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57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 / 1)

王梓鈞 1607 字 29天前

第576章57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陛下,北京已複,請修《明史》。”錢謙益在朝會上請求。

趙瀚點頭說:“可。命翰林院史學館編修《明史》,錢謙益為總裁,王調鼎為副總裁。”

“臣領命!”錢謙益大喜。

這事兒早就定下了,拿到朝會上說,是顯得特彆重視。

錢謙益雖為總裁,但隻能從專業領域任事。真正執掌全局的,反而是副總裁王調鼎,這部《明史》必須編得符合大同理論。

至於張溥,又病重了,每年都要患病臥床,但就是一直死不了。

趙瀚又對刑部尚書陳文魁說:“陳文魁暫時卸任尚書職務,搜集這些年的案例,結合曆朝曆代刑法,編撰一部《大同律》。《大同律》分為憲法、禮法、刑法、民法、工商法、出版法、土地法七個部分。憲法暫時不用編,我親自來編,什麼時候編出來,這個實在說不準。”

此事沒有提前商定,李邦華疑惑道:“陛下,禮法可以理解,這出版法又為何物?”

趙瀚拿出一本書,扔在眾臣身前:“這本《故明遺錄》,通篇胡說八道,裡麵有不少編排朕的篇幅。私下罵朕無所謂,但寫成書就不能忍了。朕知道有一本書,叫做《穀山筆麈》,作者知道辯偽,讀者恐怕寧可信其有。那本書裡,萬貴妃都成什麼樣子了?出版法,就是專門管理圖書刊印的法律!”

關於萬貴妃的黑料,最初源自於慎行《穀山筆麈》。

但是,於慎行在寫書的時候,專門加了一句:這些事情,是一個老太監說的,可能是老太監在造謠。

毛奇齡編寫《勝朝彤史拾遺記》,引用了於慎行的內容,卻把原作那句存疑給刪掉。毛奇齡又編過一陣子《明史·後妃傳》,將《勝朝彤史拾遺記》原封不動搬過去,於是野史直接變成了正史。

毛奇齡就是那個杠精,得罪趙瀚被扔去做小官,又在山東主持懲治了孔家。

“該當如此。”李邦華連忙附和,他也看過《穀山筆麈》,這本書在萬曆年間就很火了。

趙瀚又定性說:“《禮法》部分,涵蓋綱常禮節,但是必須進行大改!就拿喪禮來說,可以操辦喪事,但不得請戲班子吹吹打打,也不得請和尚道士做法事。朕是遵循古禮,不說三代,就是漢唐,哪家死了父母會請戲班子?還有,三年服喪期太長,父母故去隻需服喪一年!《禮法》中的婚姻部分,大致沿用《大明律》,但夫為妻綱的注解該改一改。夫妻各行其道,便是倫理綱常,夫不賢則妻可求和離。夫喪,妻可改嫁,族人和官府不得阻攔!”

“臣謹記。”陳文魁拱手領命。

趙瀚說的《禮法》,其實就包含《婚姻法》。

但古代的家庭,不是一家三口的小家庭,而是一大家子的大家庭,趙瀚隻能儘量約束到每戶最多十人(十二歲以上)。

這是生產力所決定的,以古代的生產力,還沒達到普遍分裂為小家庭的地步。

《禮法》在古代非常重要,就拿《大明律》來說,開篇的大量內容全是禮法。

陳文魁問道:“陛下,《出版法》可有什麼指示?”

趙瀚說道:“第一,不可罔顧事實造謠生事;第二,不可違背公序良俗。”

陳文魁瞬間抓瞎了,這說了等於沒說,完全是模棱兩可的指示。甚至在執法的時候,也具有無限的可操作性,官府想禁一本書,直接指定其違背公序良俗便是。

“好了,不說這些,”趙瀚說道,“今天的朝會,再來聊聊彆的。朕今日讀書有所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言何解?”

趙瀚的朝會,其實已經變成經筵大會。

除了給官員灌輸天文地理知識,灌輸開海對國家的益處,還經常討論儒家經典——爭奪儒家經典解釋權!

張溥拖著病體,立即回答:“回稟陛下,朱子在《論語集注》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還引用了程子的話。孔夫子有教無類,並非不使民眾知曉道理。而是百姓著實愚昧,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懂。因此在治國之時,隻要讓百姓知道如何做,沒必要讓人人知道為何這樣做。此無奈之舉也。”

“非也,”錢謙益說道,“朱子的注解說,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意為百姓懂得怎樣做即可,不能讓百姓知道為何這樣做。此為治民之道,人之思想,千差萬彆,就算是同一個道理,麵對同一個事情,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讓百姓知其所以然,必然亂象平生,不如讓他們不知道。”

張溥反駁說:“那朱子為何還要引用程子的話?牧翁如此向陛下解釋,難道是要讓陛下行朝三暮四之術?”

程子的注解是:如果說聖人不讓百姓知曉道理,那屬於後世朝三暮四的治國之術,並非聖人的本心。

錢謙益解釋道:“朝四暮三之術,是指本心為何。若出於蒙蔽百姓,則為朝三暮四之術。若出於治國安民,則非朝三暮四之術。”

這隻能怪朱熹,注解《論語》的時候,著實說得模棱兩可,無論怎麼理解都行。

朝堂眾臣,各執一詞,當場吵得混亂不堪。

陳茂生做了禮部尚書之後,每天也在補習功課,至少四書已經滾瓜爛熟。他拱手道:“陛下,臣認為,此句是斷句出了問題。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陳尚書言之有理。”徐穎立即表示支持。

這下吵得更歡了,兩派分裂為三派。

龐春來半眯著眼睛,笑道:“陛下說自己讀書有所得,想來陛下另有高論。”

眾臣安靜,等著聽皇帝解釋。

趙瀚說道:“我今日讀朱子的著作,讀到一篇《答範伯崇》。朱子說,蓋民但可使由之耳,至於知之,必待其自覺,非可使也……使之知,則知之則必不至,至者亦過矣,而與不及者無以異。”

朱熹在文章裡說:能讓百姓執行法令就行了,至於讓他們懂得道理,要靠百姓自覺,不能官府去強迫。隻知道怎麼做,不知道為何這樣做,並不妨礙百姓領悟道理。等到百姓自己領悟了,那當然就最好。先讓百姓知道怎麼做,再讓百姓自己領悟為何這樣做,是由淺入深的一個過程。強行讓百姓理解,百姓可能永遠無法理解,就算理解了也會偏頗,跟不理解沒啥區彆。

“然也!”

錢謙益和張溥同時說道,他們不同的理解,竟然在朱熹這段話裡殊途同歸。

錢謙益說:“不可使民知其所以然,防的是宵小之輩。若能自己知其所以然,自行領悟道理,此輩必為君子。”

“胡說八道,”張溥怒斥,“不能理解道理便是小人,世間小人何其多也?”

錢謙益辯駁道:“我沒說不能理解道理的是小人,而是說要防止小人胡亂理解道理,甚至是故意歪曲道理。”

雖然還有爭執,但朱熹的《答範伯崇》,已經統一了眾臣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

可是,這不是趙瀚需要的。

趙瀚笑著說:“朕對這句話的理解,跟朱子大致相同,但又略有一些差異。”

“陛下請明言。”李邦華說道。

趙瀚問道:“諸卿可聽說過,鍥而不舍,朽木不折?”

艾儒略這個老外搶著回答:“此句出自《荀子·勸學篇》。”

趙瀚又問:“諸卿可讀過《晉書》和《晏子》?《晉書》裡的朽木不折,寫為朽木不知。《晏子》裡的折衝千裡,寫為知衝千裡。這‘折’與‘知’,似在古時同為一字。‘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是否可解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折之’?”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這是要篡改儒家經典啊!

趙瀚繼續說道:“由字,是否有引導之意?”

艾儒略瞠目結舌,這麼一改,此句就成了:百姓可以引導,但不可以強迫其屈服。

事實上,趙瀚這麼理解,是依據後世出土的楚簡。

那是一批戰國竹簡,裡麵有兩句話: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人民可以引導,而不可以強迫!

“哈哈,朕亦異想天開,諸卿或可品味一二。”趙瀚也沒有強迫眾臣理解,否則就違背了這句話的精神。

皇帝這麼說了,自然會有人去研究,今後也會成為一種理解方式。

趙瀚又說:“朕下令分族遷徙,許多地方官,一味的蠻乾。蠻乾也就罷了,畢竟在執行皇命,有功而無過。但趁機魚肉百姓,打著皇命的幌子,卻在抹黑皇帝和朝廷,這樣就是不對的,肯定是要被處置的。另外,今後執行政令,不管百姓能否理解,道理還是要給百姓講清楚。”

“臣等謹記!”眾臣躬身作揖。

趙瀚這邊又有了兩個事情,一是編修《明史》,二是編修《大同律》。

至於李自成和滿清那邊,已經在炸裂的邊緣。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