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殺死的俘虜,李彥仙說都是異族,但其實有很多是回鶻人,跟高昌貴族們有著同樣的祖先。
中唐時期,牟羽可汗帶著回鶻軍隊南下,幫助大唐朝廷收複洛陽。
被打壓得生存艱難的粟特人和摩尼教,就此有了新的合作對象,好些摩尼教高僧追隨牟羽可汗前往漠北。
隨即,摩尼教成為回鶻汗國的國教。
粟特人幫助回鶻製定政策、發展經濟,回鶻則支持粟特人傳播摩尼教,比如要求大唐在主要城市修建“大雲光明寺”。
越來越多的財富累計,越來越高的文明進度,使回鶻成為北方草原第一個大建城池的汗國。
其負麵效果是:軍隊戰鬥力持續下降!
因此,回鶻亡國了。
一支回鶻人逃去契丹地盤,並更改姓氏為蕭,還跟奚人融合,發展成遼國的後族。
一支逃去中原地區,被逐漸同化為漢人。
一支逃去吐蕃轄地,隨著吐蕃帝國的瓦解,生活在甘肅一帶的被西夏統治,生活在青海一帶的成了黃頭回鶻。
一支逃去安西地界,並建立高昌回鶻王國,依舊保留摩尼教為國教。
一支逃去中亞地區,建立喀喇汗國,將那裡突厥化的同時,統治者也皈依了沙漠教。而且很多回鶻部落的後裔,還漸漸淪落為受壓迫群體。
從這種演變來看,耶律大石、高昌回鶻、喀喇汗國……他們其實祖上都沾親帶故。
這是李彥仙發給朝廷的第一封奏疏的主要內容。
冬去春來,朝廷的聖旨發到高昌。
第一,賞賜三軍將士。
第二,設立安西都護府,吳玠為第一任安西都護,李彥仙調回中央擔任兵部左侍郎。
第三,已派遣官吏前往安西都護府。
第四,正式文書必須用漢字,非官方文書和各教經文,暫時允許繼續使用回鶻文。
新疆地區太遠,宗教力量太強,為了避免此起彼伏的叛亂,朱皇帝這次沒有進行一刀切。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回鶻文字的影響力。
西夏文字是仿製漢字而改造的,西夏學者也有很多認識漢字。金國文字更是拙劣,他們自己都很少用。這兩國文字,滅了也就滅了,根本掀不起什麼浪花。
回鶻文字卻不同。
它從粟特人那裡借來字母,已經發展了幾百年,就連後世的滿蒙文字,也都源自於這種字母。
一旦直接禁絕,等於把故高昌國境內的所有貴族、學者和僧侶全部變成文盲!
所以朱銘稍微緩和一點,允許回鶻文字在非官方文書和經文當中出現。以漢字的強大,又有官方的推廣,乾掉回鶻文字是遲早的事情,能用文化取勝的東西,就不必急於訴諸武力了。
隨著大明王朝的統治加深,主動學習漢字的本地人,必然會越來越多。
被朝廷派來的,不僅有行政官員,還有許多漢地高僧。
這些高僧,以佛教徒和景教徒為主。
朱皇帝甚至直接取締河西走廊的景教,把那裡的景教寺廟全部充公,景教僧侶一股腦兒扔來安西都護府轄地。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已經學會了漢字,即將被安排到安西各景教寺廟。
佛教和景教,由於在故高昌國信徒最多,而且民間影響力最大,是大明朝廷的主要漢化目標。
高昌這邊的摩尼教,由於做了幾百年回鶻國教,早就脫離群眾失去民間影響力,跟漢地的摩尼教完全是兩回事。前者代表著貴人利益,後者卻是造反專業戶,雙方碰到一起肯定互斥為異端。
拜火教也在持續衰落,但跟摩尼教剛好相反。
高昌摩尼教由於脫離群眾,信徒大多屬於上層人士。
而高昌拜火教,城裡的寺廟已快被拆完。主要存在於廣大的鄉村地區,信徒多為中小貴族和普通百姓。而且因為教義問題,這個宗教不可能做大——它在波斯被賦予了民族主義特性,再怎麼改良也必然越來越小眾,所以在高昌地區遭到所有教派的共同排擠。
如果朝廷不主動扶持拜火教,這個宗教的結局肯定是自然消亡。
至於高昌道教,因為太過小眾,朝廷都懶得去管,讓回鶻道士們圈地自萌去吧。
薩滿教之類的,也跟道教差不多。
……
積雪融化,多餘軍隊撤離。
高昌,駐軍六千,移民兩萬五。
伊州,駐軍三千,移民兩萬。
鄯善,駐軍八百,移民三千。
大屯,駐軍八百,移民一千。
焉耆,駐軍三千,移民一萬。
龜茲,駐軍六千,移民一萬。
和田,駐軍一千,移民一千。
彰八裡,駐軍五千,移民一萬。
整個安西都護府轄地,駐軍兩萬零六百人。但完全脫產的野戰軍隻有一萬,剩下的駐防軍屬於半脫產狀態。
相應的,寧夏總督府提前轉為寧夏省,減少跟陝西接壤地區的兵力。
而陝西的駐軍數量,同樣再次減少。
陝西、寧夏撤銷的軍隊,通通扔到新設的安西都護府轄地。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