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之時,京城之內,宮殿巍峨,朝堂肅穆。
朝廷之上,風雲變幻,暗流湧動。李善長,位高權重,權勢日盛。
禦史中丞劉基,才華橫溢,剛正不阿。其貌清瘦,眼神深邃,有智者之風範。劉基屢獻良策,為太祖所重。然善長忌其才,屢加刁難與加害。
一日,朝堂之上,眾臣商議國事。劉基據理力爭,言詞犀利。善長心中不悅,暗忖:“此子竟敢當眾駁吾之見,實乃不敬。”遂尋機發難。
數日後,善長使人捏造罪名,誣陷於劉基。劉基聞之,心中憤懣,然深知善長權勢滔天,難以與之抗衡。
劉基獨坐書房,麵色凝重,心中思緒萬千。暗忖曰:“吾一心為國,卻遭善長刁難加害。此人如此跋扈,實乃朝廷之禍。然吾勢單力薄,難以與之爭鬥,唯有辭官,遠離這是非之地。”
於是,劉基上書太祖,請求辭官歸鄉。太祖惜其才,欲挽留之。然劉基去意已決,
太祖無奈,隻得準其所請。劉基離京之日,心中感慨萬千。
回望京城,心中暗歎:“朝廷紛爭,何時方休。吾雖離去,然心係國家,願陛下聖明,能察善長之惡。”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皆有才乾之士。一日,二人在朝堂之上,因政事與善長稍有分歧。
不久,善長上奏太祖,稱李飲冰、楊希聖有失職之罪,應罷黜官職。
太祖雖覺事有蹊蹺,然念及善長之功勞,未加詳察,便準其所奏。
眾人聞之,皆驚。對善長之畏懼之心更甚。而此時之善長,卻並未意識到自己之行為已引起公憤。
太祖所任用之參知政事張昶、大臣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獲罪。或因貪贓枉法,或因結黨營私,皆被太祖嚴懲。唯有李善長,仍在朝為官,權勢如日中天。
善長見眾人獲罪,心中暗喜,以為自己地位穩固。愈發傲慢,不可一世。出入朝堂,前呼後擁,威風凜凜。
一日,善長與群臣商議國事。善長獨斷專行,不容他人異議。
有大臣欲言,善長怒目而視,曰:“吾之決策,豈容置疑。爾等隻需聽從,不得多言。”
大臣們敢怒不敢言,心中對善長之不滿日益加深。
朱元璋見善長如此行徑,心中漸生反感。
太祖獨坐禦書房,麵色陰沉,心中暗忖:“李善長昔日有功,然如今權勢過盛,行事跋扈。如此下去,恐危及朝廷。吾當思對策,以製其勢。”
善長卻不知收斂,繼續在朝中橫行霸道。他以為自己之地位無人可以撼動,卻不知危機已悄然降臨。
京城之中,氣氛緊張。眾人皆知善長之權勢,卻又懼其威。而善長卻渾然不覺,仍沉浸在自己之權勢之中。
然此時之善長,依舊我行我素,不知悔改。導致太祖對他之不滿,也在不斷積累。
洪武四年,歲在辛亥。京城之中,春日融融,然朝堂之上,卻有一絲陰霾。
李善長,久居高位,勞心國事,忽感身體不適,遂上書請辭。
善長者,容貌端莊,氣質沉穩。雖年過半百,然雙目仍炯炯有神,眉宇間透露出睿智與威嚴。
善長之病,驚動朝堂,眾臣皆議。
太祖朱元璋,坐於龍椅之上,麵容凝重。聞善長之病,心中亦有憂慮。
太祖思及善長往日之功,遂下詔曰:“李善長,國之重臣,累年效力。今因病辭官,朕心不忍。當厚賞之,以彰其功。”
善長接旨,感激涕零,歸家養病。
善長獨坐書房,麵容憔悴,心中暗忖:“吾雖病退,然心係國家。不知陛下與群臣,能否應對當前之局勢。”
時光荏苒,一年後,善長病愈。太祖念其才,委以重任,命其負責修建臨濠宮殿,並拓移十四萬江南富民到濠州。
善長領命,心中振奮。暗忖曰:“陛下如此信任,吾當竭儘全力,不負聖恩。”善長遂召集工匠,籌備物資,日夜操勞。
修建宮殿之際,善長親臨現場,指揮調度。其身著官服,神色嚴肅,對工匠要求嚴格。
善長曰:“此宮殿乃為陛下而建,當精益求精,不可有絲毫馬虎。”
工匠們敬畏善長之威,皆不敢懈怠。
與此同時,太祖為示恩寵,提拔善長之弟李存義為太仆寺丞,侄子李伸、李佑為群牧所官。
李家一時風光無兩,成為皇親國戚,顯赫無比。
京城之中,眾人皆羨李家之榮耀。
洪武九年,歲在丙辰。京城內外,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朱元璋之長女臨安公主,下嫁善長長子李祺。
婚禮之日,皇宮之中,賓客雲集。公主身著華服,容貌秀麗,氣質高貴。李祺亦是英俊瀟灑,風度翩翩。
二人攜手而行,宛如神仙眷侶。
太祖高坐龍椅,麵帶微笑,看著這對新人。眾臣紛紛祝賀,讚美之聲不絕於耳。京城上下,皆為這樁婚事讚歎不已。
然而,好景不長。李祺結婚一個月後,禦史大夫汪廣洋和陳寧上疏,稱李善長恃寵自縱,對皇帝不敬。
太祖聞之,麵色一沉。心中暗忖:“善長近日確有驕縱之態,然朕念其功,未加責備。今竟有人彈劾,當如何處之?”
善長得知此事,心中大驚。暗忖曰:“吾近日行事,或有不當之處,然絕無對陛下不敬之意。此必有人陷害。”
善長急忙上書,自辯清白。曰:“陛下,臣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恃寵自縱之舉。此乃有人惡意中傷,請陛下明察。”
太祖閱其奏疏,未置可否。然心中已有不滿。遂下詔,削減善長年祿。
善長接旨,心中懊悔不已。暗忖曰:“吾一時疏忽,竟致此禍。今後當謹言慎行,不可再犯。”
但不久後,太祖念及善長之才,又將其重新起用。命其與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同議軍國大事。
善長感恩戴德,再次入朝為官。心中暗忖:“陛下之恩,重於泰山。吾當倍加努力,以報陛下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