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7【王者無外】(1 / 1)

北宋穿越指南初來貴寶地0547【王者無外】胡安國捧著太子增批的《禮記》,精神恍惚走到外邊,抬頭一看感覺太陽過於刺眼。

孟昭見狀笑了笑:“先生何必如此,太子增批的隻是《內則》,又沒有強行增批《大傳》。一點小事,無傷大雅。”

胡安國緩了一口氣,點頭說:“確實。”

兩人又聊幾句,各自回去辦公。

《禮記》是對先秦禮法的總結,進而引導確立後世兩千年來,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美學思想等等。

其中,《王製》講的是治國理念、學校教育、喪葬養老等等。

《大傳》講的是宗法製度,這玩意兒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甚至可說能夠推動中華文明發展。

《內則》講家庭內部的禮儀規則,同時還包含飲食製度。但它講得太細了,具體到個人行為準則,近現代批判的吃人禮教,很多都可以在這篇找到影子。所以朱銘也對其頗不認可,非要增加批語不可。

朱銘對於婚姻的增批,並非以男性視角搞雙標,它有著具體的社會道德背景。

夫妻和睦,父母讓離婚,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底層貧苦家庭,因為兒子討媳婦是要考慮經濟成本的。它肯定發生在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而女方的娘家也會有一定社會地位,朱銘的增批給女方娘家提供了火力。

這樣保護婚姻,就算公婆日常刁難,也會礙於女方娘家和社會輿論壓力,不敢做得太過明目張膽。真被刁難得過不下去了,女方也可以提出和離,而不是遭到公婆命令休妻。

和離與休妻,還是有區彆的。

而夫妻不睦,父母卻不讓離婚。在巨大的家庭壓力和道德壓力下,丈夫還要堅持離婚並鬨到官府的,要麼是對妻子不忠、對父母不孝的王八蛋,要麼就是夫妻倆確實矛盾重重過不下去。

這種情況,朱銘讓判案官員酌情判決離婚,而官員礙於傳統道德,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判離的。

兩處增批,都是在給弱勢方增加砝碼,並且還不一定能夠成功。

《國朝禮記正義》這本書,胡安國隻是擔任總編而已,屬於翰林院內好幾個學派的妥協產物。

胡安國拿回翰林院,讓諸派學者慢慢觀看。

眾人看完太子增批,大部分都沉默了,少數憤怒或歡喜的,也不敢當眾表露出來。

唉,還是慢慢編《春秋傳》吧,胡安國悄無聲息回到辦公室。

曆史上那本《春秋傳》,是胡安國受靖康刺激而編成的。他身為“秦黨黨魁”,當時搞得裡外不是人,在秦檜正式主持議和時,胡安國其實已經辭官隱居了,並在隱居期間把這本書給寫出來。

通篇總結就四個字:尊王攘夷!

大一統是尊王,當時兵頭子遍地,農民起義頻發,胡安國說大家要聽皇帝的話。

大複仇是攘夷,反對議和,號召報仇。

而且,胡安國把很多《公羊傳》都沒注解為複仇的句子,強行理解為是在宣揚複仇。

整體的複仇觀點,說白了就是宣揚抗金思想:

第一,臣子對君父有討賊複仇的義務;

第二,不能跟仇國恢複邦交,更不能議和;

第三,與仇國作戰,雖敗猶榮;

第四,反對九世複仇,因為這一代不複仇,下一代多半會忘了仇恨,就算沒忘也缺少切膚之痛。這一代如果不能複仇,下一代還是算了吧,不要把子孫拖入無休無止的複仇深淵。

現在的胡安國,更側重於闡述大一統。

趙佶、趙桓曾經是他的君父,但朱銘並未弑君,這兩位前朝皇帝還活著呢,所以胡安國用不著給君父複仇。

胡安國甚至主動為朱銘造反找理由,譬如“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批評趙桓、趙佶為“君失其德而故失其國”。

又說大明為新朝正碩,國內割據勢力應該放棄抵抗,包括宋徽宗、鐘相都該歸順朝廷完成大一統。又言燕雲、河套、西域、大理、交趾,皆為華夏故土,必須完成國土統一,同時這也是在對蠻夷展開複仇。

胡安國坐在辦公桌前,閉目回憶今日的對話,再聯想到皇帝、太子的種種政令。

猛地,胡安國仿佛看到董仲舒站在自己麵前。

他知道自己該寫什麼了!

《春秋》除了宣揚尊王攘夷,搞大一統、大複仇之外,還可以是改革製度之書。

董仲舒當年使用《春秋》時,就陰戳戳賦予其改革意義。後世康有為搞維新變法,便順著董仲舒的思路,宣稱“《春秋》專為改製而作”。

胡安國臉上露出微笑,提筆寫道:“《春秋》微言大義。大義者,尊王攘夷也。微言者,改立法製也。”

隻要不跟自己的核心理念相悖,胡安國在學術上願意變成太子的形狀。

這廝寫完一篇文章,翌日便去求見太子。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