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5(1 / 1)

【西方人甚至曾經因為翻譯出錯,誤以為指南針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因為他們將《萍州可談》裡的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誤把“甲令”翻譯成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得出結論是阿拉伯海船來往宋朝時使用指南針,是阿拉伯人將指南針技術帶到了華夏。】

正高興自己的書在後世的東西方都很暢銷的朱彧聽到這樣的翻譯,頓時一懵:???

“不會翻譯你彆翻譯啊,我好好的一本書,被你們翻譯成啥樣了!甲令分明是‘朝廷命令’的意思,哪裡像人名了?”

朱彧與阿拉伯商人多有來往,《萍州可談》裡也的確記載了當時大宋與大食,也就是天幕中所說的阿拉伯人的海上貿易往來和民俗風情,還有關於宗教的軼事記錄。但是大食人的名字也不是這樣,這到底是怎麼翻譯的?

【這是個很大的謬誤,因為宋朝時期的阿拉伯商船其實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數百人,當時能來往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的海船隻有華夏的海船。】

【就連阿拉伯人晚了一個世紀以後寫出的著作《奇聞錄》裡記載,作者穆罕默德·奧菲乘船在海上旅行時,親眼看到船長用凹形的魚狀鐵片放在水盆中指示方向。船長還跟他解釋,用磁石摩擦鐵片,鐵片就會具有磁性。

這是最早提到指南針的阿拉伯文獻,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就是北宋《武經總要》裡提到的“指南魚”。】

趙禎連連點頭。

“沒錯,這大食人分明是學得大宋,怎麼能說是大宋學大食。”

想到大宋如今與海外貿易頻繁,趙禎提醒眾人:“大宋文化外傳時還是得提醒番客,我大宋的知識可不能總被人誤會是外來文化。”

說到這裡,文臣們就有話說了。

“沒錯,還是得增強番客對大宋的認可度,不如讓他們來學大宋文化?”

“選拔對大宋更認可的番客為官。”

……

眾人一番討論,丞相韓琦輕哼一聲:“沒用的,現在不也是這樣,有什麼區彆,那西方人還不是誤會了。讓我說,三人成虎,讓彆人中轉都會傳錯,得自己親自去交易,親自去說!”

一句話讓大家齊齊閉嘴。

親自交易,說得容易,誰去?

韓琦與範仲淹對視一眼,二人不僅是文臣,也是曾經宋夏戰爭中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有很高威望的武官,人稱“韓範”。

韓琦和範仲淹齊齊上前一步,還有富弼,三人幾乎是異口同聲:“陛下,臣請求新政改革!”

.

“這宋朝果然經濟繁榮,什麼都發達。”李世民頗為羨慕。

貞觀年間,國庫窮得很,他身為帝王,行宮除了主殿許多偏殿還是茅草屋頂,後妃和子女也都節衣縮食,皇後也跟著一起受苦。

李世民憐惜地看向長孫皇後,

卻見長孫皇後愧疚地摸了摸李承乾的頭。

不光是帝後節儉(),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剛被立為太子的李承乾也要跟著一起做表率。

太子東宮也比較簡陋,太子奶娘幾次提議要給東宮多添置點符合太子身份的貴重裝飾,都被長孫皇後拒絕了。

剛經曆了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不光國庫緊張,李世民的名聲也不是很好,被前太子、太上皇的舊黨盯著,而且太上皇還健在,越發不敢奢靡鋪張,李世民的皇位坐的如履薄冰,後宮的妻妾兒女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長孫無忌輕咳了一聲,示意兩夫妻當著眾臣的麵收斂著點。

李世民從善如流收回視線,接著說起大宋:“這宋朝經濟上當時的全世界最富裕,書籍上也不缺兵書,海船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他們為什麼還打不贏番邦小國?番邦小國再厲害,後麵入主中原的也不是他們。”

長孫無忌配合道:“沒錯,臣記得滅亡宋朝的是元朝,說是蒙古草原民族。”

“嗬,不過是一群菜雞互啄,都垃圾唄。”尉遲敬德不屑道,“也就是在宋朝,若是在大唐,早就挨個滅掉。”

彆說那什麼遼金西夏,就算突厥人搞突襲,他也沒帶怕的。

等過個幾年,遲早把突厥滅掉!

.

明朝同樣說起宋朝,蒙元滅亡了大宋,大明把蒙元趕回草原上,朱元璋連改名字都取含義“誅殺元朝,滅其國器”,對蒙元可謂是深惡痛絕。

“掙得錢用來交歲幣,兵書寫了有什麼用,根本不給將士看,海船得給皇帝海上逃跑,當然得修得好點。”

熟知宋朝曆史的朱元璋冷嘲熱諷道。

朱棣相當自信:“大明日後的海船一定比大宋更厲害!”

一定能走得更遠!

【指南針最初傳往西方時,因為不知道指南針的原理,以致於船員根本不敢使用,船長把指南針做成小小的匣子,隨身攜帶,自己私下偷偷看。】

西方海船上,一群衣著臟兮兮的水手一邊擦著船上的甲板,一邊在偷偷說悄悄話。

“我跟你們說,船長是個巫師,會把我們送給魔鬼!”一個胡子頭發臟成一縷縷的水手,一邊擦地一邊往相熟的同伴身邊湊。

同伴昨晚又喝的一塌糊塗,現在還醉醺醺的紅著鼻頭,不耐煩道:“胡說八道什麼。”

臟胡子水手信誓旦旦:“真得,我親眼看到船長偷偷做了巫術,拿著類似水晶球的東西,很多次了!”

紅鼻子水手被刺激的精神了點,也起了好奇心:“真的假的?”

“真得,不信下次我帶你去看。”臟胡子靠近了點,身上的味道熏得紅鼻子連連閃躲,臟胡子又靠近,“每次船長詢問了魔鬼,都會要求我們調轉方向,我懷疑,船長想把我們送去作為魔鬼的貢品!”

正說話著,海麵上泛起了薄薄的一層霧氣。

海霧雖然濃度不高,但是海麵上本就茫茫一片沒有參照物,看哪裡都是水,起霧之後

() 尋找方向更艱難了。

紅鼻子有些擔心:“海上又起霧了,看不清方向。”

臟胡子反而興奮起來:“走!船長肯定要詢問魔鬼,我帶你去看。”

兩人故意裝作趴在地上擦地板,往船長室的方向擦著擦著,就擦到了船長室的門口。

臟胡子鬼鬼祟祟帶著紅鼻子趴在船長室的舷窗邊:“你看!”

紅鼻子湊過去一看:還真是!

船長拿著詭異的東西,一個巴掌大小的黃銅做的圓盤,裡麵垂下一根絲線,在晃蕩著什麼,看著都眼暈,一看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紅鼻子水手早已被酒精燒去了理智,此時什麼也沒多想,嗷的一嗓子大喊出聲:

“大家快跑啊!船長是個邪惡的巫師!”

.

明朝,鄭和的船隊上,大家看得哈哈大笑。

“原來番邦人也有很蠢的嘛!”

“還挺膽小!”

船員七嘴八舌吐槽著西方船員。

鄭和在一旁,手裡拿著航海圖細細觀看,聞言笑了笑,也沒阻攔。

大明的寶船配置了羅盤針和航海圖,還有專門測定方位的技術人員,會指定專人在“針房”裡觀察羅盤,這些人被稱為“火長”。

因為海上方位極其重要,火長技術水平的高低關係到全船人的生命安全,在選拔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但是在航路上也非常有用。

【雖然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者很早就知道了磁石能夠吸引鐵,但是他們並沒有發展出指南針,也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

【當歐洲人掌握這一現象,以磁石製造指南針時,落後於華夏300餘年;學會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華夏100餘年。

到後來,歐洲人最早使用的水羅盤,幾乎與華夏的水羅盤一模一樣,說不是華夏傳過去的技術他們自己都不相信。】

歐洲最早使用的水羅盤,是由阿拉伯人傳入的指南魚,與宋朝的指南魚基本上一模一樣。

所以,歐洲很快就接受了水羅盤是華夏人發明的理論,但是對旱羅盤的發源一直有爭議。

【12世紀末13世紀初,指南針從海路傳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歐洲人把指南針加以改造,用釘子把磁針支在重心處,使支點的摩擦力減少,磁針可以自由轉動,也不會掉落,更適合航海。】

【明朝時期,這種指南針又傳回華夏。】

朱元璋臉色有些難看。

他看不上的宋朝,科技文化都是流傳海外,被海外學習模仿,怎麼到了大明,反過來是模仿海外了?

大明難道沒有自己厲害的科技值得海外學習嗎?

【西方學者曾經有個觀點,認為華夏隻是發明了水羅盤,旱羅盤是西方發明的。】

【但是,我們出土了有力的證據,駁斥了這個說法。】

【1985年5月,考古學家從發現了南宋知軍朱濟南的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素燒瓷俑。其中兩尊

俑抱著帶有指針的大羅盤,就是華夏古老的旱羅盤,大羅盤俑底座寫有“張仙人”三字,根據史料推測,“張仙人”應該是一位風水師。】()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南宋時期,正在邀請風水師勘探墓地的朱濟南似哭又似笑。

好消息,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壞消息,死後他的墓被挖了。

此風水師正是天幕中提到的張仙人,他撫須一笑:“哈哈,多謝朱大人,老夫跟著一起在後世出名了。”

【13世紀前半葉以前,歐洲人主要是使用宋朝傳播過去的指南針,各種仿製和加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13世紀以後,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研究後,將華夏的旱羅盤改進,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了便攜儀器,被歐洲的水手普遍使用。】

歐洲人用釘子做支點的旱羅盤依然有缺陷,海船在風浪中大幅度擺動時,指針會過分傾斜靠在盤體上轉不動。

16世紀,歐洲人的航海羅盤開始出現了被稱為“萬向支架”的裝置。

“萬向支架”是用兩個直徑略有差異的銅圈,小圈內切於大圈,用樞軸連接後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後把旱羅盤安放在內圈之中,看起來就像是行星與它的軌道。

.

“這個樣子看起來像是渾天儀。”東漢時期,張衡想起自己製作的渾天儀說道。

“這樣好,無論船隻怎麼晃動,羅盤總會保持水平狀態。”

“這不就是被中香爐嗎?”妻子怎麼看怎麼眼熟,突然想起了:“我們被子裡用的香爐就是這樣,怎麼動香爐始終朝上。”

孩子也受到啟發:“還有那滾燈!滾燈也是不管怎麼滾,蠟燭始終朝上!”

張衡一愣:對啊,大漢原來已經有這“萬向支架”了,也有磁石,完全可以自己做一個適合海上使用的羅盤嘛。

他想到立刻動手,妻子孩子覺得這次的磁石簡單,也跟著一起去幫忙,玩得不亦樂乎。

.

唐朝時期,武曌正好收到下麵上貢的一個小玩意,說是什麼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不論怎麼滾動裡麵的香料都不會撒出來。

武曌拿著小巧精美的球形銀香囊,在手上幾番顛簸把玩,果然香料完全不會掉落,正感興趣,讓製作香爐的工匠來接受賞賜。

工匠理了理自己的衣裳,剛剛走到大殿,就聽到天幕上講這“萬向支架”,這一抬頭一看,瞬間愣住了,下意識脫口而出:“就這?”

武曌也沒為工匠的失禮生氣,聽出了這位工匠的不屑,好奇道:“你也會?”

“回陛下,我這銀香囊,就是用的常平架。”工匠解釋道,“哦,就是天幕上說得萬向支架。”

武曌起了興趣。

銀香囊是可以打開添加香料的,她詢問工匠後,打開香爐,能清晰地看到裡麵的結構。

它金屬的外殼雕刻精美,有許多鏤空的透氣

() 孔,內外兩個金屬環組成,兩環用轉軸連接起來,外環用過另一轉軸聯係著。

三個轉軸在三維空間中相互垂直,隻要轉軸靈活,香爐隨意滾動著,爐缸可以做任何方向的旋轉。由於受重力作用始終下垂,不管香爐如何滾動,裡麵的爐缸始終處於平衡狀態,不會灑落出來。

武曌頓時高興起來:“想不到我朝已經有能做這萬向支架的能工巧匠,很好,日後你試試結合指南針一起做海上羅盤。成功者朕有重賞。”

恰好,天幕也放出了武曌手中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工匠控製不住地露出喜色:他這是要憑借這銀香囊青史留名了嗎?

果然,天幕開始介紹。

【這是大唐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在唐朝古墓中發現多枚,從史料中得知,楊貴妃也有同款。】

【銀香囊裡麵這些圓環和轉軸,就是常平架裝置,也就是歐洲人使用的“萬向支架”

——是的,它同樣起源於華夏,從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漢朝往後曆代都有製造,是現代陀螺儀的始祖,在古代叫做“常平架”,也叫做“平衡環”。】

嬴政嘴唇緊繃,有些不開心。

怎麼什麼都是從漢朝開始?

漢承秦製,不應該從秦朝開始嗎?

大秦有墨家,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匠人,他就不信除了兵馬俑什麼都沒留下。

扶蘇看出父親的心思,低聲道:“父皇,天幕曾說過,項羽火燒鹹陽,火燒驪山墓……”

也就是說,哪怕宮中珍藏了大秦最好的工藝品,也全部毀在大火裡。

嬴政被提起這件事,冷冷地看一眼扶蘇:“是啊,朕都差點忘了,你被一道假聖旨勒令自殺然後就真自殺了。你一死了之,大秦後患無窮。”

扶蘇:“……”差點忘了,也有他的事。

被罵的更羞愧了。

“陛下,這平衡環不難,墨家可以做。”關鍵時刻,還是墨家巨子解救了扶蘇。

嬴政的臉色頓時好看了許多:“善。”

還好,有天幕,這一世想必可以改變許多。

【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寫《美人賦》,賦中描繪了一個迷人的場景:“金鉔薰笪,黼帳低垂”,意思是“金屬環內含有燃燒著的香”。】

【說明西漢時期已經有了這種平衡環裝置,根據史料猜測,應該是工匠房風發明的,雖然他的記載不多。】

劉徹喜笑顏開:“房風是吧?現在立刻去找!”

總算有個能工巧匠是大漢的了,就算是他父親祖父朝代的,隻要後人還在,也可以找來使用。

劉徹看司馬相如也很滿意:“長卿不錯,多寫點,你看你的賦還是很被後人喜愛的。”

司馬相如有些哭笑不得。

他這算是被天幕誇獎了嗎?

雖然提到了,但好像是通過他的賦誇獎工匠。

汲黯幽幽道:“知足吧,天幕提過我嗎?我有說什麼嗎?”

司馬相如視線一掃,看到眾多文臣武將酸溜溜的眼神,頓時心滿意足。

是啊,想這麼多乾什麼,能被天幕提到的能有幾個,他被天幕已經提了好幾次,雖然又是研究他賦中的動物又是研究賦中的器物,但起碼說明是在認真研讀,他的賦有傳到後世。

這麼一想,瞬間動力滿滿,他還可以寫!

【東漢末年,工匠丁緩改造了這種平衡環,不僅複原了西漢的被中香爐,還將平衡環運用於走馬燈上。丁緩還創作出七輪扇,據記載,“連七輪,大皆徑尺,一人運之,滿堂寒戰,”

利用輪係效應實現了風扇的增速。】

漢成帝時期,丁緩正在叮叮當當的做被中香爐。

走馬燈隻有特殊的時節才需要,他生意最好的還得是被中香爐,大夏天的,做得熱汗朝天。自己熱也就罷了,他一家都是匠戶,妻子兒子也都做著工匠的活,累得衣服貼在後背上,頭發貼在額頭上,濕漉漉的一看就難受。

丁緩心疼妻兒,索性抽出時間,做了一具七輪扇來扇風降溫。

這一下,一人扇風,滿屋子涼快起來,全家人都受益。

兒子正誇他:“爹爹真是厲害。”

妻子也含笑看著丁緩:“你父親就擅長這事,不然怎麼那麼多貴人請你爹做東西呢。”

丁緩不善言語,撓了撓頭笑了笑,正要埋頭繼續乾活,就聽到天幕說出了自己的名字。

丁緩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地抬起頭。

妻子比他先反應過來:“是在說你!還有你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