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生於1236年6月6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淳化鄉富川鎮(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他從小習文,具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其母鄒氏篤誌慈賢,時以先哲訓子;其父文儀,“誌聞道,嗜書如飴”,精研經史百家,對文天祥兄弟教管甚嚴。
文天祥在良好的家風熏陶下,學業出色,先後拜胡鑒、曾鳳、王國望、朱渙、蕭粹叔、歐陽守道等為師。
他在邑校讀書時,看到鄉賢歐陽文忠、楊忠襄、胡忠簡等畫像,便發誓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19歲時,文天祥參加鄉試並獲第一名。
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文璧兄弟倆一同赴臨安參加會試。
二月初一禮部放榜,文天祥、文璧得進士。
五月初八,他們一起前往集英殿參加殿試對策。
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的思想為出發點,針對國家治理、人才教育、軍事國防等方麵向宋理宗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
在國家治理方麵,他主張改革政治,以息民怨,不準外戚宦官參與朝政,強化宰相的權力;
人才教育上,要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軍事國防方麵,要節用財力,富國強兵,加強海防以禦敵寇。
最後,他一氣嗬成寫下萬餘字的《禦試策》,被宋理宗親自擢拔為狀元,理宗大讚“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後,文天祥便以“宋瑞”為字。
然而,文天祥高中狀元後不久,父親文儀病逝,他按製度丁憂三年。
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文天祥結束服喪,前往臨安補授承事郎官職、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為官生涯。
忽必烈率蒙軍圍攻鄂州時,內侍董宋臣勸說宋理宗遷都四明,文天祥堅決反對遷都,寫了萬言書《己未上皇帝書》,乞求理宗皇帝斬殺董宋臣,以安民心,並提出“簡文法以立事”“彷方鎮以建守”“就團結以抽兵”“破資格以用人”四項改革主張,但未被回應,失望之下他自請免職,回到江西老家。
景定三年(1262年)四月,文天祥接受朝廷安排,任秘書省正字,不久後兼任景獻府太子教授,負責給太子上課。
此後,他先後任職校書郎、著作佐郎、刑部郎官等。
文天祥出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在瑞州因政績突出,被召回臨安,先後被任命禮部郎官、江西提刑。但他在官場多次遭到彈劾和罷官。!鹹淳三年(1267年)九月,文天祥再次被召回,後又被彈劾罷官。
如此反複,一直到鹹淳七年(1271年),他共計被罷官五次。
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初九,宋度宗病逝,其四歲兒子趙?繼位,是為宋恭帝。
兩個月後,元軍直指臨安,太皇太後謝道清下《哀痛詔》。
文天祥收到詔書時已是次年正月,他“捧詔涕泣”,三日後便開始招募義士,組織起一支新軍,變賣所有家產用作軍資。
八月,文天祥率勤王之師抵達臨安,駐紮在西湖邊上。
十月,他前往平江(今蘇州)任職。當時元軍統帥伯顏已率軍從金陵攻打到常州,文天祥派手下將領尹玉、麻士龍、朱華帥等3000人歸張全節製,共同支援常州。
然而,張全不顧前方奮戰的義軍而潰逃,導致援軍戰敗,尹玉、麻士龍等人壯烈殉國,元軍攻破常州。
之後獨鬆關告急,文天祥奉命前往增援,但援軍未到,獨鬆關已被攻破,平江也被元軍占領,他退守餘杭。
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率軍進駐皋亭山,距臨安僅三十裡,文天祥剛任臨安知府。
不久後宋廷投降,十九日,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次日被派往元營議降。
他與伯顏在皋亭山爭論,被扣留。
行至鎮江後,文天祥與杜滸等十二人趁夜逃入真州。
真州知州苗再成出城相迎,並提出興複宋朝的計劃,文天祥寫信送兩個製置使並派遣使者聯絡各方。
但因文天祥一直反對投降,國內主和勢力對他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
苗再成收到殺掉文天祥的命令,不忍心下手,派人將其護送至揚州。
在揚州城門口,文天祥一行人得知要嚴密防備他,於是向東而行,又遇上元軍,好在沒被發現。
走至板橋時,元軍又來了,同行的杜滸、金應被擒獲,財物被奪後被放回,虞候張慶眼睛中箭、身上兩處受傷,文天祥兩次都未被發現,得以脫身。
最後他們坐船到了溫州。
文天祥聽說益王趙昰未立,於是上表勸趙昰即帝位。
1277年六月,在陳宜中和張世傑的擁立下,益王趙昰在福州稱帝,改元“景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七月,新朝廷讓文天祥帶兵移往汀州。
十月,他派趙時賞、趙孟溁率軍取道石城,攻取寧都,吳浚率軍攻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回贛州,與唐仁一起策應吳浚奪取贛州城。
因兵力懸殊,吳浚投降元軍,唐仁病故,奪取贛州計劃失敗。
1278年正月,元軍攻入汀州,文天祥被迫率部轉戰。
五月收複會昌,六月克興國,取得“於都大捷”,贛州所屬10縣全部克複,隻剩下贛州沒有攻下,吉州所屬8縣也克複了4個縣,臨川、洪州(南昌)各郡都送來軍餉,潭州(長沙)的趙潘、張虎、張唐、劉鬥元等紛紛起兵響應,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都派人到文天祥軍中受節製,一時聲勢浩大。
同年,他收複惠州後,潮(陽)、梅(縣)、循(龍川、和平一帶)三州反正歸宋,粵東形勢出現轉機。
但在江西空坑,文天祥的部隊被元軍李恒包圍,“士卒皆潰散,妻妾子女具被元軍俘走”,部將趙時賞用計冒充文天祥,他才得以虎口餘生。
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被元軍張弘範部的千戶王惟義俘虜,部將鄒鳳、劉子俊、陳複龍、蕭明哲皆殉難。
文天祥被俘時,吞下冰片企圖自儘,但未成功。
他被押解到潮陽去見張弘範,張弘範的部下命令他向張弘範下拜,他昂首挺胸,堅決不屈。
張弘範隻好以禮相待,後與他同往崖山,要他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嚴詞拒絕說:“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元軍再三追索,他出示《過零丁洋》律詩以明誌。
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知道他寧死不屈,隻好作罷。
文天祥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始終拒不投降。
1282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元大都燕京柴市刑場被殺害,終年47歲。
【後世評價】: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清朝乾隆皇帝讚道:
“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
明朝名將於謙稱讚他:“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
《稱號》:
“狀元中的狀元”“有骨氣的狀元”。
他舍身取義的愛國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勵著人們在國家危難之際,堅守信念,前仆後繼,儘忠報國。
《功績》:
軍事方麵: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攻鄂州,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
文天祥尚未就職,即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並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納,於是辭官回鄉。
1275年初,元軍逼近臨安,朝廷下《哀痛詔》命各地起兵勤王,文天祥毫不猶豫地挺身接詔,帶頭毀家紓難,掀起捐資熱潮,招募義兵,凝聚軍心。
文學方麵:
他的著作有《過零丁洋》《正氣歌》《指南錄》《指南後錄》《集杜詩》等。
關於“2003年後取消嶽飛、文天祥民族英雄頭銜”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