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列艦的解釋(1 / 1)

大家好,前幾章關於驅逐艦、戰列艦的問題,或許是因為我沒有解釋清楚,所以引起許多讀者的誤解。

首先我引用一段史實:

決定開始建造戰列艦大和號的時候,最激進的航空主兵主義者橫須賀航空隊副長大西瀧治郎大佐衝進了軍令部要和人拚命,他對軍令部次長古賀峰一說:“造大和是一個時代的錯誤,造一艘大和號的錢能造3000架飛機,你給我3000架飛機,我能把所有的艦隊都炸沉。”

古賀峰一也沒有訓斥大西瀧治郎,而是很困難地尋找著詞彙來想法子說服他:“大西,我不反對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須坐八匹馬拉的馬車,一個國家也一樣,必須有戰列艦。彆人有的,我們也要有,這就叫做國家的麵子,叫海軍的麵子你知道嗎?”

大西瀧治郎還在絕望地掙紮:“那少幾匹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馬,隻用四匹馬,四匹馬拉的馬車也挺氣派了。”

“不行大西,這不是我古賀次長能夠決定的。”

……

上麵這段對話發生在1937年,當時航母還沒有任何戰績,古賀峰一當時是聯合艦隊的軍令部次長,海軍中將,也就是後來山本五十六死後接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那個。

這說明鬼子在二戰還沒爆發的時候,已經認識到航母的重要性且知道航母將淘汰取代戰列艦。

但因為各種原因或者慣性繼續建造戰列艦。

之後二戰發生的戰事恰恰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原因是戰列艦幾乎所有的設計都是針對艦對艦的海戰,“大炮”是為了擊毀敵方軍艦,“裝甲”是為了防禦敵人的攻擊,這就是“大炮巨艦”理論。

但縱觀整個二戰,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艦對艦”海戰,航母把敵我艦隊距離拉開了,幾百公裡外發生戰鬥決定勝負是常態。

而戰列艦,“大炮”完全不起作用,因為連敵艦的影子都看不到,“裝甲”同樣不起作用,飛機的攻擊是自上而下的,魚雷的攻擊是水線下的。

縱觀整個二戰,戰列艦大多是艦隊的累贅,它扛著大炮和厚重的裝甲速度不可避免的成了短板,而且目標大很容易成為飛機的圍攻目標,結果是驅逐艦拚命掩護這些無法發揮作用的戰列艦逃跑。

唯一一次大規模艦對艦的“近身作戰”,應該是萊特灣海戰,那也是因為美軍上當受騙造成的。

我憑記憶描述,不太記得清人名,有興趣的書友可以網上搜索“萊特灣海戰”。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