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蘭道》後遺症(1 / 1)

大衛·林奇導演的電影《穆赫蘭道》,曾經給我帶來一項後遺症。這部晦澀迷離的電影出現後,觀眾都表示,既覺得它迷人,卻也覺得它難以看懂。這時,網上出現了一篇題為《夢的解析——〈穆赫蘭道〉劇情全解析》的文章,作者瘋狂鑽石在文章裡,全麵分析了《穆赫蘭道》,認為這個電影所描繪的其實是一個夢,而它對夢境和現實關係的梳理,遵循的是弗洛伊德的釋夢方法。女主人公在現實中滿足不了的願望,在夢境中都得到了補償和達成。比如,現實中的女主人公是個相貌平平、演技平凡的女子,闖蕩好萊塢並無多少成就,隻得到若乾跑龍套的機會;在夢境中,她卻光彩照人,處處受人矚目,演技也令所有人折服。現實裡,是她雇人殺死自己的親密女友,夢境中,這項罪責卻被推給電影公司的幕後黑手。現實中,導演奪去了她的親密女友,夢境中,這個導演就處處碰壁,甚至惹禍上身。總之,她所期望的,在夢境中全部落實,現實中那些幫助和傷害她的人,在她的夢境中都各得其所。《穆赫蘭道》是個夢!被晦澀的電影折磨的影評人們茅塞頓開。《穆赫蘭道》於是造就了一項日漸蔓延的後遺症,凡是解釋不了的電影,都可以用“它是個夢”的方式進行破解。大衛·林奇的電影固然全部是夢,《死亡幻覺》、《太陽照常升起》也是夢,《墮落之地》更是夢。不但那些晦澀的新片可以用夢來解釋,即便那些成為影史懸案的電影,也都被翻出來重新詮釋。《美國往事》何嘗不是一個夢?《穆赫蘭道》裡那段電話鈴聲,何嘗不是在向《美國往事》致敬?再推而廣之下去,其實所有的電影,都可照此辦理,電影的虛擬性,對感官需求的設法達成,都和夢境近似,所有的電影,都是一個夢,錯不了。找到這樣一個通用的、萬能的公式非常不容易,就像中學時候,我數學不好,後來課堂上老師講了一套痛快淋漓的解方程組的方法,就被我牢牢記住,屢屢用來破解所有的方程組。不論什麼題目,強行套進去拆解,竟然也成功了幾次。從此,我固執地把所有的方程組都和這個方法聯係在了一起,幾乎成為一種情結。這種萬能公式其實並不罕見,我有個學畫的朋友告訴我,看畫展時,要想裝內行,隻需要掛著一點臉,麵無表情地說“什麼都好,就是調子有點灰”,就足夠嚇住許多人。不管國畫西畫、寫實先鋒,甚至不管它是否色彩濃烈、情緒昂揚,隻要慢慢地說出這樣一句“調子有點灰”來,都錯不了,足可以全身而退。處理社會事件時的“××是一小撮”,其實都是這種萬能公式,套在哪裡都可以的。雖然有泛濫的勢頭,也有草率的嫌疑,但好在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居家旅行、打工創業、賣藝賣身,都可隨身攜帶,總算有一招傍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