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女巫布萊爾》中的女巫為何叫布萊爾?因為,1973年的恐怖片《驅魔人》中扮演著魔女孩的童星名叫琳達·布萊爾。成名要趁早,但沒有人比童星們更早。他們早早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語彙,彙入我們的記憶。自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英國喜劇大師卓彆林在影片《尋子遇仙記》讓八歲的傑基·庫根扮演五歲棄兒,使他成為影史第一位童星後,上帝便不斷地將這些出現在電影和電視中的孩子作為“最好的禮物”送給我們。從秀蘭·鄧波爾、朱迪·嘉倫到斯嘉麗·約翰遜,從陳娟娟、鄭小秋一直到陳庭驊、曹駿、阿爾法、張一山,從《綠野仙蹤》、《草原上的小屋》到《成長的煩惱》,一直到《第六感》、《捉迷藏》、《陽光小美女》,從《迷途的羔羊》、《啊!搖籃》到《家有兒女》,從大蕭條時期到二戰到富裕浮華的七十年代一直到今天,他們一代代地走上銀幕,在最動蕩的時代裡,給我們以最實在的安慰。但他們卻為自己的成名付出了代價,亦付足了代價。過早成名,過分被關注,過早進入成人世界,給他們帶來許多心理問題。他們不是洋娃娃,必須長大,長大後的形象未必能繼續被人接受,他們或者還要延續曾經的榮耀,繼續在演藝路上走下去,或者要進入普通人中,學著適應沒有歡呼的日子。因此,吸毒、酗酒、怪異的醜聞是最經常發生在曾經的童星身上的事,早夭與墮落亦不罕見,在童星吞吐量巨大的好萊塢,他們擁有一個專有名詞“過氣童星”,更有人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歸結為“童星詛咒”。人,必須要學著自己長大。不論是不是童星,都必須要自己學習長大。他們中有人努力長大,努力破解這種詛咒,或者像朱迪·福斯特那樣,屹立在好萊塢權勢榜上,或者如娜塔莉·波曼、斯嘉麗·約翰遜一樣,安全度過青澀的青春期,成為好萊塢接班人,或者像本·阿弗萊克那樣,才華橫溢加上輕度叛逆,反而顯出個性,或者像哈利·波特的扮演者,剛滿十八歲就全裸演出話劇,並成為英國十三歲到十九歲青少年中的首富。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一代的童星還在不斷出現,並迅速成長,迅速到,像打了催化劑。例如達科塔·範寧,我們對她的記憶,還停留在《捉迷藏》的時代,她卻在迅速成長,女大十二變——不過十二歲,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毫不猶豫地出演兒童性侵犯題材的《獵犬》,並有裸體演出,一心挑戰波姬小絲和朱迪·福斯特在這個年紀演雛妓的記錄。稍後,立刻就有新的童星接上了茬,比如《選美一家親》(《陽光小美女》)裡的阿比蓋爾·布蕾斯琳。不過,她很快也就長大了,快到像一棵抽條的柳樹,快到讓我們困惑,很快,她就要麵對成名和轉型的煩惱。他們能否破解魔咒?人生,弦急聲促,各有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