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1 / 1)

格調 保羅·福塞爾 2474 字 1個月前

有許多種標準,有趣是其中之一。經過許多年的,似乎越來越重視一本書的趣味。書架上的書那麼多,取哪一本讀呢?除非你有嚴肅的心情,否則不會去碰那些大部頭的經典。它們的分量過重,令人望而生畏。不過也有一類書,談的是嚴肅問題,讀來卻意趣盎然。比如談論社會等級問題,不可謂不嚴肅,這是個想起來就會個人絕望的話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曾經產生了大批激進思想家,對他們思想的傳播則導致了無數次革命和戰亂。但是我想推介給讀者的這本書,談的也是階級話題,揭示的道理也很深刻(至少我這樣認為),但讀起來卻充滿樂趣,有如飲一杯陳年佳釀的紅酒,它的鋒利包裹在厚實的趣味之中。本書的英文原名是“CLASS”。在英語中,這個詞既有階級、階層和等級的意思,也含有格調、品味的含意。說一個人是否“cssy”或說一個人有沒有“css”,並非在說他或她的社會地位和階層高或低,而是說他或她有沒有品味和格調。因此作者的書名取“CLASS”一詞的雙重含意,通過人的品味和格調來判斷他或她所屬的社會階層。保羅·福塞爾,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文學教授,著名文化批評家,曾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美國康涅迪格學院和拉特格斯大學。他的關於二戰時期美國社會文化的專著曾獲得197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是英美文化批評方麵的專家,檀長於對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研究觀察,視角敏銳,語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善意。本書出版之後在美國立刻引起轟動,一方麵好評如潮,另一方麵也受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猛烈批評,認為福塞爾誇大了美國的等級偏見,對窮人缺少同情和道義支持,對人類的弱點過於尖酸刻薄,等等。其實作者在著作發表之前就清楚地知道人們的反應,正如作者在本書開頭時寫道:“今天,你隻需要提及社會等級這個話題,就可以輕易地激怒彆人。……最近有人問我正在寫什麼書,我說正在寫一本關於美國人的社會等級的書。人們聽後馬上會先緊一緊自己的領帶,再溜一眼襯衫袖口看看有沒有磨損開線。凡分鐘之後,便悄悄地站起身來走開。”什麼是一個人的社會等級標誌?在今天這個時代,由於人類生活質量的普遍改善,社會觀念的進步,這一問題已經不那麼容易回答了。它常常不是你的職業,不是你的住宅,不是你的餐桌舉止,也不是你能掙多少錢或者擁有多少財產,而是一係列細微的、你在自覺不自覺中所呈現出來的行為特征的混合,正是這一切構成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等級定位。眼前的這本書,是我所讀過的關於社會等級這一話題的最機智、最有趣,最辛辣、而又多少有些令人惱怒的佳作。我有不得不承認,人的社會等級或地位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誰高誰低?怎樣識彆,識彆的標準是什麼?作者並沒有用學術的社會研究方式回答這些問題,而是繞開理論上的爭論,從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話語裡呈現出的特征來分析判斷人的社會階層。按作者的話說,他隻從“可以看見的事物和可以聽到的話語所傳遞的信息來分析人的社會階層,而不考慮他們的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作者認為,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不可見,而種族雖然可見(膚色),但並非個人選擇的結果,因而不在作者的考察範圍裡。作者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顯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品質。固此在時,這本書不應被看作一本學術研究專著,而應當被看成是一本社會等級表象觀察指南。那麼作者的等級標準是什麼呢?通過大量的觀察之後,作者認為,正是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調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而這些品味格調隻能從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比如一個人的穿著,家裡的擺設,房子的樣式和格局,開什麼車,車裡的裝飾,平時愛喝什麼,用什麼杯子喝,喜歡什麼休閒和運動方式,看什麼電視和書,怎麼說話,說什麼話,等等。作者根據人們的生活方式取向,給美國社會分了九個等級,用辛辣嘲諷的語言歸納了這九個等級在生活品味方麵的差異。從1994年第一次偶讀此書到現在,我已經讀過至少三遍了,而且每讀一次,都會對美國社會各個階層人的行為特征增加新的認識,不先是對周圍的普通人,而且也包括celebrity,即所謂社會名流。無論現在他們已經多麼有錢,你隻需注意一下他或她的衣著和言談舉止,再按照福塞爾提出的標準加以衡量,就能判斷出他們最初來自什麼階層,而且完全正確。儘管此書的初版發表於1979年底,但在稍微用心觀察過周圍人的生活之後,我發現作者揭示的許多特征在九十年代的美國仍然有效,人們在生活格調和趣味方麵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中產階級仍、日在房問裡滿鋪化纖地毯,貧民階層仍舊愛打保齡球。習慣於喝易拉罐裝啤酒的人們雖然慢慢改為喝玻璃瓶裝啤酒了(並非由於趣味的改變而是由於環境保護的原因),但是並沒有改為喝口味偏乾的葡萄酒或者進口礦泉水。我開始意識到作者的尖銳所在,人的生活品味隨著他的成長一旦形成之後,一般不再會發生大的改變,即使經由有意識的熏陶禾訓練(我不得不想起全國各地正在興起的禮儀學校,剛從禮儀學校畢業的人又開始隨地吐痰了),似乎也收效甚微隻能使人再次想到“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說法是不是貴族倒不那麼要緊,但是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格調則絕非易事。由此推論,用生活品味考察人所屬的社會等級甚至是一個更為衡常、更為有效的標準。一個人可以在一夜之間暴富,但卻不能在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生活格調這就是我們今天為什麼經常看到腰纏萬貫的富豪,其舉止和品味還保持著昨日“貧民勞動者”的本色。當然,作者並非意在貶低某些階層,抬高另一些階層,作者實際上嘲諷的是人們在等級問題上暴露出的虛榮、自大、粗俗和缺少品味。這些特征並非偶然的選擇結果,而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比如,美國人數最多的階層——中產階級,按照作者的分析是最為虛榮和勢利的階層,原因則是由於他們像螺絲釘一樣可以被隨意替換,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慮。在這樣的心態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須得到他人的承認,要在他人眼裡看起來生活過的既得體又安全。因此他們的愛虛榮和喜歡炫耀在衣食住行和話語上必然體現出來。但是。從本質上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從更低的社會階層奮鬥上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缺少富人階級才會有的高級生活品味,因而在生活裡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個性的、標準的,可以明確指示身份的物品。作者顯然非常反感這種拘謹的循規蹈矩,毫無節製的炫耀,以及缺乏創造性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字裡行間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冷嘲熱諷的情緒。儘管作者的主旨是用人的外在生活特征來分析判斷一個人所屬的社會階層,我們還是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努力的另一個向度,即為社會等級劃分提供新的觀察依據。在今天的社會裡,社會等級已經由更多的文化標準來確立,而不是簡單的以有產和無產、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等標準來劃分。人們可以經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來改變社會地位。另一方麵,僅僅有錢並不能提高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還必須提高文化品味與生活格調。沒有品味的人永遠不能改變自己最初所屬的社會階層。本書另一個最大的特點在於,每個讀者都會在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以及自己周圍熟悉的人們的生活,然後根據作者提出的言行舉止特征來檢驗自己和彆人的社會等級,或者感到滿意,或者(更多的時候)感到害臊和汗顏,甚至感到一絲莫名的憤怒,因為你發現自己一直以來追求的東西竟然都缺少品味,自己原來是個沒有多少格調的人。而且你發現周園的很多人都不像你以往認為的那樣是些很有檔次的人;相反,他們不少人居然隻能算是個中產階級甚或是貧民階層裡的一員。這無疑是令人難堪的事情。我以為,這本書的獨到和有價值之處就在於,它指出了品味和格調在社會階層劃分裡的重要性,因為品味和生活格調是可以培養和學習的,它恰恰不像金錢和財產那樣,獲得的過程常常是一個人在精神和道德方麵墮落的過程。通過自身的教養。品味的提高,一個人不需擁有很多金錢,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社會地位。作者為了給自己所屬的這樣一個社會階層定位,提出了調階層這一概念,即指那些有品味、有創造力、有思想、有影響力、生活得體但並不富有的階層。這一概念後來成為了美國新一代人的文化標識,比如80年代的“雅皮”階層和90年代的“文化另類”(alternatives)階層,從而進一步的解構了傳統的等級社會,為社會分層標準開辟了新的向度。今天的中國,正處於社會等級分層的新十字路口。幾十年的平等社會的神話已經打破,人們的社會等級觀念正在急速地更新。推動這一變革的最有力的因素就是金錢。占有金錢的多少正在把人們的社會地位重新劃分。金錢取代了平等和社會公正,開始編織自己的神話和傳奇,編織人們的生活夢想,同時毫不猶豫地粉碎著一大批人的致富期望。金錢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隱喻,一個可欲不可求的價值符號,一個雙重的象征:即象征著全部有關幸福的夢想,又象征著所有追逐金錢者的噩運。於是人們困惑地問道:難道這就是我們要實現的社會理想嗎?這樣想或多或少有些過於悲觀。事實上,在中國,一種新的社會生活觀念已經或正在開始形成。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到,無止境地追求金錢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也未必可以順利地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追逐金錢耗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和創造性,而珍貴的不能重複的生命卻在悄悄地流逝。不管現實中存在多少令人沮喪或使人激動不已的事實,有人發財致富,有人陷於貧困,但處在這兩極之間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正在得到明顯的改善。他們不再是窮人,儘管他們也遠遠沒達到富人的收入。正是這一部分人發出了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屬於什麼階層?如果不喜歡追逐金錢,我們的希望在那兒?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這個社會在金錢統治的道路上還會走多遠?本書正是在這一向度上提出了社會分層的新的標準。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這種標準,無論你承認不承認這樣的事實,有品咪有生活格調立刻能夠使人們對你刮目相看(文化痞子和玩世不恭者除外。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的人數同前幾年相比正在越來越少),使你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賞,因而提高了你的社會地位。金錢固然重要,但是隻有金錢並不能使你獲得普遍的認可、尊重和賞識。你怎樣花你的錢,用它帶來什麼樣的消費,這些消費使你呈現出什麼特征,則成為更加要緊的問題。儘管作者討論的是美國社會中的等級現象,但市場經濟帶來的世界化趨同態勢,美國對全世界其他國家越來越深的商業和文化影響,使得本書中描述的種種現象,已經可以在中國找到今人悲哀的對應。美國昨天和今天的等級困境,也許就是中國明天的生活鬨劇。如果本書能夠成為一麵鏡子,使中國人可以從中看出每個人未來的或正在顯露的鄙俗和醜陋,從而開始注意培養品味和生活格調,也許還來得及避免跌人惡俗的低級生活趣味。最後,我還想談的一或是,此書的藝術特色。保羅·福塞爾原籍英國,後來移民美國。他的寫作板具個性,措辭考究典雅,句子長而複雜,是典型的英式寫作風格。他在行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反諷手法,敘述幽默詼諧,有時幾乎到了尖酸刻薄的地步。再者,書中對美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觀察和展示達到了精微至極,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社會批判眼光,是絕無可能做到的。這樣一種風格,要想在譯文中全部體現出來,簡直沒有可能。倘若我沒有在美國長期居住的生活經驗,是決計不敢去翻譯此書的。好在兩位年輕譯者對作者語言的把握誤差不大,這才保證了譯文的基本質量。我想說的是,即便不能完全體現保羅·福塞爾的藝術特色,這個譯本在展示作者的思想風格方麵,無疑是一次經得住檢驗的努力。在停筆之前,我不由地想到法國後現代大師羅蘭·巴特,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他說:“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閒暇。”錢和權力對於一個生活在商業社會裡的人來說不可全無,否則你會生活得沒有尊嚴和安全感。但無止境地追逐金錢的生活也不值得,因為缺少品味。那麼羅蘭·巴特渴望得到大量閒暇用來做什麼呢?他簡單地回答道:“讀書,寫作,和朋友們交往,喝酒(當然是葡萄酒),聽音樂,旅行等等。”簡言之,過有品味的生活。因此,讀過此書之後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想想,你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麼?至少有一種算法是聰明的:有錢並不必然使你的社會地位提高(這裡並非在說經濟地位,而是社會地位),因為這世界上總是有人不在乎你的錢財。但有生活格調和品味卻必然會受到彆人的尊重和欣賞,因而提高了你的社會等級。保羅·福塞爾寫作此書的九九藏書網初衷,也許正是為了這一目的。石濤一九九八年六月於北京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