之後,一陣體虛,明確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

“起來吧,你做得很好。”朱元璋氣虛地說完,馬皇後在一旁擔憂道:“陛下先去休息吧,先彆看天幕了。”

這忘恩負義的日本,已經氣過陛下很多次了,沒想到差點把朱元璋真給氣過去。

“看,繼續看。”朱元璋怎麼會輕言放棄,“現在氣得印象深刻,日後朕便是為了這一口氣,不滅了日本死了都不甘心!”

後世的皇帝不可靠,靠他們滅日本還不如洗洗睡了,老朱決定,這活自己乾了!

【這跟因噎廢食有什麼區彆?】

【此事曆史上被稱為“爭貢之役”,此事結束後因為裁撤市舶司,持續百年的大明與日本的進貢貿易結束,但是倭寇怎麼會放棄大明這塊肥肉?

於是倭寇滋生,東南倭禍埋下伏筆。】

前期,大明使勁當冤大頭,讓日本人看到了大明的“富裕”;

後期,“爭貢之役”讓日本看到了大明內部的腐敗和虛弱,開始逐漸露出自己猙獰的真麵目。

被點名的嘉靖皇帝隻覺得臉上被天幕連扇巴掌似的,偏偏這事情已經發生過了,嘉靖二年的他還沒修仙煉丹,沒想到已經做出了昏庸之舉。

被罵多次後的嘉靖難得上朝,此時麵對著大臣們的眼神隻覺得如芒在背,他快速給自己找了個替死鬼:“把夏言拉下去!打入大牢!”

【許多人以為番茄土豆之類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其實不是,是明朝末年時期流入的。】

【鄭和下西洋,沒有帶回外來的水果,帶回大明的長頸鹿被當時的國人誤以為是麒麟,也導致後麵的其他國家興起了“麒麟朝貢”。】

【鄭和下西洋帶回來最多的是香料,這也是華夏人認為比較珍貴

的物品,

而這些寶物也被貴族瓜分,

對百姓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是寶貴的地圖,和鄭和下西洋寫得日誌,也被當時負責保管鄭和日誌的官員故意銷毀了。】

朱棣的時代過去以後,朱高熾便下令停止下西洋。

到了宣德皇帝繼位後,朱瞻基為了揚大明國威,恢複萬國來朝,讓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

第八次下西洋後,鄭和便死在了回城的途中,從此,也讓大明出海之路徹底斷絕。

而大明內部,朱瞻基開始允許宮中太監識字讀書,對太監非常信任,也讓大臣越發不滿,閹黨與文臣的黨爭已經成型。

當大臣來到負責保管鄭和日誌的倉庫儲藏室詢問:“鄭和下西洋的日誌呢?”

“被臣毀了。”那官吏甚至是用很驕傲的語氣宣布自己故意導致的結局。

“毀了?”

“是的,此乃勞民傷財之舉,留下隻會禍害後人。”

“你你你!”

官吏說得頭頭是道:“大人,我朝以農耕立國,當重視農桑之業,先太祖曾嚴厲要求海禁,鄭和下西洋此乃不敬祖宗之言,乃……”

大臣不耐煩:“滾滾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