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是中國清朝第六位皇帝,名弘曆,愛新覺羅氏,為清世宗雍正帝第四子,母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
雍正元年(1723年),弘曆被密建為皇儲,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基,年號乾隆。
乾隆皇帝一生創造了多項紀錄,他是我國曆史上統治國家時間最長的皇帝,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
也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八十九歲);還是曆史上作詩最多的皇帝(共計四萬多首)。
弘曆自幼受祖父康熙帝寵愛,12歲時被康熙帝帶入宮中養育,跟隨多位名士學習儒家經典及曆史典籍,學業進步很快。
雍正帝即位後,於雍正元年將弘曆的名字寫入傳位詔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雍正八年,弘曆輯成《樂善堂文鈔》,邀請諸多當朝權貴作序,為日後繼位進行了輿論準備。
雍正十一年,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
弘曆即位初期提出“寬嚴相濟”的施政方針,修正雍正時期的一些政策,強調為政以寬,與民休息,實行仁政。
他免去雍正十二年以前百姓所欠錢糧,減輕多項農業和商業賦稅,改革了一些政策中的弊端,還興修水利,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
重視官員選拔和考核,對不稱職的考核標準進行細致規定,並嚴厲懲治貪汙官員。
他還將親王宗室排斥在最高權力機構之外,形成親王宗室不入軍機處的製度。
為避免宗室乾政,弘曆抑製鄂爾泰和張廷玉兩大政治集團的衝突,在鄂爾泰去世和張廷玉致仕後,逐漸清除了兩黨的勢力。
乾隆六年恢複了木蘭秋獮活動。他親作表率、習武騎射,通過演習提高八旗軍士戰鬥力,借助秋獮活動與蒙古王公貴族增進交流,密切了邊疆地區和中央政府的關係。
堅持出兵平定貴州苗民因反對改土歸流而起的叛亂。
他任命湖廣總督張廣泗為貴州巡撫總理苗疆事務,下令禁止清軍濫殺,提倡以德濟威。
乾隆三年叛亂被平定後,他下令“永除苗賦”,奉行“以苗治苗”政策,並在貴州推行屯田。
乾隆九年,因瞻對地區的部落聚眾搶劫行旅,弘曆命川陝總督慶複出兵進剿。雖清兵最終平定瞻對,但下瞻對首領班滾逃脫。
戰後,弘曆對瞻對實行加強管轄和巡查、嚴禁搶劫等政策,帶來了該地區的長期穩定,但也留下了隱患,間接推動了第一次金川之役的爆發。
乾隆十二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發兵襲取小金川並進攻鄰近土司,四川巡撫派兵彈壓失敗。
乾隆十三年,弘曆任命張廣泗為川陝總督出征金川,後又派首席軍機大臣訥親前往前線指揮,但麵對金川軍的碉樓戰術,清軍屢遭失敗。
張廣泗將戰敗責任推給將領,請求增兵加餉,乾隆滿足其要求後仍未見成效。
最終,乾隆以“玩兵養寇,貽誤軍機”罪名將張廣泗革職交刑部審理,後將其處死;
又以“退縮偷安,勞師糜餉”下令訥親自裁,慶複則被賜白練懸梁上吊。
此次金川之戰的失利讓乾隆認識到軍紀廢弛,於是力圖整頓,建立健銳營訓練強兵,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國力達到了巔峰,他組織大批官員、學者耗時十三年編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下令海禁的原因:
1.防範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潛在威脅,英國在當時逐漸崛起,成為海上霸主,並開始了工業革命。
乾隆意識到英國“在西洋諸國中較為強悍”,且英屬印度曾在背後支持廓爾喀入侵西藏地區,這引起了乾隆的警惕。
2.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我國長期以來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乾隆認為中國無需依賴外國商品,閉關可以保障本地經濟發展,免受外來力量的衝擊。
認為西方的東西隻是“奇技淫巧”,無法與我國的文化和科技相提並論。
3.對西方思想的擔憂,當時乾隆的筆友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因為法國的變革被送上了斷頭台,乾隆為了延續清朝的統治,擔心西方思想的傳入會動搖清朝的統治基礎,引發社會動蕩。
在其執政晚期,英國曾派使團來到中國,希望與中國開展貿易,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乾隆皇帝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為由,拒絕了使團的請求,清朝就這樣關上了與西方世界交流的大門,失去了在工業革命下半場逆風翻盤的機會。
1796年正月,85歲高齡的乾隆帝將皇位禪讓給了皇十五子永琰(嘉慶皇帝),之後他又以太上皇身份繼續訓政。
直至1799年正月初三去世,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下葬於清東陵之裕陵(位於今河北省唐山市遵化馬蘭峪鎮)。
【後世評價】:
《閉關鎖國》就這一點過大於功。
《功績》:
1. 開疆拓土:
擊敗大小和卓,守住新疆,將其納入中國領土,並命名為“新疆”,寓意故土新歸;還派遣軍隊駐紮,促進了新疆的穩定。
2. 鞏固西藏統治:
在雍正設立駐藏大臣的基礎上,製作《欽定二十九條章程》,確立金瓶掣簽製度,有效管轄西藏。
3. 拓展藩屬國:
廓爾喀被稱為我國最後一個藩屬國。
清軍在福康安的率領下出征西藏,取得“六戰六捷,殺敵四千,收複後藏”的戰績,並乘勝打到廓爾喀首都陽布城下(今加德滿都),使其臣服並定期朝貢。此外,還收緬甸和安南為附屬國。
4. 徹底消滅準噶爾叛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派軍進攻準噶爾部,至此清軍完全控製天山南北兩路,結束了康熙朝開始持續幾十年的葛爾丹準格爾汗國叛亂。
5. 促進民族融合:
土爾扈特部東歸,乾隆皇帝冊封渥巴錫,使其部落得以安置。
6. 編纂《四庫全書》:
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完備的集成之作,涵蓋了文、史、哲、理、工、農、醫等幾乎所有學科,為我國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7. 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
乾隆朝的人口增長迅速,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
在其統治時期,中國製造業的產量遠超俄國和英國。
《過錯》:
1. 大興文字獄:
乾隆年間的文網嚴密,文禍眾多,是我國曆史上文字獄的頂峰,造成了思想文化的壓抑,限製了學術和思想的自由發展。
許多有清一代有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難以出現。
《四庫全書》的編纂雖有文化集成的作用,但也借機銷毀了不少著作。
2. 閉關鎖國:
沒有充分認識到西方世界的發展變化,盲目自大,拒絕了英國通商的請求,堅持“騎射乃我朝根本”、“天朝禮製不合,斷不可行”等觀念,致使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
3. 奢侈浪費:
六下江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僅使國庫虧空,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晚年的乾隆更是變本加厲,對清朝的衰落產生了一定影響。
4.政治腐敗:
乾隆後期對待政務力不從心,依賴大貪官和珅,導致官場腐敗,經濟發展緩慢。
《稱號》:
“乾隆皇帝”、“清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