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去溪邊運細河沙跟泥土回來。
細河沙用來保存栗子,泥土則用來砌牆。
還好林子裡的那條溪流夠長,溪邊的沙子泥土夠多,不然不夠寒枝折騰的。
運回來的河沙被攤在洞口晾乾一些,含水量在8%-10%之間,也就是手捏成團,稍微一碰又能散開的程度,就可以用來保存栗子。
寒枝在洞穴門口挑了一塊地方,圍著石壁,建一個儲藏栗子的倉庫。
洞穴因為頂上有一層厚厚的岩體,所以裡麵的溫度很穩定,即使到了冬天,溫度應該也不會降到零度以下,這也是原始人愛住洞穴的原因之一,保暖啊。
建好的倉庫底部鋪滿沙子後,再一層沙子一層栗子的往上慢慢堆放。
這種儲藏法需要時不時的噴水,但是隻要掌握好噴水的度,栗子就可以保存很久。
氣溫降到零度之前,沙藏堆每隔十天還要翻倒一次,有利於散熱,免得溫度太高栗子在裡麵腐爛。
零度以後,如果天氣太冷,還要在上麵覆蓋一層土保溫。
但是開始保存之前,得把栗子挑選一遍,要選沒有蟲眼的健康栗子。
早知道撿栗子的時候就把這一步做了。
寒枝挑的唉聲歎氣。
兩個灶台在靠近洞口的地方砌好了。
位置選在靠近洞口,是為了讓泥巴煙囪可以做的更短。
砌灶台的泥土裡麵加入了剪碎的枯草,這樣可以增加結構強度,提高泥土穩定性和承重能力。
為了搭配灶台,寒枝還特意又開了一次陶窯,燒了幾口陶釜。
溪邊的黏土最近已經快被族裡采空,寒枝乾脆讓人都運回來。
再燒幾口陶罐裝東西,反正儲藏東西的容具也不多了。
這些黏土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的沉澱才產生出來的,不過幾個月,就被族裡人挖空。
陶釜,一種比陶鍋保溫性能更好,而且受熱均勻的炊具,除了煮燉之外,還可以煎炒,可謂是現代鍋的前身。
堇第一次使用灶台和陶釜做飯,就發現了這兩樣東西的便利。
首先灶台裡使用的柴更少,燒柴時產生的煙霧還會順著煙囪飄到洞外,洞裡再也不會煙熏火燎了。
其次這個枝說叫陶釜的新炊具,加熱需要的時間比陶罐快得多,容量也比陶罐大。
三十幾個族人的飯食,隻需要做兩鍋,而剛好有兩個灶台可以放兩個陶釜。
她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做出夠族人食用的份量了。
族人已經習慣了寒枝三不五時就要搞出一些簡單又好用的東西了,這就是巫醫,這就是部族強大的秘密。
寒枝白天還在灶台上,用河沙炒了一鍋栗子。
原味炒栗子的味道,總算讓寒枝找回了一點現代人的感覺。
雖然相隔了幾千年,可這肉質緊實,口感軟糯,稍微一抿就在舌尖化開的炒栗子,它依然是不變的味道。
一場秋雨,林子裡的蘑菇,又開始大量冒出來。
秋天的蘑菇,甚至比夏天的種類還多。
族裡每天都在采集蘑菇,畢竟曬乾以後可以保存很久,隻要有地方放,有多少采多少。
寒枝本來在考慮要不要在洞外建一個儲藏室。
這個念頭依然被打消了。
小夥伴以前說過這裡冬天會下很厚的雪,那到時候一定很冷。
隨便建的儲藏室沒有保溫功能的話,裡麵的食物說不定會被凍壞。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