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一點情緒感覺都沒有,沒有參照物,越寫越不對勁,得重新構思下一本,儘量加快寫完這一本】
宋真宗諱恒,初名德昌,後易名元休、元侃,立為皇太子乃更名為恒。
乃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
太平興國八年,恒年方十六,英姿勃發,氣宇軒昂。太宗視之,愛其聰慧,遂命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韓王。
恒拜謝,曰:“兒臣必當勤勉,不負父皇之望。”
太宗笑曰:“吾兒有此誌,朕心甚慰。”
恒自此出入朝堂,舉止有度,群臣皆讚其賢。
後恒又改封為襄王、壽王。
每至一地,皆察民情,問疾苦。
百姓見之,皆感其仁德。
所到之處,百姓皆爭睹其風采。
至道元年,太宗病重,思及後事。
乃召群臣商議,欲立太子。
眾臣皆曰壽王恒仁德兼備,可立為太子。太宗然之。
八月,太宗下詔,立恒為皇太子。
恒聞之,涕泣拜謝,曰:“父皇之恩,兒臣萬死難報。兒臣必當以社稷為重,不負父皇之托。”
恒既為太子,愈加勤勉。
每日研讀經史,請教賢臣。李至、夏侯嶠、李沆等皆為其師,恒虛心求教,受益匪淺。
恒常思曰:“吾當以古之賢君為範,愛民如子,勤勉治國。”
及太宗崩,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真宗初登大寶,心懷壯誌。
思及天下百姓之苦,欲行仁政。乃采納宰相呂端之治國建議,起用老將曹彬為樞密使。
曹彬老當益壯,忠勇可嘉。
真宗見之,曰:“老將軍乃國之棟梁,今朕委以重任,望將軍不負朕望。”
曹彬拜曰:“陛下信任,老臣萬死不辭。”
真宗又重用李至、夏侯嶠、李沆等人。
此皆賢能之士,忠心耿耿。
李至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夏侯嶠剛正不阿,直言敢諫;李沆沉穩睿智,深謀遠慮。
真宗與諸臣共商國事,孜孜不倦。
真宗曰:“朕欲使百姓安居樂業,當如何為之?”
李沆曰:“陛下當以民為本,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夏侯嶠曰:“陛下可下詔免除百姓拖欠之賦稅,釋放因欠錢入獄之人,以顯陛下仁德。”
李至曰:“陛下還當重新審問有關拖欠政府錢物之檔案,以防冤假錯案。”真宗然之,遂下詔行之。
詔令既出,百姓歡呼雀躍。有百姓曰:“陛下仁德,吾等之福也。”
又有百姓曰:“吾等當感恩陛下,勤勉勞作,以報陛下之恩。”
真宗聞百姓之言,心中欣慰。
思及百姓之苦,又多次下詔要求免除或減免各地賦稅,用以賑災和其他用途。
各地官員皆奉命而行,百姓得實惠,生活漸有起色。
真宗又思及吏治之重要,乃下詔整頓吏治。
嚴查貪官汙吏,褒獎清正廉潔之士。
一時之間,官場風氣為之一新。
真宗在位,政治清明,百姓安居。
鹹平之治,由此始焉。
鹹平二年,歲在己亥,七月流火,驕陽似火。
遼聖宗耶律隆緒,雄姿英發,目露精光,坐於龍椅之上,顧左右而言曰:“宋室漸弱,吾當率鐵騎南下,取宋土,擴吾疆。”
群臣皆曰:“陛下聖明,宋室可圖。”
遂下詔伐宋。
遼軍鐵騎如雲,旌旗蔽日,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一時之間,邊境烽火連天,百姓驚恐。
宋真宗趙恒,龍顏凝重,坐於朝堂之上。
思及遼軍之威,心憂社稷。
乃曰:“遼軍來犯,朕當如何禦之?”群臣議論紛紛。
有大臣曰:“陛下可遣良將,率精兵以拒之。”
趙恒曰:“善。”遂重用傅潛、張昭遠、秦翰等人。
傅潛,身材魁梧,麵如重棗,威風凜凜。張昭遠,眉清目秀,才思敏捷。
秦翰,勇猛善戰,忠肝義膽。
三人皆領命而去,整軍備戰。
趙恒又檢閱二十萬禁軍,禁軍將士,個個精神抖擻,甲胄鮮明。
趙恒立於高台之上,大聲曰:“遼軍來犯,吾等當奮勇殺敵,保家衛國。”
禁軍將士齊聲高呼:“陛下萬歲!吾等願為陛下效死!”聲音震天動地。
九月底,秋風瑟瑟,落葉飄零。
遼軍至保州附近之長城口。
遼軍先鋒,氣勢洶洶,銳不可當。
宋軍先鋒,亦毫不畏懼,奮勇迎敵。
雙方激戰,殺聲震天。
初,遼軍勝,宋軍稍退。
然宋軍將士,鬥誌昂揚,不屈不撓。
主將激勵曰:“吾等身後乃百姓家園,不可退也。”遂複振,反擊遼軍。
遼軍先勝後敗,狼狽而退。
遼軍轉攻保定。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昭,身長八尺,麵如冠玉,英氣逼人。
聞遼軍來攻,乃曰:“吾當死守城池,保百姓安寧。”
遂率將士,嚴陣以待。
遼軍至,四麵圍攻。楊延昭指揮若定,宋軍頑強抵抗。
遼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遼軍主將怒曰:“小小保定,竟如此難攻。”然無奈何,隻得撤退。
遼軍撤退後,兵分兩路,繼續接近北宋邊境。趙恒聞之,龍顏大怒曰:“遼軍欺吾太甚。”乃下詔親征。
趙恒親率大軍,換掉主帥,調來援軍。一路之上,旌旗飄揚,士氣高昂。
趙恒心中憂慮,思及社稷安危,夜不能寐。
左右勸曰:“陛下保重龍體,勿憂過度。”趙恒曰:“社稷為重,朕豈能安心。”
至莫州,遼軍已至。
趙恒親臨陣前,鼓舞士氣。
曰:“吾等乃大宋將士,當奮勇殺敵,保家衛國。”將士們見陛下親征,士氣大振。
雙方激戰,殺聲震天。
宋軍將士,個個奮勇當先,不畏生死。
遼軍雖勇,然不敵宋軍之氣勢。
最終,宋軍擊破遼軍,取得一次勝利。
趙恒見遼軍敗退,心中欣慰。
曰:“吾等將士,英勇無畏,保家衛國,功不可沒。”遂下令犒賞三軍。
百姓聞之,皆歡呼雀躍,讚陛下之聖明。
此戰之後,宋遼邊境暫得安寧。
趙恒乃思長治久安之策,欲與遼和談,以保百姓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