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頭詩》出自唐朝最偉大的預言家李淳風之口。和《推背圖》不同且又有些相似的《藏頭詩》,源自李淳風和太宗之間的一係列對話。在一問一答中,李淳風把後事將會發生的事情用一首首藏頭詩展現出來,在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同時,又避免了有泄露天機的風險。時值貞觀七年五月十九日,唐太宗李世民把李淳風召到殿中問道:“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喪我國家?以及我朝之後,登極者何人,得傳者何代?卿為朕曆曆言之。”意思是說,當今大唐的天下已經平穩了,李世民的心中也自然不再愁慮會不會有叛軍突起等事情。但居安思危,他想知道自己的江山能夠坐多久,將來會是什麼人顛覆掉大唐的社稷。李世民不禁在為自己的江山著想,更在為子孫後代的皇位著想。因而,他想要讓李淳風能夠把未來的狀況講給自己聽,以便做到心中有數。李淳風回答說:“欲知將來,當觀已往,得賢者治,失賢者喪,此萬世不易之道也。”這是一句很官方的回答,猶如蜻蜓點水一般,雖然看似是回答了皇上的問題,卻永遠都如隔靴搔癢,觸及不到問題的實質。太宗皇帝也不依不饒地說,既然你知曉術數之學,就可以往後推演我朝若乾年,誰將來會亡國,國家又會被誰滅掉,一定早就有天數了。李世民說得很明白,他想要知道的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的教訓。李淳風卻回答說,這是天機,是不能夠泄露的。李世民又對李淳風說,在這裡把天機說出來,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會再有第三個人了。然而這依舊得到了李淳風的反對。無奈之下,李世民並沒有在大殿裡麵強求李淳風回答自己的問題,他說:“如果你實在不想說的話,那麼我也不會強求。你可以跟隨我來。”說罷,他便帶著李淳風來到了冷宮。冷宮中有一座高樓,二人拾級而上。及到最高層之後,李世民開口說:“這裡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有什麼不能泄露的天機可以在這裡說的。”李淳風一看,知道自己再沒有托詞的理由了,他先說道,能夠亂了大唐朝政的人,已經在太宗的身邊了。30年之後,此人必定會殺儘李姓子孫,隻是現在主上還不知道這個人如此危險而已。李世民忙問,此人是文臣還是武將,是否知道他的名字,如果知道的話現在就可以把他除掉。但李淳風搖搖頭說:“這一切都是天意,並不是人力所為。最後亂了大唐朝政的這個人年齡應該在20歲以上,今天若是把他殺了,上天必定會降災到我朝,從而再派遣其他的猛將來人間,屆時唐王室就將會更加危險了。”太宗說道:“既然天意如此,也不可強求。不知道卿是否可以描述一下這個人。”於是,李淳風就做了一首藏頭詩,來描述這位將會顛覆大唐王朝的人。這首詩寫道:“其為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通曉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被女皇武則天顛覆的,而她也早已經是太宗身邊的嬪妃了。而“止戈”便為“武”字,這便是在預言滅唐的事件。隨後,太宗又問道:“有沒有人能夠平定這一次的叛亂呢?”於是,話題就被引到了複唐這件事情上。李淳風說:“有文曲星下界,生於賣腐之家,後來為相,自能平之。”此人指的便是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狄仁傑以不畏權貴著稱。狄仁傑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武則天當政期間身居宰相要位。正是狄仁傑的勵精圖治,才使得大唐的政治沒有被武姓家族全部霸占掉。在武則天統治期間出現的盛世中,狄仁傑的功勞不可湮沒。當時,唐太宗又問道這個人到底姓甚名誰。李淳風依舊說是天機不可泄露。太宗追問說:“等到此人平定了叛亂之後,能不能夠給天下百姓帶來一片盛世。”至此,李世民在確保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能夠安然無恙之後,也同時在擔心百姓能不能夠安居樂業。但李淳風接下來的回答,卻顯得不那麼合聖意。他說:“前二十四年可媲美於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這是說在玄宗即位後,天下可以太平24年,並且出現開元盛世的好局麵。但之後的24年又會天下大亂,這便是聞名史冊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最後平定,絕對和一個姓郭的人密不可分,他便是大將郭子儀。之後,在太宗和李淳風的一問一答之後,李淳風把唐王朝的最後滅亡,以及宋、元、明、清等曆朝曆代的更迭都一一細數在內。並且,李淳風還提到,在現代文明產生之後,必將還會出現一個末世,其景狀被描述為:“如此者六百年,後來出口,山內水雞,始壞國家,於是人民惶惶,魔王生焉。人皆四目,牛無足,頭生於背,尾生於口,而天下大亂。有口者曰妖,二口者曰魔,鼠生當陽,群魔儘焉。背上生子,腰中出手,天上無星辰,地下無山河,幸有向日之主出焉,貧者憐之,富者仰之,而人皆享福。當時二人一處生,二天不外走,大者須供,小者又要走。”在此異象出現之後,李淳風還提到,天下並不會因此而亂成一團糟。此後的世界,必將在一亂一平的交替中度過。就像是任何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一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曆史的車轍輾出來的規律性,無從改變,也無法改變。儘管人人都期待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想要等來這個未來,需要的卻是人人自我和諧意識的提升。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李淳風在為唐太宗預言這些事情的時候,歸根結底又回到了他最初回答太宗問題的答案上,以史為鑒,遠比猜測以後的曆史走向要有意義得多。因而,在他看來,這麼長的預言或許隻是一場遊戲,遊戲中永遠都不會有贏家和輸家出現。這才是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