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羅 • 四(1 / 1)

到了羅馬,西塞羅遇到的是一座惘然若失、驚慌失措的城市。早在事發的那一刻,就已證明:刺殺愷撒的行動本身要比那些參與刺殺行動的人更了不起,那是一群偶然糾集在一起的密謀分子,他們隻知道要除掉這一個比他們所有的人都強的人,隻知道要刺殺愷撒,但是到了要充分利用這一次成功行動的現在,他們卻束手無策,不知應對了。元老院的元老們猶豫不決,不知道是讚成這次刺殺行動呢,還是應該譴責這次行動。早已習慣於被一個嚴厲粗暴的人管束的民眾們,更是不敢表示任何看法。安東尼和愷撒的朋友們懼怕那群密謀分子,正在為自己的性命而哆嗦。反之,密謀分子也害怕愷撒的朋友們,害怕他們要複仇。殺死愷撒的密謀者們原以為,因“暴君”之死,民眾會欣喜地擁護他們。但根本沒有發生這樣的事。事發後,元老們都嚇得逃散了。城內一片驚慌。密謀者們退到羅馬的卡皮托林山上過夜。西塞羅於事發的當天晚上,即3月15日晚上到達卡皮托林山,在那裡會見密謀者們的首領及其支持者。西塞羅建議由司法官召集元老們在卡皮托林山開會,以表明國家現在由元老院領導,但大部分人不同意西塞羅的建議,其中包括當時在場的元老們。他們認為有必要和當年任執政官的安東尼談判。第二天,即3月16日,布魯圖斯向集會的民眾發表演說,但對演說的反應是死一般的沉默。愷撒被刺殺後,愷撒的支持者們曾一度陷人恐慌,以為矛頭也會針對他們,但他們很快發現,密謀者們並沒有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因而又從驚慌中振奮起來。安東尼從愷撒的遺孀那裡得到愷撒的所有文件,成為他同共和派鬥爭的有利武器。

在這樣一片驚慌失措之中,西塞羅證明自己是唯一表現出果敢的人。足智多謀和鎮定自若的西塞羅,在平時總是謹小慎微,但此時此刻卻毫不遲疑地站出來支持這次他本人並未參與的刺殺行動。他邁入元老院的會堂時,氣宇軒昂,而龐培議事廳裡的大理石地麵上還留著愷撒的未乾血跡。他在開會的元老們麵前把這次除掉獨裁者的行動讚譽為共和思想的一次勝利。“我的民眾們,你們再次回到了自由之中!”——他慷慨陳詞。“你們,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你們完成了不僅是羅馬國家最偉大的行動,而且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行動。”不過他同時要求:現在要給這次行動本身賦予更崇高的意義。密謀者們應該果斷地去掌握愷撒死後暫時擱置的政權,而且為了拯救共和國,為了重建羅馬人的古老的法製,要迅即充分利用這一次成功的行動。西塞羅說,安東尼的執政官職務應該被免除。行政權應該被移交給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為了迫使獨裁統治永遠讓位給自由,這位始終遵循法律的西塞羅卻在這短暫的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時刻第一次打破了墨守成規的法律。

然而,密謀者們的軟弱現在暴露出來了。他們隻會策劃一次密謀,隻會完成一次謀殺。他們僅有的力量是,把五寸長的匕首捅入一個手無寸鐵者的肉體,隨後他們的決心也就完了。他們不去掌握政權並為重建共和國充分利用政權,而是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為自己尋求廉價的赦免,去和安東尼進行談判。他們給愷撒的朋友們留下了積聚力量的時間,同時也耽誤了自己最寶貴的時間。西塞羅敏銳地認識到這種危險。他覺察到,安東尼正在準備反擊,不僅要乾掉這些密謀者,而且也要消滅共和思想。為了迫使密謀者們和民眾采取堅決行動,西塞羅發出警告,竭力說服,宣傳鼓動,發表演說,但卻犯了一個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錯誤——他自己沒有采取行動!很顯然,各種可能性現在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元老院已準備支持他。民眾們原本就是隻盼望有一位堅決而又勇敢的人出來控製局麵——接住從愷撒強大的手中掉下來的韁繩。如果西塞羅現在執掌政權,並在一片混亂中重建秩序,是沒有人會反對他的。所有的人隻會鬆一口氣。

元老院終於在公元前44年3月17日開會,會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密謀者們要求宣布愷撒為暴君,肯定謀殺行動,但安東尼反對,絕大多數元老們也不同意,因為一且愷撒被宣布為暴君,愷撒的一切政令和法規便應被視為無效。這必然會涉及許多人,其中包括許多與會者的既得利益。針對這種情況,西塞羅提出了一個折中議案:既不追究謀殺行動,宣布大赦殺死愷撒的凶手,同時也肯定愷撒的政令。大家同意西塞羅的妥協辦法。西塞羅事後覺得這項決議是非常不公正的,大家之所以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害怕愷撒派的報複,殊不知這樣的妥協給了安東尼卷土重來的機會。公元前44年3月17日召開的元老院會議決定:審查愷撒遺留下的文件的事宜委托給執政官安東尼。3月19日宣讀了愷撒的遺囑。愷撒在遺囑中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給予自己的甥孫蓋烏斯·屋大維,並宣布接受他為義子,給最貧窮的居民每人300塞斯特斯。愷撒在台伯河對岸的幾座奢華的花園以後被民眾公用。愷撒的遺囑在民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雖然民眾不滿意愷撒的各項反民主的措施,但當被元老院的權貴們所控製的共和國將要成為現實時,民眾又急遽地轉到愷撒派一邊去了。3月20日在羅馬廣場上為愷撒舉行了盛大的火葬儀式,爾後儀式變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民眾示威。大批人群前去搗毀了密謀者們的住宅。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不得不躲藏起來,然後離開了羅馬。4月末,安東尼避開元老院,讓公民大會通過決議,承認愷撒的政令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執行。安東尼憑借愷撒文件的威力,很快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自從西塞羅以控告卡提利納的演說詞名揚羅馬政壇以來,他熱切盼望的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時刻現在終於隨著3月15日的日子來到了。要是他當時就知道如何利用這一時刻,那該多好呀!那樣的話,我們所有的人就會在學校裡學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曆史。西塞羅的名字將不僅作為一個有名望的作家的名字,而是作為共和國拯救者的名字,作為羅馬人的自由的真正守護神的名字,在李維和普盧塔克的編年史中永世流傳。他的名字將會萬古流芳,因為是他占據了一個獨裁者空下的政權並自願把這一政權重新交還給民眾。

李維(TitusLivius,公元前59—公元17年),古羅馬曆史學家,著有《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曆史》,共142卷。普盧塔克(Ploutarchos,約46—約120年),古希臘傳記作家,著有《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

可是,在曆史上始終重演著這樣的悲劇:恰恰是一個智慧出眾的人,因為內心感到責任的重大,往往在關鍵時刻很難成為一個行動果斷的人。這種矛盾也一再表現在才華橫溢和善於寫作的西塞羅身上:正由於他對時代的愚蠢行為看得比誰都清楚,這就迫使他躡足其間,甚至也會在滿腔熱忱的時刻不由自主地投身到政治鬥爭中去。但同時他又會在麵對用暴力報複暴力時躊躇不前。他內心的責任感使他畏懼恐怖手段和流血事件。而現在,恰恰是在不僅允許毫無顧忌甚至要求毫無顧忌的特殊時刻,他的猶豫不決和顧慮重重終於使他喪失了力量。在最初的一陣振奮過去之後,西塞羅以自己的洞察力憂心忡忡地觀望著局勢,觀望著昨天還被他譽為英雄的密謀分子。他看到他們隻不過是一群毫無膽識的人——他們起了惻隱之心,他們退卻了。西塞羅觀望著民眾,他看到今日的民眾早已不再是他曾夢想的英勇的、古老的羅馬民族的庶民,而是一群蛻化變質、隻關心實惠和享樂——隻關心吃喝玩樂的芸芸眾生。這些民眾向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這樣的密謀分子僅僅歡呼了一天;第二天,他們就向安東尼歡呼了——安東尼號召他們向密謀分子報仇;第三天,他們又向多拉貝拉歡呼了——此人指揮彆人把愷撒的雕像打倒在地。西塞羅心裡明白,在這座已經蛻化變質的城市裡,沒有人還會真誠地獻身於自由的理念。他們都隻想得到權力或者自己的安逸。愷撒已被除掉,但無濟於事,因為所有的人都僅僅是為了企圖得到他的遺產、他的錢財、他的軍團、他的權力而在討價還價和爭吵。他們都隻是為了自己,而並非為了羅馬人唯一神聖的事業——自由謀利。

多拉貝拉(PubliusCorneliusDolabella),元老院元老,愷撒被刺殺後,他被遞補為愷撒空缺的執政官位置。

在倉促一時的歡欣鼓舞過去之後的那兩個星期裡,西塞羅的厭煩心情和疑慮與日俱增。除了他自己,沒有人操心共和國的重建;對國家的感情已經消失,向往自由的意識已無影無蹤。動蕩不安的局勢終於使他感到厭惡。他不能再有任何錯覺:以為自己的話有多大分量。麵對自己的失敗,他不得不承認,他所扮演的調解折中的角色已不起作用;他不得不承認,不是自己太軟弱無能就是自己太缺乏勇氣,以致他不能在內戰即將發生時去拯救自己的祖國。於是他就讓國家去聽天由命吧。4月初,他離開羅馬,回到鄰近那不勒斯海灣的普托裡,那裡有他自己的可供隱居的莊園——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書齋,但卻懷著又一次失望和又一次失敗的情緒。

指從公元前44年3月16日至3月末的兩周。普托裡(Puteoli),古地名,今意大利的波佐利(Pozzuoli),地處意大利西南部的坎帕尼亞平原,鄰近那不勒斯海灣。

西塞羅就這樣第二次從那個變幻莫測的世界躲避到自己的隱居生活之中。現在他終於明白,身為學者、人文主義和法律維護者的他,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涉足那個有權就有理的世界,不應該涉足那個由權勢造成更多的為所欲為而不去促進明智與和解的世界。他不得不深有感慨地認識到,他為自己的祖國所憧憬的理想的共和政體與恢複羅馬人的古老民風,在那樣一個人性脆弱的時代不可能再實現。由於他在難以駕馭的現實的物質世界中無法完成自己的拯救行動,那麼,他至少要為更有智慧的後世拯救自己的夢想。六十年的人生辛勞和知識不應該完全不起作用地失去吧。於是,這位心情抑鬱的人想起了自己原本有的才能。他在那些寂寞孤獨的日子裡撰寫了自己最後的、同時也是最偉大的著作《論義務》。這是他為其他幾代人留下的遺言,是關於一個獨立的、有道德的人對自己和對國家應儘義務的教導。這是他的一部關於政治和倫理學的遺著,記載了公元前44年的秋天——同時也是他自己生命中的秋天——在普托裡的西塞羅。

《論義務》(DeOfficiis,一譯《論責任》),撰於公元前44年秋,是一部倫理學著作,但西塞羅假借給當時在雅典學哲學的兒子寫信的形式,或者說用談心的口吻,闡釋“義務源於美德”的主題。全書共分三卷,拉丁語原書中每卷均無小標題,有的中譯本每卷有一小標題,是英譯者後來所加。在第一卷中,西塞羅首先對道德上的善的要素和特征作了詳細的闡述。在第二卷中,主要討論義與利的關係。西塞羅認為,隻有用正義的手段,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在第三卷中,主要討論義與利的衝突。西塞羅認為,義與利從根本上說,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因為凡是真正有利的無不同時也是正義的,凡是正義的無不同時也是有利的。“道德上的正直與利攜手同行。”而我們平常所見到的那種與義發生衝突的利僅僅是徒有其表的利——“貌似之利”,所以義與利的衝突隻是一種表麵的衝突,而不是真正的衝突。為了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凡是不義之事都不可能是有利之事,西塞羅列舉了曆史上和神話傳說中的許多故事,並對它們作了透辟的分析,以此教導人們履行自己應儘的義務,過一種合乎“自然”的有道德的生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