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708【織網】(1 / 1)

九錫 上湯豆苗 1619 字 7天前

景慶山,表字泰川,時年四十三歲,湖州嘉靈府餘文縣人氏。

他是元康八年的進士出身,河洛失陷之前外放賀州東源府陵縣知縣。

建武二年,因政績突出升為東源府同知。

建武五年,被調入京城任戶部司度主事,建武八年轉任吏部清吏司主事。

建武十二年,永嘉府尹出現空缺,這個天子腳下的主政官職卻沒有多少人願意接任,蓋因這曆來是一個飽受夾板氣的尷尬職位,最後出人意料地落在沒有家世背景的景慶山頭上。

很多人都在等著看景慶山的笑話,因為在他之前,每一任永嘉府尹在任的平均時間不超過一年,其中不乏門閥出身的權貴,像景慶山這樣沒有人脈支撐的京城府尹,恐怕待不了幾個月就會狼狽辭官。

然而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景慶山一做便是兩年多,雖然也受了不少窩囊氣,但是始終穩如大山,並且非常艱難地解決了一些棘手的問題。

這個時候景慶山的才能逐漸顯露,他也順理成章地進入先帝和朝中公卿的視線。

在京城叛亂之夜,景慶山迎來此生最重要的機遇。

麵對如狼似虎的京軍叛逆,這位永嘉府尹沒有絲毫慌亂,第一時間示警全城召人護駕勤王,並且親自跑到當時的荊國公府,懇請那會尚能下地的韓靈符出麵平叛。

雖說他的所作所為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最後平叛是依靠禁軍將士和陸沉帶來的兩支精銳雄師,但他在動蕩混亂時期表現出來的果決和忠誠,得到先帝和韓靈符的一致讚賞。

又因為他曾經有過在戶部任職的履曆,升為戶部尚書便是水到渠成。

履新之後,景慶山依舊在發光發熱,尤其是他提出的經界法,讓先帝歎為觀止,並且很快成為大齊國策,而景慶山當仁不讓地主持此事。

現今朝中六部尚書,李適之在天子心中的地位最高,其次便是掌管大齊國庫的景慶山,而後依次是新任禮部尚書胡景文、刑部尚書高煥、兵部尚書丁會和工部尚書朱衡。

在外人眼中,李適之和景慶山並無深交,僅限於處理朝政時的正常往來,所以此刻兩人私下相見顯得很是微妙,而且從他們彼此間的稱呼便能看出,這兩人的關係遠非同朝為官那麼簡單。

落座之後,景慶山感慨道:“這一年多來,愚弟時常感念兄長的恩德,隻可惜一直無法相見。”

自從李宗本登基之後,李適之和景慶山便再也沒有私下相聚過,直到今時今日。

李適之微笑道:“新君登基,京中局勢複雜,兼之家父尚未回鄉,愚兄不敢輕舉妄動。現今大局漸趨平穩,愚兄自信可以掌握水麵下的力量,才讓人去通知你來此地相見。”

景慶山望著中年男人清瘦的麵龐,歎道:“兄長辛苦了。”

“欲承其重,必乏其身,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李適之氣度從容,又打趣道:“倒是泰川你春風滿麵,不比當年啊。”

這句話瞬間勾起景慶山的回憶,他情真意切地說道:“回首當年,真是如墮夢中。十一年前兄長要將愚弟調入京城,那時候滿心忐忑,唯恐有負兄長的厚望。從戶部到吏部,再到人人避之不及的永嘉府尹,愚弟可謂是如履薄冰,有時候也難免會心生迷茫。直到那一夜,愚弟按照兄長的叮囑,僅僅是發了幾條命令,去了一趟荊國公府,後來便果真青雲直上。兄長神機妙算,真乃當世奇才。”

李適之輕輕一笑。

京城叛亂一事,他全程都在謀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助推景慶山上位,而且一開始瞄準的就是戶部尚書一職。

能否掌握國庫,於他而言非常重要,這就是他在十一年前運用錦麟李氏的人脈,將景慶山從下麵州府調來京中擔任戶部主事的用意。

此刻聽到景慶山誠摯的言語,李適之亦頗為觸動,懇切地說道:“泰川過譽了。那些年愚兄遍觀廟堂,真心佩服的人不多,泰川便是其中之一。你胸中才學遠勝愚兄,隻是囿於家世孱弱、相貌平凡,一直不被上官重視。想你身為二甲傳臚,居然無法留在河洛,反被人惡意排擠,攆到江南當一個小小知縣,愚兄對此豈能無動於衷?”

景慶山聞言不禁默然。

曾幾何時,他胸懷匡扶社稷之偉願,既有理政之能,又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卻因為李適之提到的原因,連留在京城都是奢望,隻能被迫屈身於一介下等縣。

即便他在陵縣政績突出,依舊升遷無門,要不是得到李適之的賞識和襄助,恐怕他隻能鬱鬱終身,又怎會有今日英姿勃發的戶部尚書?

念及過往,景慶山喟然道:“其實這世上像愚弟這樣的人不知凡幾,然而他們沒有我這般幸運,能夠僥幸結識兄長。”

李適之笑道:“泰川到現在還以為,當初我卸任益通知府回京,途徑陵縣與你相識隻是偶遇?”

景慶山一愣,欲言又止道:“莫非……”

李適之點頭道:“你應該知道錦麟李氏的底蘊,那個時候家父便已將一部分權力交到我手中,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人整理各地官員的履曆,否則怎能發現你這塊璞玉?”

“原來如此。”

景慶山心有戚戚,繼而道:“愚弟一直以為那隻是一場偶遇。”

“說到底還是因為泰川你胸藏錦繡,尤其是在和你徹夜長談之後,我愈發確認此節。”

李適之語調溫和,目光沉靜:“你在擔任永嘉府尹的時候,我確實幫你解決了一些棘手的難題,但是真正讓你在朝中站穩腳跟,是你耗費畢生心血創立的經界法。”

聽到最後那三個字,景慶山眼中浮現一抹自豪。

自從大齊立國以來,門閥遍地曆來是阻礙朝廷施政的最大麻煩,景慶山身為貧苦出身,對此一直憂心忡忡。

他知道門閥望族早已植根民間,可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除非來一場天塌地陷的動亂,否則很難肅清那些盤根錯節的勢力。

從地方到中樞,景慶山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他想出了清丈田畝厘清賦稅的經界法,而且此法相對溫和,不會出現寸步難行的情況。

但是他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李適之在幕後支持,經界法的推行依舊會極其艱難。

想到這兒,景慶山誠摯地說道:“經界法能夠推行,首功在於兄長。”

此言之意,錦麟李氏作為江南第一望族,李適之對他的支持意味著朝自身開刀,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做的勇氣。

李適之淡然道:“我知道你心中的抱負。當年在陵縣那個逼仄的縣衙後堂,我便對你說過,人活於世總得留下一些值得後人銘記的痕跡。你我擅長的事情並不相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幕後為你提供支撐,讓你能夠實現心中的抱負。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你隻需要一心做好本職,其他的事情有我為你解決。”

景慶山起身一禮。

李適之沒有避讓,坦然受之。

再度落座之後,景慶山問道:“兄長今日召弟相見,不知有何指示?”

李適之平靜地說道:“今日陛下召見,命我兼任翰林學士,同時又賜我一幅字,上書慎終如始。”

“慎終如始?”

景慶山沉吟道:“看來陛下對兄長已經信任無疑,這幅字倒是有點意思。”

“不過是希望我能循規蹈矩,老老實實按照他的安排行事。”

李適之笑了笑,繼而道:“其實陛下多慮了,就算沒有這幅字,我也會一直是大齊的忠臣。”

景慶山亦笑,兩人的笑容顯得意味深長。

“既然陛下愈發信任兄長,那麼接下來是不是可以更進一步了?”景慶山雖然和李適之一年多沒有私下相見,但是若論對李適之心思的了解,他甚至還在兵部尚書丁會之上。

“倒也不急。”

李適之搖搖頭,徐徐道:“朝堂格局的變化都在我的預料之內,六部尚書之中,胡景文和朱衡都是無足輕重的老實人,而刑部高煥已經露出了一些馬腳,隻等一個合適的時機,便可讓他卷鋪蓋回家養老。今日請你相見,一方麵是敘一敘往事,另一方麵則是戶部接下來要用心為北伐大軍打理好後勤,絕對不能在這個緊要時刻出現差錯。”

景慶山正色道:“兄長放心,愚弟已經做好妥善的安排。隻要大軍在戰場上占據優勢,愚弟保證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那就好。”

李適之微微頷首,繼而低聲道:“等江北戰事落下帷幕,往後便要將矛頭對準陸沉了。”

“陸沉……”景慶山神情凝重,遲疑道:“此人不好對付。”

李適之端起茶盞飲了一口,悠然道:“放心,我觀廟堂之勢,有人早就為他準備了一張天羅地網,隻等他自己一頭鑽進來。”

景慶山心中一鬆,笑道:“有兄長這句話,愚弟便放心了。”

李適之放下茶盞,抬眼看向挑窗外,春日綠意盎然,處處生機勃勃。

他緩緩長籲口氣,輕聲道:“歸根結底,真正想對付陸沉的人不是我們。”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