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穩定北方,另一方麵則是挽救自曹操以來魏國在北方越來越薄弱的統治力。
從北方南遷太多的漢人了,胡人數量太多了,稍微英明些的君主都能看出來這樣下去早晚出事。
曹丕在不犯病的時候還是能稱得上一個英明君主,所以他能看出來這個隱患。
內遷漢人很多時候是不得不為之,一方麵是為了應對南方兩個割據勢力。
另一方麵則是為了遏製胡人和遼東公孫氏搶奪人口。
胡人逐漸強盛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吞並其他部族,另一個則是擄掠漢人人口。
而遼東公孫氏,則是因為他們地處偏僻,中原河北的戰火不會影響他們,因此有大批的民眾去他們那裡避難。
而曆代的公孫家主,很是重視吸納這些流民,出台各種政策幫他們在遼東安家落戶。
曹丕其實對遼東公孫氏還是很忌憚的,尤其是這個公孫淵奪權成功之後。
遼東至今已曆四世,一個年輕的君主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年輕人太年輕氣盛,指不定會做出什麼讓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自古以來,遼東地區僻處東北一隅,與中原的交通除了從山東半島渡海外,隻能通過險要的遼西走廊。
以致中原文明對該地區的滲透非常緩慢,在春秋之前,遼東都是屬於東北蠻族的區域。
尤其是周武王殺死商紂王之後,商朝的大貴族箕子,逃到東北建立的箕子朝鮮跟周王室一直不對付。
周朝分封王室姬奭,也就是燕召公,跟箕子朝鮮打了幾百年的仗。
史書記載:‘召公以下九世無名無諡無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諡有年份’。
當時周王室甚至以為燕國已經滅亡了。
直到第十代燕國國君出現在諸侯麵前的時候,各國都是嚇了一跳。
這時的燕國把箕子朝鮮給滅了,擁有漢文化的民眾才正式開始在遼東建立影響力。
而中原政權第一次在遼東設立地方政權,則要數到戰國時期。
燕國擊敗東胡等蠻族後設立的遼東郡,遼東自此得名。
遼東郡在秦漢兩朝都沿襲燕製保留了下來。
《漢書》有言:“上穀至遼東,地廣民希,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栗之饒。”
兩漢時期的遼東作為國家邊陲,居住人口並不多,而且經常麵臨異族的入侵。
其發展程度顯然不如中原地區,跟荊南地區差不多。
但另一方麵,這裡的自然資源又相當驚人,山珍、海貨等高經濟價值的東西非常豐富,經濟發展並不缺乏基礎。
如果碰到用心開發的明主,這片土地一定會發出璀璨的光芒。
漢朝遼東的疆土,東南的邊界在半島中部,漢江以北。
南邊與三韓接壤,東北邊則是與高句麗接壤。
然後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遼東終於等來了它的明主。
董卓把持朝政之後,他的親信將領徐榮恰好是公孫度的老鄉。
在他的運作下,189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從而正式開始了公孫氏對遼東數十年的統治。
公孫度是個了不得的雄主,為了在新的地方樹立自己的威信,他選擇了對地方豪強勢力開刀。
若是他跟劉禪碰上,估計會有很多話題能徹夜暢談。
當時,公孫度屬下的襄平令公孫昭,由於之前與公孫度兒子公孫康有嫌隙,公孫度新官上任後,馬上將其逮捕笞殺。
還有橫行鄉裡的田韶家族,也被公孫度以為非作歹的罪名處決,而且對其親屬也進行株連。
曾擔任河內太守的李敏,也屬一方豪強,對公孫度的作為又氣又怕。
於是李敏帶家人坐船跑路。
公孫度對於逃跑的人也不會放過,采取了野蠻的行為進行處置。
公孫度大怒之下,把李敏他爹的墳墓給掘了,然後毀棺焚屍,誅殺李氏全族。
總計‘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
通過夷滅豪強,公孫度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錢糧,徹底坐穩了遼東之主的位置。
樹立統治權威的同時,剔除了這些吸血鬼,還讓底層百姓的生活壓力得到鬆綁。
穩定了社會氛圍,為他之後推行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打下了基礎。
公孫氏軍隊的武器裝備或許在中原不占優勢,但是憑借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對付高句麗和三韓還是綽綽有餘的。
因此他們在遼東並不是苦寒,反而是和平安寧,甚至偶爾能劫掠一下外邦發發橫財。
遼東總體上,人民幸福度較高。
曹操寫詩念叨“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時候,遼東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就給了中原居民相當大的吸引力。
逃難的民眾既帶來了金錢作為資本,本身又是發展急需的人力資源,還掌握著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
理論上招攬的難民越多,遼東地區的經濟也就發展的越快。
公孫度確有這方麵的遠見卓識,對待難民的態度,他一反對本土豪強的嚴厲殘暴,而是給予了極大的禮遇。
如有名的知識分子管寧、邴原、王烈抵達遼東時,公孫度“虛館以候之”,誠懇的招攬他們為自己服務。
而如此態度也獲得了外地知識分子集團的回報。
當時流落遼東的難民一開始都居住在遼東郡南,準備有機會就回家鄉。
但管寧則把自己的房子建在郡北,表達了紮根遼東服務當地建設的深刻願望。
在管寧等人的帶動下,許多原來沒有長居打算的難民也對遼東這片土地產生了認同感。
在良好的口碑宣傳下,投靠遼東的難民越來越多。
至於外交政策方麵,對於漢朝內部的混戰,公孫度與公孫康前兩代遼東之主,都明智的采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
他們知道與中原強勢諸侯相比,僻處遼東一隅的公孫氏的實力實在微不足道。
一旦得罪了中原政權,恐怕會招來覆滅的結局,因此一直采取事大主義。
誰強大,他們就向誰稱臣。
先是袁紹,後來曹操擊敗河北袁家,袁紹的兒子袁尚逃跑前來投奔公孫康。
公孫康立即將袁尚斬首送給曹操,順利改換門庭。
而對於實力不如自己的高句麗、烏桓等勢力,則發動了多次戰爭以擴充地盤,成為東北一哥。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