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過日本電影《陰陽師》後,每逢季節變換,我總會想起電影裡陰陽師安倍晴明的那個庭院。安倍晴明的院子裡,總有花草景象,而且會隨四時變換。後來找到夢枕貘的原著來看,發現的每一章都是以安倍晴明位於土禦門小路的庭院小景開始的。春夏時節,“櫻樹葉、梅樹葉,還有貓眼草及多羅樹、楓樹的新綠,被雨水濡濕後發出黯淡的光亮。龍牙草、五鳳草、酸漿草、銀錢花——這些花草此一叢彼一簇,芊蔚繁茂,長滿庭院。”深秋時候,“紅葉紛紛飄落在滿地行將枯萎的花草上。到淩晨時,庭院裡大概會降下白霜,形成宛似積了一層薄雪的院景。”《陰陽師》延續的是日本人的傳統(不隻是日本電影和文學的傳統),這傳統裡,最精微的一項,就是季節感。春天要去看櫻花,秋天要去采紅葉,對著月光和夜露應當哀歎人生的無常,對著春天原野裡的碧草和遠煙,即便是《好色一代女》裡急著出門去做生意的妓女,也不免要留戀地張望。看著看著,心裡就覺得安靜了。對於日本人來說,季節感是評判一個人出身和氣質高貴與否的試紙,因為,隻有良好的教育、安穩的環境,才能培育出足夠銳利的對季節的感受和表達。《源氏物語》、《枕草子》裡那種優越感,就不隻是建立在作者的出身上,而是來自他們對於季節感的敏銳度。到什麼季節,就做什麼,還要預備好相應的感觸,開始或許是假的,是程式化的,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真的。季節感也曾是我們豐盈四溢的感受中的一項,《詩經》、“樂府”、唐詩宋詞,千言萬語,萬葉千聲,也都“仿佛為季節謳歌”。春天開花的田野,要配上一點歌聲才好;秋天的晚上,看得見月亮的高樓上要有人吹笛子,而且是彆家遙遙地傳來的才有味道。綠樹上開白花才好看,走在水邊的青草叢中送彆,要穿白衣服,這樣,乘在舟上遠去的人,才可以遠遠地看見。所謂傳統,就是那些與生俱來的東西的疊加和擴大吧,這項傳統在我們這裡,卻正在消失之中。烽火連天的時代,描繪四季風物,成為最奢侈的行為,此後多少年,紅日青山向日葵,成為一統天下的季節意象,隨後又猝不及防地遇到農業社會轉型,環境惡化,季節感漸漸被消滅了。文學雜誌上的,從此都是沒有季節感的,或者是單位屋子裡的鬥爭,或者是李老漢和桂花嫂的偷情,它們是粗鄙的“故事會體”,沒有潤澤度,是不耐煩有,也是沒能耐有。在接受了時代的化療,將有關傳統的細胞統統殺死之後,我們的對季節的感受力消失了,以至於謝有順先生要寫下《警惕拋棄故鄉式寫作》來大聲呼籲文學作品中的景色描寫。而我們像《移魂都市》中被絕滅了過去並被禁錮在沒有季節的都市中的人,還恍惚地記著大海藍天、清風明月,並苦苦追思,卻屢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