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的吳國人孫武,字長卿,所著作的《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就是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麵贈送給吳王的見麵禮。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華夏乃至世界範圍都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華夏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
【《孫子兵法》一開始的“兵者,詭道也”,其實是被儒家十分排斥的,因為這種“詭道也”,與周禮裡麵的“禮”完全相反,已經從曾經的仁義之兵變成了陰謀詭計的兵,當時的儒家和兵家沒少論戰,漢朝時期儒家把兵家與方士之流一起列為百家末尾也是因為“於禮不合”。】
春秋時期,關於戰爭的“禮”有許多種。
比如發起戰爭的時間要講“禮”:不能違背農時,在農忙時期用兵會影響農耕,不能在寒冬酷暑打仗,容易讓百姓疲憊。所以常見的戰爭發生在秋季,既是秋收可以搶掠豐收糧食的時辰,也符合“禮”。
在後世的文人筆下有“秋殺”的說法,因為許多刑殺都發生在秋季,比如秋獵,秋後問斬,匈奴人的打秋風。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古時候講究孝道,遇到喪事也不能攻擊,比如楚國攻陳,正好遇上陳國陳成公的喪事,於是大軍及時停止進攻。晉國進攻齊國,遇到齊靈公喪事,直接大軍返回。
此外,還有打仗的前期工作,比如“師出有名”,“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雙方要約定好時間、地點,兩軍相對,各居一麵,鳴鼓而戰,雙方都擺好陣勢後才擂鼓進攻。
行軍途中也要講“禮”。
比如進入敵國境內,不能破壞宗廟、田地,不能破壞公共建築、城牆和房屋,不能砍伐樹木,不能拿取六畜、禾黍、器械。
作戰時也要講“禮”。
不能傷及幼兒和頭發斑白的老人,遇見強壯的人,他本人不抵抗的不能當作敵人。
戰結束後,敵人如果受傷,應該把醫藥送去。
.
這樣的“禮”自然讓儒家人很欣賞,覺得這才是“仁義之軍”,是正道之軍。
但是且不說武將,皇帝同樣是嗤之以鼻。
若是都要講仁義,那些大臣篡位的皇帝就最為不忠不仁不義!
【春秋時期,作戰主要是車戰。雖然戰車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在當時同樣有“禮”的意義。戰車不僅是戰爭的工具,也是維護奴隸主等級製的工具,它是奴隸主身份、權利的象征。】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已經開始發生改變,我們用一場戰爭來介紹一下——泓水之戰。】
春秋時期,泓水之畔。
曾經在楚國手下吃虧過的宋襄公好不容易經過魯僖公調停,被楚成王放回,卻咽不下這口氣,要報仇。
他親自帶著大軍,先行趕到泓水北岸,已經布置好陣勢,有先機,按
理來說一切都是勝利的兆頭。
“昔日孤召集齊魯楚召開諸侯大會,這蠻夷竟然趁機偷襲,抓捕我去進攻我宋都商丘!若不是我宋兵強大,商丘都易主了!”宋襄公一想起往事還生氣,差一點,商丘就沒了。差一點,大宋就沒了!
雖然商丘沒攻下,宋國還在,但是宋襄公倍感受辱。同時依然有爭霸天下的心思。
楚國想吞掉宋國,自己何嘗不想吞掉楚國?
宋襄公看著對麵姍姍來遲的楚軍,還處於一片混亂中,露出勝券在握的笑容。
看著楚軍正處於混亂之中,公子目夷勸道:“趁我們有先機,現在發起進攻!”
宋襄公:“不,不能攻打未布陣好的軍隊。”
公子目夷無奈,隻能眼睜睜看著楚軍整理好隊伍,開始過河。
趁對方過河,公子固又勸:“趁楚軍過河,立刻發起進攻!”
宋襄公依然堅持:“不,不能不符合禮。”
大宋是未來要爭霸天下,不能落下口舌——此時的宋襄公依然做著爭霸天下的美夢。
他眼睜睜看著楚軍全部過河,在自己對麵背河而戰,開始整頓軍容,派兵列陣。
然後雙方擊鼓,宣布戰爭開始。
擊鼓出兵,鳴金收兵。
戰爭開始!
“好了!”
宋襄公這才下達命令:
“進攻!”
楚軍早已準備妥當,迎戰時從容不迫,雙方交手後,並沒有宋襄公以為的會疲憊。
宋軍大敗!
“哈哈哈哈!”楚成王猖狂大笑,“我就知道,手下敗將再怎麼撲騰,也還是手下敗將!”
宋襄公被公子目夷與公子固掩護著逃亡,聽到這話氣得當場一口鮮血噴出!
此戰之後,宋襄公不僅自己身受重傷,還受到巨大刺激,回去沒多久就去世。
從此,宋國失去了爭霸實力,開始衰落。
.
在現代人,或者是春秋以後的武將看來,宋襄公都很迂腐。
但這正是春秋時期的“禮”。
按“禮”,就是兩軍對壘之前,先下戰書,約定好時間、地點,然後開戰前,將軍有足夠的時間排兵布陣,完成之後,雙方鳴鼓開戰,這才光明正大地有序對戰,並且不能使用陰謀詭計,隻能憑實力戰鬥,還不能重複擊傷一個士兵兩次,等戰爭結束後有序退出,不能再次追殺。
距離春秋算是最近的秦朝,百家中的儒家人依然在稱讚宋襄公的仁善,一邊順勢罵兩句:“楚蠻夷也!”
春秋時期,楚武王:沒錯,吾蠻夷也!
蠻夷又怎樣,楚國是勝利者就夠了哈哈哈哈!
【春秋到戰國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從“禮”到“詭”。不再拘泥於禮,也不再拘泥於貴族。】
春秋末期,戰爭從北向南發展,由於南方的丘陵溝壑多,原本的車站形式逐漸被徒步戰所取代。在徒步作戰中,有許多近戰
和衝鋒,短武器成為了步兵的首選。
戰國時期,騎兵開始登上戰場,戰爭向騎兵野戰方向發展,戰車基本廢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魏武卒、秦國銳士、趙武靈王的騎兵,戰鬥力都非常強,
這個時期沒有戰爭規則可言,一切為了勝利,可以伏擊,可以閃電攻擊,可以不宣而戰,也可以宣而不戰。
比如趙奢封君之戰-閼與之戰,先是佯裝安營紮寨,後是千裡奔襲,占據險要,殺得秦軍措手不及。
【武林高手這樣的存在,若是生在春秋時期,十分有用。但是需要注意,春秋時期的戰爭因為局限於貴族,人數不多,持續時間也不長,比如晉楚城濮之戰前後也就一天的時間,吳攻入楚都之戰,前後也不過十天左右,個人武力在這個時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到戰國時期,戰爭人數增多,持續時間變得極長,比如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
【長平之戰不僅僅死傷人數眾多,也是一場著名的殲滅戰,奠定了大秦統一的基礎。
從白起開始,華夏正式進入了殲滅戰的時代!】
【不過,今天先說伊闕之戰。】
秦昭襄王十三年,魏冉舉薦白起代替老將向壽攻打韓國重鎮新城。
這也是白起的第一次領兵出征。
原本,這應該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攻城戰,白起很輕鬆就拿下了新城。
但是,對手太慫也能慫出新的成果。
韓國與魏國合作,兩國集結了大軍24萬,反過來包圍秦軍,想要以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來消滅白起率領的秦軍。
“24萬大軍?”得知被兩倍以上的敵軍包圍了,尋常的將領可能是立刻避其鋒芒等待援軍。但是白起反而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吞下韓魏聯軍!
“人越多,聲音越雜,韓魏真得能彼此信任的合作嗎?”
白起帶領大軍駐紮在伊闕,與韓魏對峙著。
表麵看起來是秦軍被包圍,白起被迫駐紮在伊闕等待救援,事實上白起根本沒有老實,一直在暗處派人攪動風雲,挑起韓魏的矛盾。
“將軍!韓魏起衝突了!”
白起站在高處,往下看著韓國與魏國的軍隊布陣,發現韓國耍了點小心機,故意躲在魏國軍隊後麵,看起來像是要讓魏國頂包。他就知道,兩國一定會有矛盾,派探子去打探消息,果然得到雙方互相推諉的結果。
韓國勢弱,雖然請來魏國援軍,但是魏國心思也不單純,要求韓國打前鋒,韓國又不舍得自己的兵力,互相交鋒、推諉,以致於遲遲沒有對秦軍發動攻擊。
“他們不進攻,我可等不及了。”白起招來部將,一番吩咐。
趁著韓魏不和,白起故意擺出陣仗,對著韓國的軍隊排兵布陣,作出要攻打的姿勢。
在背後,白起抽調兵力,攻打魏國主力部隊,魏國毫無防備,被打的措手不及,一片混亂之中,迅速慘敗。
而韓國軍隊還沒打,就被秦國打魏國的架勢嚇到了
(),軍心渙散開始嘩變自亂陣營?[((),最終被白起一起攻下。
.
看到曾經的老對手,嬴政很有話說:“韓國魏國人才不少,可惜國君昏庸無能,既不能信任大才,又很多小心思,亡國不冤。”
不過,還是得感謝韓魏的大才,大秦用的很好,特彆好用!
秦國所有的縱橫家,都來自其他國家。
魏國過來的公孫衍、張儀、範睢,楚國過來的甘茂,齊人陳軫、呂禮,趙人樓緩,燕人蔡澤,悉數來自六國。
其中,魏國來的張儀、範睢對秦國一統天下的發展起到了“分水嶺”式的作用。
還有魏章、李信也是魏國人,主持修建鄭國渠的鄭國,是韓國人,還有韓非,雖然韓非不願意為秦所用,但是嬴政早在韓非入秦之前就看到過韓非的書籍,治理大秦很好用。
再看看麵前的百家大才,曾經也是六國之人,現在都是大秦人,嬴政的心情更愉快了!
天下大才,儘在吾手!
.
鄉野之間的張良:不,你沒有,你缺了我……
【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戰,也是戰國時期重要的轉折點。
白起利用韓魏兩軍的矛盾,以半攻倍,最終全殲敵軍,俘虜敵帥,還攻下5座城池。】
【從這個時期開始,白起的橫空出世打破了列強之間的平衡,因為他帶來了新的戰術體係——殲滅戰!】
與大家對白起“人屠”的刻板印象不同,白起其實並不是每戰都以大量消滅敵軍為目標,根據《史記》和《戰國策》記載,從秦昭王十三年到五十年,白起親自領兵出征共計16次,其中真正明確斬首記錄的隻有5次。
也就是這5次,鑄就了白起“人屠”的稱號:
伊闕之戰,對手是韓魏聯軍,斬首24萬;
光狼城之戰,對手是趙國,斬首3萬;
華陽之戰,對手是魏趙聯軍,斬首15萬;
陘城之戰,對手是韓國,斬首5萬;
長平之戰,對手是趙國,斬首虜45萬!
【長平之戰是華夏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也是秦趙兩國重要的轉折點。】
長平之戰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場著名戰役,在裡麵誕生了著名成語——趙括“紙上談兵”。
還有著名的永錄屍骨坑坑,相傳是白起殺俘虜的坑殺,也就是活埋。但是根據現代的考古,1995年,在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還有屍骨。
屍骨是死後掩埋,而且坑並不是人為挖坑,可能是天然形成的,“白起坑趙”的說法開始被質疑。
【而且很多人沒想到的是,白起雖然是第一個殺降的人,但是白起也是反對滅趙國的人。】
當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要求乘勝追擊,秦昭襄王卻認為國虛民饑,加上範睢擔心武安君功勞太多奪走自己的恩寵,詔
() 令白起收兵。
當錯過了最後的時機後,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邯鄲時,白起反而成為了堅定的反對者,反對滅趙,建議“釋趙養民”。
但是秦昭襄王堅定的派出王陵等將領圍攻邯鄲,結果大敗,反而被趙魏楚聯軍合力逼退。秦昭襄王又開始逼迫白起上前線,最終逼死了一代名將白起。
【白起在長平之戰因為殺降名聲不好,但是可以看到,他一直是目標清醒,純粹而專注的職業軍人。
他的殲滅戰中包含長途奔襲、快速穿插、迂回包抄、分割包圍、連續追擊等元素,並且重視偵查,能快速勘探敵情,並且準確判斷時機,也了解自己士兵的狀態,不會被勝利衝昏頭腦。】
在長平之戰殺俘,是秦國養不起如此眾多的俘虜。
殺俘之後可以對趙國造成生力軍的巨大打擊,所以白起要趁著勝利繼續攻擊,也是趁著秦兵士氣正高,用最後的力量進行奔襲。
但是秦昭襄王拒絕了,也錯過了滅趙的好時機,讓趙國有了仇恨和時間來準備複仇的機會,也讓長平之戰有時間傳到其他諸侯國,讓諸侯國有了結盟合力抗秦的機會。
在白起長平之戰勝利後,秦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叫囂著要滅趙。
白起拒絕出征後,還被嘲諷是年邁體弱,開始頭腦昏聵。
但是最終的大秦戰敗證明,白起或許的確年邁,但是從未昏聵過。
直到白起被秦昭襄王逼死後,秦昭襄王才清醒過來,悔不當初,最終依然采用了白起的遺言,開始“釋趙養民”,與民生息。
.
嬴政一聲歎息:“武安君的確大才。”
嬴政同樣非常欣賞武安君。
秦國的殲敵成果,白起占了一半;
秦國的經典戰爭,白起指揮的最多。
秦國的典型戰法,白起貢獻最大;
白起消滅的韓、魏、楚、趙等國軍隊累計達到100萬,如果加上擊傷和俘虜,三晉和楚國從白起開始損失了數百萬人口。
白起是大秦勝利的象征。
可惜,武安君白起與他沒有生在同一時代。
若是生在他的時代,他絕對不會做得如此決然,把武安君逼死。
他,從未逼死過任何開國將領!
【白起升級了大秦的戰術體係,訓練出無數後輩將才,但是在他之後再也沒有秦將能打出乾淨利落的殲滅戰。】
王翦歎息,非常直白地說道:“吾不如武安君也!”
還年輕的韓信卻非常自信:“我不需要做武安君,我就做我自己!”
王翦一愣,看向韓信的眼神帶著欣賞:“不愧是未來的兵仙。”
連他兒子也不敢說做自己,能想著超越父親就算大膽了,韓信已經敢對自己的兵法之道如此自信,不愧是後世稱讚有加的兵仙!
看天幕講軍事看的兩眼放光、自信傲然的韓信被老將軍一誇,自己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雖
然白起在六國中名聲不好,但是在後世被尊為“武廟十哲”。】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設立的武成王廟中,秦武安君白起不僅躋身“武廟十哲”,還位列武聖人薑太公、謀聖張良之後,坐像排在薑太公的左列第一。】
武廟與淩煙閣一樣,立刻戳中了嬴政的心。
“武廟是個好東西,大秦也可以有!”
工匠:懂!這坐像他們也可以!
嬴政再看著排在白起前麵的謀聖,有種與韓非一樣求而不得反而越發想求的心:“謀聖張良,還沒找到,大秦必須有!”
隱藏鄉野的張良:嗬嗬,你繼續做夢吧。
【大秦銳士離不開商鞅變法,也離不開白起的戰術和基礎。】
【隻是很可惜,大秦曇花一現,而且沒有秦史,記錄不多。漢承秦製,秦國的許多軍事製度是從漢朝推演,以及後世考古出來的。】
【所以咕咕說秦朝軍事,會連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一起介紹。】
嬴政一邊覺得白起也是大秦的,沒問題。
一邊聽到“曇花一現”就很心塞。
今天又是想打兒子的一天!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騎兵取代戰車,武器也開始發生演變。】
戰國時期,騎兵如果使用劍衝鋒並不占優勢,因為劍很薄而且容易折疊,力量大大降低。
到漢朝時期,鐵劍出現,逐漸取代不適合徒步戰場的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