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客人後,樂廣就招呼衛玠回了花廳坐下,一不講學,二不論政,隻看著衛玠長籲短歎,看的衛玠都發毛了,樂廣才道:“你也大了,有些事該讓你知道了。”這是一句很有歧義的開場白,放在電視劇裡往往就代表著一大波狗血正在靠近。而且大多都是你其實不是你媽or你爸生的之類的話。衛玠在心裡告訴自己,不不不,肯定是你理解的姿勢不對,你老師這麼高潔正經的人,才不會和你講什麼家族辛秘,野史八卦呢。還記得嗎?你是胎穿啊,你確實是你媽親生的啊!樂廣不知道衛玠看似平波無瀾的裝逼表情下,藏著怎麼樣一個腦洞,隻是按照他的步調道:“你祖父和舅舅主張不應該告訴你,但我卻覺得你應該知道。”衛玠:老師,你知道你越說越有歧義了嗎?再這樣下去,我都要開始腦補男男生子了啊!拓跋六修:……你真的是個直男?幸好,最後的結果並不是男男生子,而是畫風突變的朝堂政鬥。“皇上要對國子學和太學進行整改,有人借機發難,言你祖父當年曾上書‘魏立九品,是權時之製,非經通之道’,衛家子孫肯定願意堪當表率。”衛玠的祖父衛瓘,是個哪怕沒有《晉書》,也像是穿來的神奇人物。在沒得到《晉書》之前,他就曾和當時的太尉一起對晉武帝上書,表示九品中正製隻是權宜之計,實非長久之道。以貴為品,於民生不利。雖然因為種種政治考量,曹魏的九品中正製還是延續了下來,但衛瓘此舉卻也在不同的人心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官。隻不過因為提議最終沒能成行,這才沒有世家針對衛瓘。如今晉武帝突然抽風,又重新重視起了多為寒門子弟就讀的洛陽太學,不少覺得自己的既定利益被冒犯了的世家就不乾了。說這些之前,就要先介紹一下國子學和洛陽太學之間的區彆了。國子學和洛陽太學都是官學。但洛陽太學的曆史更悠久一些。始自漢朝,是古代曆史上第一座由中央設立的國立大學。生員混雜,士庶皆有,曾達到過三萬人同時就學的浩大規模。為東漢培養、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政治人才。三國之後,曹魏複立洛陽太學,大體上沿襲漢製,仍不分士庶,想要繼續延續洛陽太學的輝煌,為朝廷選官提供人才和便利。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卻沒能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曹魏時期的社會已與漢朝有了很大的不同,世家門閥驟然崛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形成了一個十分特殊的、足以抗衡皇權的特殊群體,他們世代有彆與眾,已經習慣了自己高人一等,根本不想和寒門在混在一起。當然啦,這些高門給出的理由,肯定不可能是“我就是看不起你們這些鄉巴佬”這種槽點滿滿的話,而是扯了一層寒門基礎差、與世家子弟的起點不同、難以一起接受同等教育的遮羞布。世家子弟恥與寒門為伍,多讀家學,很少再有人去就讀太學,官學名存實亡。等到了司馬晉時期,晉武帝想重振官學。作為一個腦洞帝,他為了解決學校有名無實的情況,就於鹹寧四年,在洛陽太學之外,又另設了個國子學。對世家子弟表示,表示既然你們不想讀太學,那就都來讀國子學吧。晉朝的社會就這樣漸漸形成了中央官學的雙規製度。大家默認了一個潛規則,世家高門、五品以上官僚的孩子,去讀國子學;寒門地主、六品以下官員的孩子,隻能選擇太學。曆史上,晉惠帝癡傻,朝政被賈南風、諸王以及世家出身的大臣所把持,他們乾脆就直接把這個略帶歧視的潛規則,變成了明文規定。你再有才又怎麼樣?隻要不是世家,那就對不起了,我們不帶你玩,打死不帶。這為以後的曆朝曆代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長達千年之久。明文規定的歧視,和潛規則裡的歧視,雖然都是歧視吧,但很顯然前者的殺傷力更大。好比這讓世家的權利進一步擴大,給高門子弟造成一種,反正無論如何我都能上官學,都能當官的人生錯覺,那他還努力什麼呢?想不懶惰都不可能;也好比,以前沒有明文規定時,遍地世家的國子學,就像是吊在寒門眼前的一根胡蘿卜,讓不少甘於忍耐的人覺得,他們沒有進國子學,隻能說明他們不夠優秀,不夠勤奮,而不是製度有問題。但是當他們被明明白白的告知,你再優秀、再努力也沒有用……這種進身無望的絕望,會讓不少人開始琢磨“另辟蹊徑”,好比另投明主,造個反什麼的。曆史上的西晉,就像是個不斷添加各種矛盾的火藥桶,隻缺一根火柴就拉著所有人陪葬。如今的西晉嘛,司馬衷還沒上位,晉武帝餘威猶在,所以矛盾還沒有那麼激烈。晉武帝也已經在有意識的控製這種階級的不穩定,覺得不能再任由國子學和太學這麼對立下去。當然,他還沒有什麼人人生而平等的偉大情操,他隻是覺得朝堂上的世家權利太大了,他要扶植出一個政治團體來與世家玩平衡遊戲。那麼,這個團體從哪裡來呢?晉武帝這才從記憶深處挖出了曾經煊赫一時的洛陽太學。日趨年邁的晉武帝,有著很多老年人都會有的毛病,倔強,小孩子脾氣,說風就是雨。他商量也沒商量,就一拍腦門的在朝堂上提出了要對國子學和太學現狀進行改革。但是,全天下不止晉武帝一個聰明人,更不用說晉武帝也不太聰明。世家多敏感,在他們看來,國子學和太學並不僅僅是兩個官學那麼簡單,在某些世家眼中那幾乎已經代表了晉朝的士庶之彆。晉武帝提出改革,不難讓人聯想晉武帝這是不是要對世家動刀。簡直是捅了馬蜂窩有木有。於是,不等晉武帝表示“至於如何改革,諸卿可以開始商量了”。朝堂上一大半數的世家就已經嗬嗬以對了。而另外小一半沒站隊的世家和寒門,就顯得格外的刺眼。其中就有在鬥倒了楊駿後,成為朝堂第一人的衛瓘,連衛瓘的親家司徒王渾和王濟,都質疑起了衛瓘的立場。衛老爺子的立場其實很簡單,他是世家,他不可能不為世家著想。但是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很有國家情懷的人。更不用說他還手拿唐朝人編寫、現代人翻譯的《晉書》,那讓他的整個視野和格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站在了更加長遠的角度考慮這個事情。考慮的結果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衛老爺子想世家好,也想國家好。他覺得世家之所以高人一等,是因為世家子弟與生俱來的資源以及他們後天努力出來的優秀,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那一身“血統”。世家也需要經曆優勝劣汰,他們應該優秀到不懼任何挑戰。如果有些世家子已經荒於嬉到連寒門都比不過,那他們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在有了寒門學子的追趕壓力下,可以讓優秀的世家變得更優秀。也可以讓皇帝看清楚,他們世家世代為官,不是因為他們在偏袒自己人,而是他們優秀到理所應當,寒門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當然啦,優秀的寒門如果能發展下去,一個百年之後,就又是一個新的世家嘛,還能為世家輸送新鮮血液,好比樂廣和他優秀的兒子們。但其他不少的世家,卻並不會懂衛老爺子的這一番苦心,他們隻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繼續占據優勢,他的祖先是高官,他是高官,他的子孫也必須是高官。哪怕躺在功勞簿睡大覺,也能睡個成百上千年的那種。他們覺得衛瓘根本就是站在庶族一邊,他看好寒門,提拔寒門,與寒門接親,甚至讓自己最優秀的孫子拜寒門為師,簡直是斯文掃地,有辱門風!他們不能再讓衛瓘繼續在這條邪路上走下去了。有幾個也不知道該說他們腦筋靈活,還是善於作死的世家大臣,為了逼衛瓘站隊,就提出了既然聖上要改革國子學和太學,不如派幾個世家子弟去就讀太學,為基礎差的寒門當表率,帶動世人好學的風氣。好比衛司空的孫子衛玠,已然十二,也到了該上官學的年紀了。身為衛玠外家的王渾和王濟,怎麼都沒想到最後坑到的反而是自己人。衛玠有自己的老師,大部分世家子弟都有,他們不僅有名士當老師,還有名士親戚免費言傳身教。所以,世家子弟進入官學,求學的少,更多的反而是在進行一種社交活動,是他們踏入社交圈的開始。中國是個人情大過天的社會,做什麼都要靠人脈,把自己整的孤島似的,注定是行不通的。但是長輩們的交情,並不一定能延續到子孫後代上,還是需要他們自己培養。去國子學,就是世家子弟開展人脈的重要裡程碑。衛玠可以在那裡結識長輩朋友圈以外的世家子弟,甚至是用那張無往不利的臉,為家族添加新的友情鏈。但是如果把衛玠放到太學去,在一堆注定沒什麼出息、最多也就做到六七品官的寒門子弟中,衛玠又能交到什麼朋友呢?最主要的是,和寒門混在一起,很容易遭人恥笑啊。王濟是堅決不會同意他妹子去讀太學的,於是他跳了出來,和對方大戰三百回合,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因為王濟這個地圖炮首先發難,戰火升級,甚至到了上演全武行的地步。王濟公報私仇的壓著對方狠打,他爹王渾上前都沒用,拉都拉不住。當然,王渾到底想不想拉也是個問題,讓自家外孫去上太學,王渾當然是不樂意的。他隻是出於共同利益,才不得不站在世家這邊。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看著兒子把那人打了,他也是很痛快的。晉武帝無力控製局麵,隻能先結束掉亂哄哄的早朝,押後再議。樂廣之所以回來晚了,不是被晉武帝留下開小會,而是和衛瓘、衛恒、王濟等十分關心衛玠的人,先私下裡商量了一下對策。最初提出讓衛玠去太學的人一看就不是很了解衛老爺子整個人,他豈能願意接受威脅的?威脅他,隻會把他推的更遠。他堅定了內心的想法,一定要借著這次官學改革,整頓世家內部日漸懶怠的風氣。不僅如此,這個愚蠢的提議,還直接把本來站在他們那邊的王濟,推到了對立麵。等衛老爺子把自己的想法在私下裡和王濟交流了一番後,王濟就徹底倒戈,不僅如此,還開始積極“策反”起了他阿爹以及一眾親朋好友。衛瓘根本沒準備告訴衛玠這些,因為他會處理好一切。樂廣卻覺得應該尊重衛玠的意見,他的學生是個很有主意的人:“所以,你的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