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隴西之戰(1 / 1)

終宋 怪誕的表哥 1237 字 1個月前

臨洮這場決戰,本來不想細說的,主角都沒參與,隻是一個支線背景。

但昨天到現在我的運營官和朋友私聊了我好幾次了,我也簡單回複過他們。大家似乎還有疑惑,詳細說說也好。

先說兵力吧。

曆史上,渾都海六盤山是7萬人,忽必烈西路軍6萬人。

我為何寫六盤山是11萬人,西軍10萬人?

大概的邏輯是:

李瑕收複了川蜀、漢中。那成都的劉黑馬便回到了關中,所以寫劉黑馬的4萬兵力;利州屬於汪家的兵力也已回到隴西,所以設置汪良臣有6萬兵力。

另一邊,李瑕更早把蒙哥死的消息報到了六盤山,所以六盤山能更多的吸引蒙哥的南征軍。阿裡不哥看到忽必烈的兵勢足,也能從漠北派兵到六盤山。因為開戰初期,阿裡不哥的兵勢是強於忽必烈的。

再說將領,曆史上,西軍主帥是合丹。

我為何不寫合丹,有幾個原因:

一、這是小說,大家看得本來就很亂了,這時候再加幾個蒙古名字,要花太多的篇幅去解釋他們的背景,會導致大家更亂。(包括八春,也是這個原因不打算寫,這首先是小說,重要的是大家看得不吃力。)

二、合丹的封地在彆失八裡,也就是吉木薩爾,很遠。

三、在書裡的時間線,這一戰比史實提前了大半年,蒙哥的死訊也更早被阿裡不哥知道,合丹是否支持忽必烈?我認為是存疑的。雙方就算聯絡了,能不能及時趕來?

四、這是我一個很重要的伏筆,關係到隴西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李瑕如果拿下隴西,可以切斷忽必烈與遠疆的聯絡(這是下麵一個大劇情的內容)

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本書中,因為李瑕,忽必烈麵對的是更加嚴峻的情形,他會更大力地啟用漢人。這也是我後麵想要仔細寫的,如今隻能是一點點揭開的小支線。

那我不寫合丹、八春了,涉及到一個邏輯就是:沒有他們西軍能不能贏?

先說合丹是誰,窩闊台的第六子,庶子,宗王,封地在吉木薩爾。

——“憲宗、世祖之立,合丹均有翼戴功。中統元年,禦阿藍答兒、渾都海於姑臧,獲而斬之。”

這是關於這一戰,史書上對他這個主帥的描繪就這一句話。

還不如汪良臣等人豐富。

“適大風揚沙,白晝晦暗,良臣乘機命軍士下馬持短兵衝敵陣左,繞出陣後,再潰其陣右而出。”

由此,我先不說合丹厲不厲害,隻認為他任西軍主帥是因為宗王身份,而非能力。

而曆史上這一戰,我通過看史料,認為的真正操盤人是誰呢?

廉希憲、商挺。

他們一直是京兆宣撫官員,對地勢最熟悉。

曆史上,蒙哥死後,廉希憲說,“先發製人,後發人製。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

他們搶先動手,殺劉太平、霍魯懷、殺密裡霍者、乞台不華,搶奪兵馬。

他們利用在秦隴的根基,就地收攏人馬,所謂“西師可軍便地”。

他們分析出渾都海的上中下去路,以及下一步計算,猜中了渾都海要北撤……

我認為,廉希憲、商挺用兵能力,甩了渾都海、合丹一百條街。

先不爭論這些對不對。我是說——這些,是我寫小說的邏輯。

之所以前麵還花費半章的篇幅說廉希憲,就是在鋪墊這一戰的勝敗。

我認為,“廉希憲”這個主要原因已經點出來,那足夠說明如果沒有李瑕的參與,渾都海就必敗無疑了。

……

這是將領,再說說兵員實力。

史書上沒說合丹具體帶了多少人來支援,隻有“西師可軍便地”“良臣儘起二十四州之兵”。

再加上本書中忽必烈局勢嚴峻,所以我寫主力是漢軍。

鞏昌軍、關中軍,守土之戰。

而,渾都海手中的主力有兩方麵,一個是駐守六盤山的守軍,一個是蒙哥南征的敗兵。

六盤山守軍,應該是多年不打仗,給成吉思汗守祭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南征敗兵,在本書中幾乎是親眼看到蒙哥死於戰場的。

這是士氣。

輜重方麵應該更不用多說了。

同時,參考了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的大戰,我認為漢軍是有實力打敗渾都海的。

更具體的關於漢軍、蒙軍具體戰力分析,後麵的章節應該會說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說說戰況。

曆史上,渾都海是不敢進隴西、關中。

我認為他應該也知道自己打不過,是打算回哈拉和林。

但被廉希憲料到了,西軍追擊,在耀碑穀“全殲”了他。

耀碑穀這個地方,在河西走廊,總之是北邊很遠。

本書中,決戰地點在臨洮,李瑕把渾都海騙下來了。

為什麼在臨洮?

臨洮就在鞏昌北麵一點,渾都海想著,如果李瑕隻攻打鞏昌,也能引起汪家兵的崩潰,所以主攻這裡。

地理上,臨洮與街亭隘口幾乎是平行。

有個邏輯是,渾都海知道自己打不過,因為有李瑕的奇兵,他才敢來的。

現在李瑕不來了,還殺了劉太平。

在這時候,渾都海就已經是注定要敗了。廉希憲曆史上的“上中下三策”,本書的下下策,已經解釋過了。

剩下的要交代的,無非是:

汪良臣6萬人正在和渾都海7萬人打。

這時候,阿藍答兒3萬人(他帶4萬人打劉元振2萬人,留下1萬守街亭),3萬人從街亭方向殺出來,這時他是打過一仗,急行軍過來的。

同時,劉黑馬2萬人從祁山道方向殺出來。

6+2萬,對陣,7+3萬(這裡昨天有個錯誤的地方是,7+3我寫成了11萬,其實是10萬)

然後,汪良臣從側翼殺過去,殺穿了渾都海。劉黑馬趕到,一起擊殺阿藍答兒。

渾都海自已都知道必敗,自然就輸了。

至少我認為這邏輯是通的。

再說戰果。

為什麼用“全殲”這個詞,因為耀碑穀之戰也用的是這個詞,我認為應該是指“沒有人逃走”。

為什麼沒人逃走?

我認為不是風沙太大,而是,能逃到哪去?

哈拉和林太遠了。

打仗打輸了,主將都被俘虜了,卻要從鞏昌這個汪家的老家一路逃回漠北,太遠。

也許,還不如當俘虜。

所以我說全殲、匹馬無還的意思,也是想扣一扣曆史。

以上,我不敢說全都是對的。

這是我寫隴西這場戰事的邏輯,我能做的也隻是遵遁這個邏輯來寫而已。

寫書當然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要是覺得這個單章很無聊,說明這一戰也就是個背景支線而已,在小說裡我已經一筆帶過、儘量不花費太多筆墨了。

要是對這段曆史感興趣,就當是隨便聊聊。······

來?起?點☆讀書暢所欲言!你的每個評論,都被作者大大放在心裡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