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也並非遍地荷花與牡丹。蘇東坡不能一天到晚談笑、唱歌、演單口喜劇,月夜到湖上泛舟,因為獄中有一萬七千個欠債和私鹽犯人等著宣判,有蝗災要治,有航道要疏通,有饑荒要調查。他這段時間所寫的幾百首詩很難找到固定的主調。他寫喜劇詩和諷刺詩,充滿才情的風景詩、抒情詩、喧笑詩,還有不少含淚的作品。在他酒席上喧嘩、愉快、嬉笑的外表中隱藏著不安、沮喪、悲哀、甚至恐懼的精神。沒有人比蘇東坡更充分表達民間的疾苦,他的才華使他將彆的作家想要表達的一切更充實、更完整地化為詩歌和優美的文字。但是蘇東坡離開京師來這兒,心裡掛著創痛。他對政事的發展傾向暗感恐懼和悲哀,他的傷痛比彆人更深。他曾描寫如下:他在密州寫給喬太博的一首詩總括了熙寧四年(1071年)到熙寧九年(1076年)間多產時期他在杭州和密州的一般看法:另一首寫給孔文仲的詩表達了他對官廳盛事的輕蔑感:隨著他歡笑的詩篇我們也聽到呼喊與歎息。我們聽到鳥雀的鳴聲夾著獄囚的呻吟,水車的咕咕聲夾著老農婦的哀訴。湖上的喜宴也夾著他稀發漸白的怨歎。蘇東坡是無法預測的。他習慣用最自然、最簡單、毫不雕琢的方式來開始他的詩篇,他會引用一兩個古代的典故,然後就沒有人知道下文,他自己更不知道。有時候他會寫出毫不連貫卻十分傑出的奇文,寫出毫無計劃的詩,先記下一時的怪印象,然後就筆帶尖酸、諷刺、或者憤世嫉俗的思想。他詩文兩絕,“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也可以說他的文風屬於不能自己的一行。當時朝中最恨自由的批評,這種文風難怪要害他惹禍上身。蘇東坡不知道下一句要寫什麼,他也不在乎。他天才橫溢,常常一連寫四、五首同題同韻的詩篇。有一首詩開頭描述行將下雪的氣氛。頭幾句如下:接信的朋友以詩相和,他就寫了第二首詩,開頭如下:朋友再和,他又寫第三首,頭幾句是:第四首開頭如下:第二首給他惹上了麻煩,因為他寫到失去自由的魚獸,不免繼續發揮下去。接著就是描寫獄中遭鞭打的犯人,和連累入獄的犯人妻子兒女,這些都是長詩,他必須首尾同韻,繞著此一韻律來思考。其中兩個韻腳是“逋”和“摹”。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作詩火急追亡逋”。另一首詩自然而然說“歲荒無術歸亡逋”。至於“摹”字,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孤煙落日不可摹”,但是描寫犯人的詩中不免說“鵠則易畫虎難摹”——顯然指苛政而言。蘇東坡不是一個高興時故作悲哀,悲哀時故作歡笑的人。很多朋友和他通信,彼此寫詩相應和。現在劉恕和李常都在九江。孫覺在湖洲,離杭州北麵不遠。這些都是共同反對王安石新政的人,如今都在東南任職。他們都討厭政壇的現狀,此時王安石仍然當政,不過他們沒有那麼倔強了,就把意見擱在心裡。韓琦和歐陽修已逝。富弼和範鎮辭官歸隱。司馬光潛心著作。張方平沉迷酒杯,東坡的弟弟明哲保身,一句話也不說。東坡不夠圓滑。一個人親眼看到百性受苦,這隻是該不該忘掉一切後果表達心中感慨的問題。也許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隨著田園美詩,他還不斷寫鄉村不美的一麵。他不是瘋狂,就是太熱心了。他知道自己的詩篇遠達京城,但是他不在乎。這些詩一天天堆成他罔顧政府威信的罪名,我們不妨仔細研究其中部分詩句。分開來看隻是應景,湊在一起卻成為一冊抗議詩。舉幾個例子就夠了。他用最簡單的語法描述人民奉召挖鹽河的慘狀。他身為監工的官吏,看到工人黎明即起,他用很多字句來描寫“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的情形。他到杭州西南的富陽,曾寫了一首清新、愉快的律詩來描寫青天,開頭如下:但是他難免看到許多事情,描寫“春入深山處處花”,也順便提到農民的夥食。他們正在吃竹筍,筍味雖甜,卻沒有鹽味,“爾來三月食無鹽”,隻因為政府專賣戕害了食鹽的生意。他放手寫去,不知不覺提到農夫的小兒子利用農民貸款,拿到錢就留在城內花個精光,回家隻帶回來滿口城腔,因為政府聰明,貸款處隔壁就設了酒鋪和娛樂場所。他南行到太湖區,見到高大美髯的好朋友孫覺,彼此都是書畫行家,他在好友的名帖集上親筆題了一首詩,不過他詩中也說:“嗟餘與子久離群,耳冷心恢百不聞。”他寫詩描述水車上湧奔的流水,也寫了一首“吳中田婦歎”:杭州潮汜時節他寫了幾首觀潮歌。每年中秋杭州人都老遠到錢塘江畔觀潮,潮水由海上進入狹灣,不斷高漲。潮水未來前,通常都有海上表演。不知道他們怎樣弄潮。遊泳健將名叫“打浪兒”,好象是乘小船出海,船上有紅綠旗幟迎接來潮。蘇東坡寫了不少通俗的歌曲給弄潮兒唱,道出了白浪吞紅旗,浪峰掩越山的奇景。但是他也寫出淩晨酒醒後內心的感慨:有一首詩把當權者比為夜梟,日後也害他惹上麻煩。他和周邠同遊嶺南。根據日後他們審判蘇東坡的說詞,一位嶺南官吏曾起草議狀,要求簡化免役稅,這位官吏帶議狀北上杭州,如今歸來,就把經過告訴蘇東坡。“我被夜梟趕出來了。”官吏說。“你是指什麼?”蘇東坡問道,官史說他曾帶計劃入城,獻給稅吏,後者派兵送他出城。蘇東坡一看他的奏議,發現他提出的稅製簡單而完美。“你所謂的夜梟是什麼?”東坡問道,官吏就回答說:“那是通俗的寓言。有一天燕子和蝙蝠吵架。燕子說日出是一天的開始,蝙蝠說日落才是開始。相持不下,就去征求鳳凰的意見。路上有一隻鳥對他們說,‘最近沒看到鳳凰,他有時候告假,有時候長睡不起,現在夜梟暫時代替他的職位。你們不必請教他了’。”他當時寫了一首詩給周邠,語中充滿去意和沮喪:後來這些詩都被當權者詳細收集與調查,其中並沒有叛變的意思,沒有公開批評,沒有明白反對當局。但是這些詩具有蚊子叮的效果。叮幾下叫人著惱;叮太多就叫人整夜睡不著。蘇東坡的密友王詵駙馬出版這些詩尤其教人生氣,他是皇帝的姊夫哩。當時流行用詩來溝通思想,兩行好詩比聲勢淩厲的表狀更能奏效。蘇東坡很受歡迎:他的詩句被文人爭相傳誦。蘇東坡的呼聲終於到了不能忽視的地步。熙寧七年(1074年)他杭州任滿。當時他弟弟在山東省濟州(現在的濟南)任職,東坡自請調到該省。願望實現,這次被派往青島附近的密州擔任太守。他在密州隻乾了兩年就被調任徐州太守。由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做到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東坡對杭州南北寺廟的僧友告彆,就攜家北上。他太太買了一個十二歲的丫環,生性聰穎,名叫朝雲,後來在蘇東坡生命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密州是非常貧瘠的地區,主產大麻、棗子和桑樹,此地的生活與杭州真有天壤之彆。這時候官員的薪俸銳減,蘇東坡在《杞菊賦》的序言中說:“餘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王安石罷官,現在惠卿得勢,又設了一種新稅。該區人民根本負擔不起免役稅。兒童在路邊奄奄一息。蘇東坡的一首詩曾說他“灑淚循城拾棄孩”。幾年後,他在一封信裡提到他曾救了三、四十個即將餓死的孤兒,把他們安頓在各個家庭裡。這是蘇東坡最沮喪的時期,說也奇怪,詩人最悲哀的時候卻寫出了最好的作品。照中國的標準,他在這段期間達到詩詞的成熟期。憤怒與尖酸都過去了,隻留下滿心安詳與去意。就連他在自然中的歡樂,以及當日的趣味也更醇美,與杭州時期年輕的情致截然不同。他愈來愈仰慕陶潛——中國田園大詩人。他的“西齋”詩簡直和陶潛一模一樣。這首詩中不但可以看出真正的安詳與滿足,而且完全和自然融為一體,對自然的聲音色彩也含有平靜的喜悅。他與自然達到了完美的和諧,所以才能寫出《吏隱亭》詩:由於這種神秘的觀點,他獲得靈性的自由,有如白雲,漫無目標地浮在山頂上。“望雲樓”詩如下:說來有趣,子由常常讓蘇東坡寫出最好的作品。東坡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想起了弟弟,就寫了一首詞,詞牌是《沁園春》:他在密州想起未能相見的弟弟,就寫出了史上最好的中秋詞。批評家說,這首詞一出,其它描寫滿月的作品都不值一顧了:《中秋》是熙寧九年(1076年)在密州寫的,我已經說過,是樂曲的小詞。我不妨分析這首詞的格局和結構。中國詞和詩一樣,都以四聲為韻,而不是用輕重音。字音可分兩種,一是平聲,相當於英文的張口音節或脆音。一是仄聲,相當於英文中以氣音收尾的音節。差彆類似“song”與“sock”,“seen”與“sick!”或者問句結尾與句點結尾之間的差異。(西方人)必須了解中文詩音樂性形成的腔調基礎。中文是單音節;而且英文詩中非重音節常用的助動詞,中文也經常省略。單字使重音明顯,便於發揮音係的感情。因此中文詩的韻律——無論古詩、唐詩、詞——都全賴字音微妙多變的對比。例如有一種基本的規定,韻腳若是平聲,不押韻的句子就要用仄聲收尾,反之亦然。以《中秋》為例。我們敲杯為“平”,拍桌子為“仄”,讓每個字代表圖中的音符,就很容易看出下表的格局了:第一節1.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3.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第二節1.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3.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押韻的句子都用同一聲調(仄仄仄平平),因此便成為主要的律韻字。每一句開頭不同,導向主韻句,就成了互相對比。重音和樂譜相反,總落在最後一個音符上;因此每行最後一個音符的變化是必然的,某幾行第一個音符倒可以稍微放寬。如此看來,第四長句其實是第一句的重覆。除了第一句之外,第二節的音格和第一節完全相合。第二節的第一句步子加快,縮成三字、三字的小句,但是仔細研究,卻現出同樣的結尾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